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过太医令,行医数十年,自以为精通医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间尚有强身防病之术。”陶弘景在屿山、福泉山居住时,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屿山改名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儿岩外绿溪东首建贞白祠。陶弘景的故事一直在陶山人民口头流传着。......
2024-01-27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葛洪、陶弘景和寇谦之等著名道士的努力下,早期的民间道教得到了改造,道教在教义、教理、戒律、仪规、经典的整理和道教的组织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开始走上成熟的发展道路。同时,道教的学说也开始系统化,道教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的道教理论家,最重要的是葛洪,因为他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在葛洪以后,南朝的陶弘景又发展了道教的哲学思想。
一、葛洪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葛洪(284—34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生活在东晋时期,出生于笃信道教的贵族家庭。葛洪早年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被赐爵关内侯,他原本立志振兴儒学,但是后来时局变坏,葛洪的精神受到很深的刺激,于是他悲观厌世,舍儒从道,晚年隐居在广州的罗浮山,专门从事炼丹。
葛洪的叔祖父葛玄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方士,传说葛玄在某个海岛上得到了一部仙书,他善于用符,会各种道术,后世的道教徒都尊称葛玄为葛仙公。葛玄把他的道术都传给了郑隐。葛洪在少年时期熟读儒家经典,后来就跟随郑隐学道,以后又跟随鲍玄学道。葛洪的主要著作是《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等道教的理论和道术;外篇五十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从思想倾向上看,它们属于儒家的内容,是政治伦理方面的著作。另外,葛洪还有《神仙传》《枕中书》《隐逸传》以及医药等方面的著作。葛洪力图把道教的教义同儒家的伦理纲常相结合,因此,他不满张角等人所开创的、反映社会底层要求的民间道教,称其为“邪道”“鬼道”。在道教信仰方面,葛洪提出,有一个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至上神,这个至上神叫作“元始天王”(见《枕中书》)。后来,在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又出现了一位被称为“元始天尊”的至上神,这二者并不同一。此外,在道教信仰方面,葛洪还着重论证了神仙的存在。
在道教哲学方面,葛洪主要发挥了《老子》关于“玄”“道”“无”“一”等宇宙本原的思想,以此论证得道成仙的学说。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第一篇叫作《畅玄》,这篇文章专门发挥了老子关于玄的思想。葛洪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抱朴子·畅玄》)这就是说,玄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在葛洪看来,玄是神通广大的,他说:“乾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抱朴子·畅玄》)就是说,天高地卑、云行雨施都是玄的作用所造成的。不仅如此,玄还是无所不在的。葛洪说:“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回旋四七,匠成草昧。”(《抱朴子·畅玄》)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从玄中孕育出来的,天地万物一刻都离不开玄。葛洪说:“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抱朴子·畅玄》)这里的“器”和“神”主要指人的形体和精神。这就是说,玄是人的形体和精神的主宰者,得到了玄,人就会身心愉悦、快乐无穷;失去了玄,人就会形体枯萎、精神衰竭。葛洪所说的玄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这种精神实体是神秘的、难以描述的。葛洪只能用这样的语言描述玄:“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抱朴子·畅玄》)这就是说,玄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葛洪又说,玄“增之不溢,挹之不匮,与之不荣,夺之不瘁”(《抱朴子·畅玄》),这就是说,玄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这样的一种玄,就像葛洪自己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葛洪还认为,尽管玄看不见、摸不着,它却永恒存在。葛洪说:“其唯玄道,可与为永。”(《抱朴子·畅玄》)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唯独玄永恒存在。
