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哲学概论:超验性的一般含义

哲学概论:超验性的一般含义

【摘要】:哲学的反思性表现为反复追问“事物本身”,这就使哲学的理论思维具有一种“超验性”。哲学的超验性首先是指,哲学的理论思维不是直接地针对经验对象的思考,而是针对有关经验对象的“思想”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以“理念”为对象的。实际上,哲学理念的超验性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身的理性思维、概念思维的本性,即如前所说的那种超越了经验观察的有限性、局域性而把握事物的全体的本性或能力。

哲学的反思性表现为反复追问“事物本身”,这就使哲学的理论思维具有一种“超验性”。这里所说的“超验性”,不是指那种脱离经验的玄思冥想,更不是指那种来自非经验世界的神秘“感应”或“天启”,而是说它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意思。

哲学的超验性首先是指,哲学的理论思维不是直接地针对经验对象的思考,而是针对有关经验对象的“思想”的反思。而我们知道,经验的对象是单一的、具体的、有限的,而关于这个对象的思想(命题或判断),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则必然包含着思维的普遍形式(如最基本的概念或范畴)和普遍规则(基本范畴或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通过对这个“思想”本身所蕴含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则的反复追问,来确认这个“思想”是否成立,或者确认“思想”本身所蕴含的思维形式或规则是否适合于对这个经验对象的把握。这样一来,哲学的思维既围绕这个经验对象展开,同时又超出了这个经验对象而指向了思维把握经验对象的一般形式和规则。

其次,哲学的超验性也表现在对“事物本身”的反复追问中。我们在前面说过,“事物本身”不是指个别存在的具体事物的自身,而是指我们用以把握具体事物的那些普遍概念或“理念”(idea)。所谓理念就是反映或表达一类事物的最一般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观念、思想),或由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所构成的一个观念的体系。与单纯的经验观察相比,经验观察总是有限的、局部的,而理念的特征是超越了经验观察的有限性、局域性而把握事物的全体(the Whole)。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科学研究中所能看到的动物,无论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是有限的,谁也不能保证世界上的所有动物都已尽收眼底。但是我们关于“动物”的概念及其对动物概念的界定(命题、判断、理念)却是指向动物的全体,既包括了我们看到的动物,也包括了我们没有看到的动物,既包括了现在还活着的动物,也包括已经死去的动物和将来可能会产生的动物。同样,关于“善”的理念,指向了所有善行、善事的全体;关于“真”的理念指向了所有可以被称之为真理的观念的全体;关于“美”的理念指向了所有能够唤起我们美感的事物的全体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以“理念”为对象的。甚至可以说,当你超越了对经验中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去追问有关事物的概念本身时,你就是在做一种哲学思考。例如,你不是问这张桌子、那张桌子,而是问“桌子本身是什么”或“桌子的概念是什么”时,你就是在从事哲学的思问。尽管“桌子”这个概念不是哲学的概念,但这种思问,却必然是指向桌子的“全体”,指向定义桌子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方式。(www.chuimin.cn)

实际上,哲学理念的超验性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身的理性思维、概念思维的本性,即如前所说的那种超越了经验观察的有限性、局域性而把握事物的全体的本性或能力。因此,理念并不是存在于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我们考察现实事物,就是通过思维的抽象形成或构造理念。同理念相比,现实事物似乎总是不如其理念那样完美、纯粹、单一,这也正是哲学理念的超验性特征,因为通过思维的抽象所形成的理念,只能把握同类事物的共性特征,而必然要略去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偶性的、可有可无的、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特征。如现实中的石头,大小不一、软硬不同、形状各异、颜色和成分均不相同,而有关石头的概念或理念却是单一的、纯粹的。再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就是说,现实的金子不如理念的金子纯粹、完美,现实的人不如人的理念纯粹、完美。这是因为,在金子的理念中,我们已经通过思维的抽象把不属于金子的“杂质”去掉了,而现实的金子却很难不带杂质;同理,在人的理念中,我们也把不属于人的品性去掉了,而现实的人却难免有些“非人”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