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黑格尔解释道:“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为思想。”因此,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要求可说是这样的: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目的为对象。......
2023-11-20
哲学的反思性表现为反复追问“事物本身”,这就使哲学的理论思维具有一种“超验性”。这里所说的“超验性”,不是指那种脱离经验的玄思冥想,更不是指那种来自非经验世界的神秘“感应”或“天启”,而是说它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意思。
哲学的超验性首先是指,哲学的理论思维不是直接地针对经验对象的思考,而是针对有关经验对象的“思想”的反思。而我们知道,经验的对象是单一的、具体的、有限的,而关于这个对象的思想(命题或判断),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则必然包含着思维的普遍形式(如最基本的概念或范畴)和普遍规则(基本范畴或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通过对这个“思想”本身所蕴含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则的反复追问,来确认这个“思想”是否成立,或者确认“思想”本身所蕴含的思维形式或规则是否适合于对这个经验对象的把握。这样一来,哲学的思维既围绕这个经验对象展开,同时又超出了这个经验对象而指向了思维把握经验对象的一般形式和规则。
其次,哲学的超验性也表现在对“事物本身”的反复追问中。我们在前面说过,“事物本身”不是指个别存在的具体事物的自身,而是指我们用以把握具体事物的那些普遍概念或“理念”(idea)。所谓理念就是反映或表达一类事物的最一般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观念、思想),或由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所构成的一个观念的体系。与单纯的经验观察相比,经验观察总是有限的、局部的,而理念的特征是超越了经验观察的有限性、局域性而把握事物的全体(the Whole)。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科学研究中所能看到的动物,无论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是有限的,谁也不能保证世界上的所有动物都已尽收眼底。但是我们关于“动物”的概念及其对动物概念的界定(命题、判断、理念)却是指向动物的全体,既包括了我们看到的动物,也包括了我们没有看到的动物,既包括了现在还活着的动物,也包括已经死去的动物和将来可能会产生的动物。同样,关于“善”的理念,指向了所有善行、善事的全体;关于“真”的理念指向了所有可以被称之为真理的观念的全体;关于“美”的理念指向了所有能够唤起我们美感的事物的全体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以“理念”为对象的。甚至可以说,当你超越了对经验中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去追问有关事物的概念本身时,你就是在做一种哲学思考。例如,你不是问这张桌子、那张桌子,而是问“桌子本身是什么”或“桌子的概念是什么”时,你就是在从事哲学的思问。尽管“桌子”这个概念不是哲学的概念,但这种思问,却必然是指向桌子的“全体”,指向定义桌子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方式。(www.chuimin.cn)
实际上,哲学理念的超验性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身的理性思维、概念思维的本性,即如前所说的那种超越了经验观察的有限性、局域性而把握事物的全体的本性或能力。因此,理念并不是存在于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我们考察现实事物,就是通过思维的抽象形成或构造理念。同理念相比,现实事物似乎总是不如其理念那样完美、纯粹、单一,这也正是哲学理念的超验性特征,因为通过思维的抽象所形成的理念,只能把握同类事物的共性特征,而必然要略去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偶性的、可有可无的、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特征。如现实中的石头,大小不一、软硬不同、形状各异、颜色和成分均不相同,而有关石头的概念或理念却是单一的、纯粹的。再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就是说,现实的金子不如理念的金子纯粹、完美,现实的人不如人的理念纯粹、完美。这是因为,在金子的理念中,我们已经通过思维的抽象把不属于金子的“杂质”去掉了,而现实的金子却很难不带杂质;同理,在人的理念中,我们也把不属于人的品性去掉了,而现实的人却难免有些“非人”的品性。
有关哲学概论的文章
所以,黑格尔解释道:“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为思想。”因此,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要求可说是这样的: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目的为对象。......
2023-11-20
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一旦通过理论思维的抽象作用形成了把握事物全体的“理念”,这个理念反过来就成为我们确认事物“是什么”的根本依据和终极标准。这个例子表明,我们依靠理论思维的抽象所形成的关于同类事物的、具有超验性的“理念”恰恰是我们在观念中构造新的事物的“理念”的素材。理念的超验性是人类创造活动之源。......
2023-11-20
在这里,我们以“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为题,从美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真、善、美的关系。它表现为心灵的美、行为的美、人格的美和社会的美。因此,美育和德育自然地就是相通的,在人格的自我塑造上相辅相成。......
2023-11-20
所谓“高度抽象”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哲学家沉湎于“纯思”的自我陶醉,而是人类理性担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不是向人们宣布真理的地方,而是人们探索真理的地方。只有那种自认为把握了绝对真理,并强迫人们去接受这种“真理”的哲学,才是欺世盗名的伪哲学,它给文明带来的不是生机勃勃的活力,而是一种足以毁灭一切的死的精神。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明的守护者,但要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就需要这种哲学精神。......
2023-11-20
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人对自身认知能力的一次反思。在科学认识中,作为认识对象的感性世界和感性对象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人们感知、认识到这个感性世界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人们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的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对象本身的知识。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科学家毫不怀疑认识的可能性。人们的认识能否切中这些客观存在?......
2023-11-20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化的世界观起之于对世界的追问。这些神话传说固然是“不经之谈”,但它们却体现出古代先民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和理解。这种界说作为科学假说,固然不是终极的,而是有待于进一步确证、进一步发展的,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基本上排除了用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种种不经之谈,是我们至今唯一可以信赖的答案。......
2023-11-20
在古埃及人那里,用表示“好的”、“优良的”的词来表示“美”的内涵。当然,这最初的追求往往是同生活的功用目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早在原始人的生活中“美”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感受,并指引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活动,因而它和“真”与“善”一样很早就进入到哲学家的理性思索中,由此开始了哲学的美学历程。......
2023-11-20
哲学的常识批判、思想前提批判以及自我批判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理性地把握人与周围世界的一般关系。而哲学的反思性、超验性和批判性是推进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契机,有助于我们形成、深化和扩展改变世界的种种理念。这就是哲学对生活世界的批判。它鼓励人们勇敢地创造生活世界,同时它又从来不把人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理解为生活世界的终极状态。......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