首页 理论教育哲学概论:对思想前提的批判

哲学概论:对思想前提的批判

【摘要】:哲学既然以思想为自身的内容和反思的对象,那么它的批判性就不是仅仅指向常识,而且也指向包括科学理论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对其进行“思想前提批判”。对思想前提的默认,使思想前提对我们形成思想起到一种“强制性”的作用。作为对“思想”进行反思的哲学,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思想进行“前提批判”。这就是所谓思想前提的批判。

哲学既然以思想为自身的内容和反思的对象,那么它的批判性就不是仅仅指向常识,而且也指向包括科学理论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对其进行“思想前提批判”。所谓“思想前提”(premise of thoughts)主要是指蕴含在思想理论之中的使思想理论成其为思想理论的那些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则或思维方法。我们的“思想”无非由两个基本的因素构成,一是思想的经验内容,一是思维的普遍形式。例如,当我们说“由于太阳晒,所以石头热”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太阳晒”和“石头热”这两个经验中的事件放到“因果关系”这个普遍的思维形式中,按照因果规则将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构成思想。在这里,因果联系的规则就成为这个思想的前提。因为当我们说“由于太阳晒,所以石头热”的时候,我们一定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此外,作为思想前提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则还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所必须遵循的逻辑规则。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思想前提还包括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道德准则、法律规范等等。总之,思想前提就是我们形成某种思想所必须依据的普遍根据和普遍形式。这种前提并不总是直接地出现在我们的思想中,而是以默认的方式隐含在我们的思想的深层,是我们形成思想的出发点和内在根据。

对思想前提的默认,使思想前提对我们形成思想起到一种“强制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孙正聿[8]教授在《哲学通论》中指出:

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虽然深深地“隐匿”在思想的过程与结果之中,但它作为思想中的“看不见的手”和“幕后的操纵者”,却直接地规范着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这就是思想前提对构成思想的“强制性”。[9]

思想前提的这种“强制性”并非全然是消极的,恰恰是由于我们掌握了确切的普遍的思想根据,遵循普遍的思维形式和原则,我们才能形成思想,才能迅速地对经验中的事物做出理论的判断;也恰恰是由于我们所遵循思维形式和规则是普遍的、共同的,我们才能交流思想并达至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没有任何前提,就不会产生任何思想;缺乏思想前提,我们就会在事物面前犹疑不决,难以做出任何判断。

然而思想前提毕竟也是由思想构成的,作为思想前提的那些“思想”本身是否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从这些思想前提出发而得到的思想理论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如果我们把这些作为思想前提的思想看成是绝对的、凝固不变的,那么这些前提就有可能成为禁锢我们思想的僵死教条或观念桎梏,使我们的理论思维难以突破由这些前提所构成的思想樊篱,甚至不敢面对新的事物。哥白尼在创立了“太阳中心说”之后,踌躇了三十余年,直到临死前才把他的发现公布于世,就是因为当时解释天体运动的思想前提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并且这种地心说已被宗教视为不可动摇的教条。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能量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能量子”概念,认为能量是分立的,非连续性的,它发射与吸收光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假设实际上已经同经典物理学强调能量分布连续性的波动理论发生了矛盾,但普朗克本人依然试图把他的能量子假设同经典物理学协调起来,因为经典物理学有关“粒子”和“波”的物理图景长时期被人们当作解释物理实在的思想前提。由此可见,人类知识的进步,特别是人类知识的革命性突破,往往要经历打破由思想前提所造成的思想禁锢的过程。(www.chuimin.cn)

作为对“思想”进行反思的哲学,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思想进行“前提批判”。如我们在前面反复讲到的,哲学的范畴和理论实际上就是蕴含在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中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和原则,因而也就是人们思想或理论的最基本的前提。尽管人们并不总是谈论哲学,但哲学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思想或理论。只不过当人们的思想的发展尚不足以突破既定的思维框架和思想前提的时候,哲学的观念和方法只是以隐匿的方式消融在思维的过程中和思想理论的逻辑结构中,而当新的经验事实同这些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思维原则和思维前提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出于建构新的理论的需要,人们就不能不对这些思维形式和原则进行反思,于是哲学便从思想的底层浮升出来,把科学的探讨引向哲学的探讨。这种探讨的目的就是依据新的经验事实来重新审查那些用于理论思维的基本范畴和原则,必要时还要重新界定或更新这些范畴和原则的内涵,以确立能够合理解释新的经验事实的思想前提。这就是所谓思想前提的批判。20世纪,量子力学的产生所引发的哲学争论,正是这样一种前提批判过程,不从哲学上确立思考物理客体的新的思想前提,量子力学就不可能在理论上得到完整的、系统的表述。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物理学家海森堡深有感触地说:

原子物理学中,我们可以从对整个认识论的最基本讨论中吸取营养。这就是关于把世界划分为主体和客体的困难讨论。作为现代物理学特征的许多抽象,我们发现哲学上在几百年前就讨论过了。在当时,只重视实际的自然科学家把这些抽象看作是观念上的游戏而不予理会,但是今天,现代物理学实验技术的提高迫使我们不得不严肃地来讨论它们。[10]

我们的任何思想都不可避免地要从一定的思想前提出发,而当人们把某种思想前提当作不言而喻的东西予以接受时,哲学则要对这些思想前提进行反思或批判。这个批判不是要消解思想前提,而是要使思想前提经受理性的审视,以确保思想理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