在《老子》中,玄与道并非同一概念。具体言之,老子把道视作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万物本原,而玄并不是宇宙本原,老子只是用玄描述道的神妙作用。葛洪与老子不同,葛洪把玄也说成“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这也就意味着,葛洪把玄也视作宇宙万物的本原。所以,在葛洪这里,玄与道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葛洪对于道的描述,基本上也与他对玄的描述一致。他说:“道者涵乾括坤。”(《抱朴子·道意》)意思是,道涵括着天地。又说:“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抱朴子·明本》)就是说,道孕育了天地万物。总之,葛洪也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葛洪还这样描述道:“以言乎迩,则周流秋毫而有余焉;以言乎远,则弥纶太虚而不足焉。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抱朴子·道意篇》)这就是说,道是无所不在的,道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也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
葛洪还把玄的概念与无的概念相等同。他认为,玄或道虽然能够孕育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但它们本身却是无形无象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道就是无。葛洪说:“夫有因无而生焉。”(《抱朴子·至理》)又说:“有者,无之宫也。”(《抱朴子·至理》)这就是说,无是最根本的,有——万物只不过是无暂时寄居的宫室而已。所以,无这一概念也与玄、道相等同。
不仅如此,葛洪又把玄或道视为一。他认为,玄或道虽然可以孕育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万物,但是,它本身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葛洪称其为一。他说:“强名为道,已失其真,况复乃千割百判,亿分万析,使其姓号至于无垠,去道辽辽,不亦远哉?”(《抱朴子·道意》)这就是说,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对于道,人们说得越多,离开道就越远;道之所以不可言说,是因为道是一个整体,人们不能对它加以分析、解剖。所以,一也就是玄和道。在葛洪看来,一是最真实的本体,所以一也可以被称作“真”。葛洪主张“守一存真”(《抱朴子·地真篇》),他认为,对于真一,人们如果能够“守之不失”,那就可以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可以“陆辟恶兽,水却蛟龙;不畏魍魉、挟毒之虫;鬼不敢近,刃不敢中。”(《抱朴子·地真》)就是说,守住了真一,人就可以不怕猛兽蛟龙的袭击,可以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自己,而且还能够刀枪不入。所以,葛洪认为,“守一存真”是使人通向神仙境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修养工夫。葛洪说:“知一不难,难在于终。”(《抱朴子·地真》)这就是说,在修道的过程中,人们想要了解到、体会到真一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坚守住真一,使它不丧失。为什么坚守住真一这样难呢?葛洪说:“患乎凡夫不能守真,无杜遏之检括,爱嗜好之摇夺,驰骋流遁,有迷无反,情感物而外起,智接事而旁溢,诱于可欲,而天理灭矣,惑乎见闻,而纯一迁矣。”(《抱朴子·道意篇》)这就是说,世俗之人之所以不能守住真一,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多,而且他们又不肯杜绝这些欲望。那么,修道的人怎样才能守住真一呢?概而言之,方法就是“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抱朴子·地真》),就是说,只有通过坚持禁欲,才能够达到“守真一”,最终进入神仙境界。
