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还是胡塞尔、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或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理论,都是对生活世界本身所蕴涵的那些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的总体理解。只有哲学才能提供这种辩证的理论思维。哲学的理论思维绝不仅仅满足于在“事实”的意义上说明这个世界,而必然要承担起推进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大责任。......
2023-11-20
理解哲学莫过于首先理解哲学和生活的关系。所谓生活,就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即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活首先意味着我们要做很多事情,不做任何事情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生活。动物在其生命历程中当然也要做很多事情,因此动物也有自己的生活。那么,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有什么基本的区别呢?区别只在于一点,人不仅要“做”(doing),而且要“思”(thinking)。动物则只“做”不“思”,亦即它只是按照自己的生物本能去应对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而并不思考自己的活动,至少不能像人那样凭借自己的理性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人则不同,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做”是与“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做事之前,还是做事之后,都要思。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人的生活实践不能无“思”,那么“思”什么呢?生活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因而人们面向具体生活内容的思考也是丰富多样的。然而,概括起来说,无论人们做什么事情,都必然要从两个基本方面进行思考:其一,“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其二,“我怎样做这件事情?”第一个问题涉及我们对做事情的目的和意义的思考,因而可称之为“价值之思”或“意义之思”。毫无疑问,任何人,除非被迫和无意,绝不会做自己认为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事情。欲做其事,必先确定其意义。第二个问题涉及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可称之为“方法之思”或“手段之思”。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做事情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恰当的手段,那么无论所做之事多么有意义,也是终究不能成功的。由此可见,对于人的活动或生活来说,“价值之思”和“方法之思”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无论是“价值之思”还是“方法之思”,只要我们思考,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我们的思索引向深处。例如,当我们在确定做某件事是否有意义、有价值的时候,我们就自然会对“什么是有意义”或“什么是有价值”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因为如果我们对“意义”和“价值”的标准或尺度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就很难对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有价值进行明确的判断,从而陷入苦恼和困惑。再如,当我们去思考如何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就自然会在各种可能的方法中进行选择,由此引发我们对“什么方法是正确的方法”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进而引发我们对“方法”本身的思考,因为如果我们对于方法,特别是正确的方法,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我们就很难在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恰当问题上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同样会使我们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这样的思考,往往会使我们超出对思考的具体内容或对象的理解而转向对我们在思考中所使用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例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出我们做事情的意义,但当我们对同一事物美与不美的判断发生分歧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争论中转而追问“美本身”即“美”的概念是什么,或者说怎样给“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www.chuimin.cn)
我们的思考越是向深处追索,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无论是对价值之思的理论思考,还是对方法之思的理论思考,都会使我们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价值、意义、方法等等的理解充满歧义,如果不对之做出深入的理论辨析,就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但是,无论我们的思考面对多少问题,我们总能发现,我们的思考不仅指向思考的具体的经验内容,而且指向了思考本身,也就是把我们的思考本身作为对象加以思考。这正是哲学事业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即对思考的思考或“反思”,表现为对思想的反复追问,对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的反复追问。哲学就是关于“思”的学问。对价值之思的“思”,会使我们去追问人性、人生、人的社会生活的本性,追问人的存在的崇高价值和尊严,这个追问或反思就构成了哲学的价值论,它包括人性论、人生论、道德论、审美论等等。对方法之思的“思”,则会使我们反复追问,正确的方法是否来自于对事物本性的正确理解,我们的思维是否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本性,我们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又是如何产生的等等这样一些问题。这个方面的追问或反思,就构成了哲学的认识论,它包括了知识论、方法论等等。最后,当我们试图把价值之思和方法之思统合起来,为我们的思考确立统一的、最终的依据时,或者,当我们怀疑我们的思维是否能够真的获得这种统一的、最终的根据时,我们的思考就会达至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领域,这就是哲学的本体论。
有关哲学概论的文章
无论是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还是胡塞尔、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或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理论,都是对生活世界本身所蕴涵的那些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的总体理解。只有哲学才能提供这种辩证的理论思维。哲学的理论思维绝不仅仅满足于在“事实”的意义上说明这个世界,而必然要承担起推进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大责任。......
2023-11-20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化的世界观起之于对世界的追问。这些神话传说固然是“不经之谈”,但它们却体现出古代先民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和理解。这种界说作为科学假说,固然不是终极的,而是有待于进一步确证、进一步发展的,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基本上排除了用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种种不经之谈,是我们至今唯一可以信赖的答案。......
2023-11-20
哲学的常识批判、思想前提批判以及自我批判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理性地把握人与周围世界的一般关系。而哲学的反思性、超验性和批判性是推进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契机,有助于我们形成、深化和扩展改变世界的种种理念。这就是哲学对生活世界的批判。它鼓励人们勇敢地创造生活世界,同时它又从来不把人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理解为生活世界的终极状态。......
2023-11-20
在这里,我们以“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为题,从美学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真、善、美的关系。它表现为心灵的美、行为的美、人格的美和社会的美。因此,美育和德育自然地就是相通的,在人格的自我塑造上相辅相成。......
2023-11-20
所谓“高度抽象”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哲学家沉湎于“纯思”的自我陶醉,而是人类理性担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不是向人们宣布真理的地方,而是人们探索真理的地方。只有那种自认为把握了绝对真理,并强迫人们去接受这种“真理”的哲学,才是欺世盗名的伪哲学,它给文明带来的不是生机勃勃的活力,而是一种足以毁灭一切的死的精神。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明的守护者,但要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就需要这种哲学精神。......
2023-11-20
但无论对审美的发生做何种解释,一个基本事实总是不能否认的,即审美意识最初是产生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或物质生活过程之中,并为物质生产或物质生活服务,而后才逐渐从物质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领域。人们只有首先满足了这种最起码的物质生活后,才能产生出对精神性的美的需求。这表明了审美意识、审美价值与人类生活实践的原始联系,是劳动创造美的有力证据。当审美情趣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时,艺术就诞生了。......
2023-11-20
哈贝马斯就是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研究中,阐发他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哈贝马斯则把交往活动从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中独立出来,认为生产活动是以工具为媒介的目的性活动,而交往行动则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在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生活世界转向合理化,这是社会现代化的起始条件。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侵犯表现为社会异化和社会危机的产生。......
2023-11-20
[30]与胡塞尔一样,维特根斯坦也没有给自己提出的“生活形式”概念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他的有关生活形式就是语言游戏的比喻中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就是指现实生活,即同胡塞尔的前科学、前逻辑、直接给予的生活世界一样,生活形式就是人们“必须接受的东西、给定的东西”。......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