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以“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为题,从美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真、善、美的关系。它表现为心灵的美、行为的美、人格的美和社会的美。因此,美育和德育自然地就是相通的,在人格的自我塑造上相辅相成。......
2023-11-20
哲学既然是关于“思”的学问,只要我们在“思”,我们就离不开哲学。但说到这一点,又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处境。自古以来,哲学家们就一直在为哲学的生存空间而奋力,但直到今天,哲学依然没有摆脱受轻视、受冷落、受误解的境况。柏拉图曾经抱怨,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城邦能够为真正的哲学家提供生长条件;黑格尔也曾批评说,政府对哲学的漫不经心迟早会受到一种惩罚——“一切透彻认识的沦丧”。历史上,很少有哲学家能地位显赫、富贵荣华地度过一生,绝大多数人都寡淡清贫,甚或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们的“在世”也更少享受众星捧月般的荣耀。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哲学不就是在这样一种境况中顽强地生存并成长起来的吗?并且,它永远不会为世俗的偏见所淹没,更不会被浅近的政治目的和功利行为所压倒。也许,哲学的高贵和荣耀,就在于它的这种顽强和自信!这种哲学的顽强和自信!
哲学的自信当然不是来自于哲学家的自恋,而是来自于一种确信,即确信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有一种责任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来,这就是守护人类文明。可以对哲学做各种各样的界说,但任何一种界说都不能否认,哲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所谓“高度抽象”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哲学家沉湎于“纯思”的自我陶醉,而是人类理性担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范围广阔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和产物,它每前进一步,都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这种智慧的运用。然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很清楚,没有任何铁的必然性可以保证这种智慧的运用能够总是确定无疑地培育出积极的、健康的文明果实。因而,在我们的这个文明世界中,始终存在着科学与迷信、自由与奴役、民主与专制、正义与非正义、和平与战争的反复较量,使我们一直困扰在“to be or not to be”(存在还是非存在,或者,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中。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对文明的进步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性思索,需要我们对生活世界保持批判的态度,需要我们把一切具有历史进步价值的因素从扑朔迷离的生活现实中提炼出来,让它们从被遮蔽的状态中呈现出来,并通过理论的整合,使它们成为引领文明进程的方法、尺度和标准,防止人类文明毁于浅近的功利行为和邪恶的政治目的。由此观之,当哲学运用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探索并形成能够统摄巨量经验的范畴体系、思维形式和价值准则的时候,它所做的不正是这样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工作吗?当它用理性的批判精神去涤除一切阻碍文明的因素和障碍时,它不就是在承担文明守护者的重要责任吗?
我们并不否认,哲学和哲学也很不相同,哲学家们做着同样的工作,但并不总是得出同样的结论。哲学领域充满了不同思潮、派别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这往往会使那些对人类文明抱有纯净愿望的人对哲学感到沮丧。然而,这并不是令人沮丧的境况,而恰恰是人类健全理性的生机和活力。人类智慧原本就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而是不断发育、不断增长、不断提升的生命历程。这种发育、增长或提升,恰恰就是在各种哲学思维的相互批判中实现的。一种新的哲学否定了较旧的哲学,也可以说,是那些较旧的哲学孕育了这种新的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不是向我们提供现成的智慧大餐,而是要我们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想批判来提升我们的智慧,既提升我们个人的智慧,也提升人类的智慧。每个哲学家,乃至每个人都有权对事关人类文明的事情做出独立的、自由的思考,都有权把自己的理性奉献给人类进步事业。哲学不是向人们宣布真理的地方,而是人们探索真理的地方。哲学对文明的守护不是让人们的思想窒息在僵死的教条中,而是让人们的自由理性活跃在批判的舞台上,从而把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为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则。只有那种自认为把握了绝对真理,并强迫人们去接受这种“真理”的哲学,才是欺世盗名的伪哲学,它给文明带来的不是生机勃勃的活力,而是一种足以毁灭一切的死的精神。(www.chuimin.cn)
说哲学是文明的守护者,当然不是说,只有哲人或哲学家才是文明的守护者。人类文明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有机体,它的每一个细胞或器官都是这个不断成长着的有机体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因而,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法学家、哲学家乃至每一个生活世界中的人,他们的勤奋工作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发育和生长。当他们不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而同时也是为了推进人类文明的时候,当他们努力使自己的事业同人类文明的进步价值保持一致而不使其玷污乃至损害这个有机体的时候,他们同样都是文明的守护者。因为,当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做的时候,所从事的正是一种哲学,一种不是把智慧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本身的哲学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即便是哲学家也未必能承担得起守护文明的责任,因为,谁又能保证这种人在强大的功利诱惑和政治胁迫面前还能够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明的守护者,但要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就需要这种哲学精神。对此,哲学家更是责无旁贷。因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就是要塑造和传承这种精神,就是要通过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来凝聚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并为其发展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
有关哲学概论的文章
在这里,我们以“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为题,从美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真、善、美的关系。它表现为心灵的美、行为的美、人格的美和社会的美。因此,美育和德育自然地就是相通的,在人格的自我塑造上相辅相成。......
2023-11-20
自古以来,哲人们就对文明社会的起源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在17、18世纪,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影响的欧洲进步思想家和哲学家,大都对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和文明社会的起源做出过理论上的探索,以期说明道德、法律、国家产生的根源和实质,由此构想出“合理的政府”和“良好的社会”所应遵循的原则。其中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理论和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
2023-11-20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化的世界观起之于对世界的追问。这些神话传说固然是“不经之谈”,但它们却体现出古代先民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和理解。这种界说作为科学假说,固然不是终极的,而是有待于进一步确证、进一步发展的,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基本上排除了用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种种不经之谈,是我们至今唯一可以信赖的答案。......
2023-11-20
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具有独断论的特征,不是说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有着十分清醒的独断论意识,而是说他们从来就不怀疑人的理性有能力把握那些作为世界的“本原”、“始基”或“本质”的真理。......
2023-11-20
哲学的这种自我批判既表现为不同哲学派别、思潮之间的相互论战,也表现为哲学家或某一哲学派别、思潮对自身理论的批判。当然,哲学的自我批判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哲学自身的发展。哲学的自我批判也就是思想前提批判,这种批判,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环节和动力。......
2023-11-20
在古埃及人那里,用表示“好的”、“优良的”的词来表示“美”的内涵。当然,这最初的追求往往是同生活的功用目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早在原始人的生活中“美”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感受,并指引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活动,因而它和“真”与“善”一样很早就进入到哲学家的理性思索中,由此开始了哲学的美学历程。......
2023-11-20
生活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因而人们面向具体生活内容的思考也是丰富多样的。第一个问题涉及我们对做事情的目的和意义的思考,因而可称之为“价值之思”或“意义之思”。由此可见,对于人的活动或生活来说,“价值之思”和“方法之思”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哲学就是关于“思”的学问。......
2023-11-20
哲学的常识批判、思想前提批判以及自我批判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理性地把握人与周围世界的一般关系。而哲学的反思性、超验性和批判性是推进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契机,有助于我们形成、深化和扩展改变世界的种种理念。这就是哲学对生活世界的批判。它鼓励人们勇敢地创造生活世界,同时它又从来不把人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理解为生活世界的终极状态。......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