在关注玄、道、无、一的同时,葛洪也关注“气”,而且也对气赋予了一定的本体意义。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抱朴子·至理》)这就是说,从天地到万物,都是由气所化生的。葛洪的这一见解与前述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见解是一样的。葛洪的见解与王充的见解的不同之处在于,王充强调万物化生之后的确定不变性,而葛洪却认为,既然万物都是由气所化生的,那么万物就可以通过气化而继续演化,也就是说,葛洪将变化视为万物的自然本性。既然王充的元气论强调万物生成之后的不变性,那他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定命论;而葛洪由于看重万物的变化性,他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张,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促成变化、引导变化。葛洪看到,泥土可以根据人的需要被烧制成陶器,濒临死亡的人可以被救活,这都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促成事物变化的证据。不过,葛洪提出,这些手段还只是“凡药”和“小技”,“上药”和“仙道”则能够使人长生不死。他引用前人的话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抱朴子·黄白》)这就是说,人的年寿的长短决定于自身,而非决定于天命,人通过修炼可以延寿无穷。这是对人力所做的高度肯定。
在修炼的方法上,葛洪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魏伯阳等人的养气学说。葛洪相信,既然人由气所化生,那么人的生死变化也必然取决于气的强弱、多寡、变化,所以他说:“受气各有多少,多者其尽迟,少者其竭速。”(《抱朴子·极言》)就是说,气比较足的人,寿命就长,气比较少的人,寿命就短。既然人的生老变化取决于气的多少与变化,那么,人要成仙得道,就不能不注意养气。那么,如何养气呢?葛洪认为,养气的关键在于不让身体和精神受到伤害,即要养生。葛洪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抱朴子·极言》)意思是,养生的方法是这样的,吐唾沫不要用力吐得很远,走路不要走得太急太快,耳朵不要使劲去听,眼睛不要长久地盯着一样东西,坐的时间不要太久,睡觉不要睡得懒洋洋的。要在天将要冷时就加衣服,要在天将要热时就减衣服,不要饿极了才吃饭,吃饭不可吃得过饱,不要渴极了才去饮水,饮水不宜饮得过多。饮食过饱就容易使气血积聚在腹部,从而患病;饮水过多就会得痰症;不应当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不要起床太晚,不要流汗过多,不要贪睡不起,不要像车马奔走一样剧烈运动,不要用尽目力远望,等等。以上就是葛洪所发明的一套养生理论,这套养生理论涉及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不过,在葛洪看来,在日常生活的状态下,人们不太可能严格遵循他的养生方法,所以,人们很难做到使自己禀受的元气固守在体内而不丢失。于是,葛洪更加关心的是,怎样炼取金丹,通过服用金丹使自己的生命保持长久。在这方面,葛洪的观点与《周易参同契》的宗旨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学大量吸收了《周易》的象数学,它语言隐晦,可以进行多种解释,因此,后来的内丹学也把《周易参同契》奉为经典,而葛洪的外丹理论却紧扣当时的医学经验和炼丹实验。葛洪说:“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抱朴子·金丹篇》)这就是说,人们吃五谷杂粮就能够活命,而不吃饭人就会死掉,这显示出一般食品的功效。那么,如果有上品的神药吃,滋养的效果自然会比五谷杂粮强上千万倍,自然就能让人长生不老了。葛洪认为,金丹就是上品的神药,服用了金丹就可以使人长生成仙。葛洪所谓的金丹是用朱砂等矿物质所炼成的丹药,这种丹药呈金黄色,色泽酷似黄金,炼丹家们误以为他们所炼出的就是黄金,所以称其为金丹。金丹一般又被称作“药金”,意谓能够作为药物服用的黄金。为什么服了金丹就能使人长生成仙呢?葛洪解释说:“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抱朴子·金丹》)这就是说,黄金的质地坚硬,烈火烧不坏它,埋入泥土,它也不会腐朽,所以,服用了金丹,黄金的性质就会转入人体,人的身体就会变得像黄金一样坚硬而不腐朽。
葛洪的丹道理论偏重于“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抱朴子·金丹篇》),亦即强调通过服食各种化学物质所炼成的丹药以求得长生不死,所以这种理论就被称作外丹学。葛洪是道教外丹理论的主要奠基人。(www.chuimin.cn)
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的道士。在梁武帝萧衍夺取齐王朝政权时,陶弘景曾经派自己的弟子向萧衍送信表示支持,他还在信中引用谶语,说明天下归梁是天意,对此,萧衍非常得意。萧衍登基后,本想让陶弘景出山为官,辅佐朝政,结果陶弘景给梁武帝画了一幅画,画中有两头牛,一头牛自由自在地吃草,另一头牛套着金制的笼头,被手持鞭子的人牵着牛鼻子,很不自由。梁武帝明白陶弘景不想当官,就没有为难他,但是从此之后两人书信来往不断,每当遇有国家征讨大事,梁武帝都会派人去茅山向陶弘景咨询对策,所以,陶弘景被时人称作“山中宰相”(见《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在道教史上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他是道教重要宗派茅山宗的开创者。陶弘景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和《真灵位业图》等。
陶弘景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在他的茅山道观里,既有佛堂也有道堂。陶弘景既劝人修道成仙,又宣扬因果报应,还维护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
在陶弘景之前,道教各派神灵众多,互不统属,在《真灵位业图》一书中,陶弘景仿照儒家所倡导的世俗社会的等级秩序,建构起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这部道教的神谱将接近七百位神灵分别归入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和丰都等七大世界,这七大世界各有主神,比如第一等级以玉清元始天尊为主神,第二等级以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主神,第三等级以太极金阙帝君为主神,第四等级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等,显然,在这个神仙谱系中,元始天尊享有最高权威。另外,在主神的左右两边还列有仙真,仙真即仙人、真人或神仙,这些仙真有的是传说中的人物,有的则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帝王或圣贤,比如丰都北阴大帝的左右两旁各有五十余位鬼神,其中有秦始皇、魏武帝、周文王等,孔子、颜回等圣贤则位于太极金阙帝君的左边,这些仙真各司其职,治理着整个宇宙。总之,陶弘景构造出了一个等级分明的神仙谱系。这在道教史上是一个创举,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除此之外,陶弘景还根据神仙世界的等级品第,反过来论证世俗社会中的人的身份贵贱、地位高低的合理性。
在《真诰》一书中,陶弘景构建起了一套宇宙发生论。他说:“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真诰·甄命授》)这就是说,道是最原始的,道生出元气,元气又生出太极,太极生出天地万物。陶弘景认为,道是一种“混然”的状态,修道者修道的目标正是达到这样一种混混沌沌的精神状态。达到这种状态的方法很多,陶弘景着重介绍了“存思法”。存思法又分几种。一是存思五神法。五神指人的两手、两脚和头部。它要求修道者想象自己的头部为青色、两手为红色、两脚为白色。二是存思日月法。存思日月法又分几种,这里简单介绍一种:想象太阳就在自己心中,它霞光辉映、火红一片,然后太阳的红色光芒从心中往上升,一直升到喉咙,照亮牙齿,最后太阳的光芒返回胃中,胃中光彩夺目。三是存气法。修道者想象自己心中有白气,脐中有黄气,头部有黑气,这三种气像云气那样萦绕全身,忽然之间,云气变成火,这火把自己烧得全身通透。总之,陶弘景虽然也承认服食仙丹妙药的功效,但是他把存思法作为修道的主要途径,这显示出他与葛洪的不同。
三、寇谦之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南朝的道教在陶弘景等人的努力之下获得了有组织的发展,与此同时,道教在北朝也经历了改革并且获得了迅速传播。北朝道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是著名道士寇谦之。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出身于北方豪门大户。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就是说,寇谦之自幼喜好道教,特别是五斗米道,同时,寇谦之感兴趣的主要是道教的服食丹药或草药以成仙的方术,但是,寇谦之服食“饵药”多年却没有效果。后来寇谦之跟随被时人视为“仙人”的成公兴进入华山学道,后隐居嵩山。寇谦之深得成公兴的器重,成公兴认为他将来可以做“帝王师”。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曾经亲自授予他“天师”之位;他还说,老子的玄孙李谱文曾下凡授予他一部仙书——《录图真经》。《录图真经》中既有驱使鬼神与炼制金丹的方法,又有一些图谶(图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神秘预言)。成公兴死后,寇谦之继续在嵩山修道,他专心不懈,名声渐起,这时他开始着手改革天师道,并且致力于创立新道教。
寇谦之建立的新道教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反对原始道教。寇谦之主张除去“三张伪法”。所谓三张,既可以指太平道的创立者张角、张宝、张梁,也可以指五斗米道的祖孙三代张陵、张衡、张鲁。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属于原始道教。寇谦之认为,原始道教中的“租米钱税制度”和“男女合气之术”,无助于道教的修行。男女合气之术就是房中术。租米钱税制度为张角等人提供了财政收入来源,使他们有了造反的资本,男女合气之术对修行并无实际效果,总之,这些都是必须废除的。寇谦之提出,应当把道教修行的重心放在“服食闭练”(《魏书·释老志》)上。这具体表现在,他继承了葛洪等人的道教思想,注重内丹和外丹的修炼。
第二,吸收儒家的礼法和佛教的仪式。寇谦之把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和信守五常等列为道教的戒律,他又仿照佛教仪式,建立起一套道教的礼仪制度。
第三,吸收佛教的轮回思想。道教原本只讲肉体成仙,不讲灵魂不死,不讲生命的轮回。但是,寇谦之却借用佛教理论,宣扬六道轮回。他还认为,人的前世的所作所为对于今生的修炼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寇谦之提出,成仙的首要工夫是积累善功,积累善功就是多做善事。
总之,寇谦之吸收了儒家、佛家的思想、制度革新了天师道。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新天师道摆脱了原始道教粗陋浅薄的面貌,曾经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建立新道教之后,寇谦之开始攻击佛教,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寇谦之等人的劝说下开始了灭佛运动。
有关简明中国哲学教程的文章
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过太医令,行医数十年,自以为精通医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间尚有强身防病之术。”陶弘景在屿山、福泉山居住时,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屿山改名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儿岩外绿溪东首建贞白祠。陶弘景的故事一直在陶山人民口头流传着。......
2024-01-27
寇谦之道教的经典与仪式虽已确立,然使道教能在社会上占有强固的基础者,则不能不归功于元魏寇谦之。道教自经谦之提倡并得帝王信用以后,于是在社会上遂俨然成立为一有势力的大宗教,而斋醮科仪、辟谷修养、烹炼丹药与老、庄之学,糅杂混合,遂成为道教的教理。......
2023-08-17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1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奠定了神仙道教的思想基础。直到葛洪的《神仙传》问世,才打破了文坛这个角落的沉寂。......
2023-12-06
陶弘景陶弘景有“宝惜光景,爱好坟籍” ,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治学精神。陶弘景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以及葛洪的神仙理论,并掺杂进儒家和佛教观点。陶弘景不仅是著名的道士和道教思想家,同时又是颇有成就的医药学家和炼丹家。由于陶弘景隐居茅山,又加上他的影响,故上清派自陶弘景开始,被称为茅山宗。......
2023-12-06
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固然是道教之始,但道教的学理的基础,却是由魏伯阳与葛洪建立起来的,今分述如下:魏伯阳伯阳生平不可考,葛洪《神仙传》说:“魏伯阳,上虞人,通贯诗律,文辞赡博,修真养志,约《周易》作《参同契》,桓帝时以授同郡淳于叔通。”魏伯阳亦言炼丹之术,然全为譬况之说,不易明白,至葛洪作《金丹》《黄白》二篇,始详载药品的分量与制法,而集炼丹说的大成,后此言炼丹者,无不本于葛洪。......
2023-08-17
图10-8鹤鸣山张道陵像在道家思想、原始巫术和“巴蜀文化”的长期孕育下,东汉时期,在西蜀诞生了我国最重要的土著宗教——道教。张陵自称“天师”,为最高教主,在每个教区设治头大祭酒、祭酒、奸令、鬼吏等,统帅教徒“鬼卒”、“鬼兵”。部分地区,正一道还率领教徒打富济贫,将豪族地主的财产、田地等分给教徒耕种。从其自称老子后裔的情况看,也应与早期道教有关。......
2023-09-30
因为这一道教团体规定,凡是入教的人,都需要缴纳五斗信米,所以被称为五斗米道。道教在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论基础上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在其早期经典《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道德经章句》以及《老子想尔注》等文献中都有体现。......
2023-11-20
据记载,寇谦之有着异常神奇的生平经历。四是假托太上老君名义取得“天师神授”的合法权,废除了“祭酒”道官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以免不肖子孙继位后滥用职权、错乱道法,提出“天道无亲,惟贤是授”的新理论,采取开明的方式选拔道官。......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