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教源头与早期经典:简明中国哲学教程成果

道教源头与早期经典:简明中国哲学教程成果

【摘要】:因为这一道教团体规定,凡是入教的人,都需要缴纳五斗信米,所以被称为五斗米道。道教在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论基础上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在其早期经典《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道德经章句》以及《老子想尔注》等文献中都有体现。

一、道教的源头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它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老子》一书中有“长生久视”(《老子》第五十九章)之说,长生就是长寿,久视就是眼睛的功能不衰竭,眼睛的功能不衰竭也就是意味着不老,因为古人往往把耳聪目明作为生命力充沛的象征。到了庄子那里,已经有了“神人”和“至人”等称谓。《庄子》的《逍遥游》这样描写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神人居住,她的肤色就像冰雪一样洁白,她的姿态就像处女一样柔美;她不吃五谷,而是吸风饮露;她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庄子》的《齐物论》这样描写至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意思是,至人乘着云气,骑着日月,畅游在四海之外,生死的变化对他没有影响。与《老子》《庄子》并称“道家三经”的《列子》也有关于神仙的描写。《列子》称,“仙圣之种”所居住的地方叫作“归墟”,那里有“瀛洲”“蓬莱”等五座仙山,“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列子·汤问》),那里的亭台楼阁都由黄金和玉石做成,那里到处都生长着奇异的树,人吃了树上的花和果实就能够长生不老。一般认为,这些描写主要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不过,他们在表现这种精神追求时,对于神人、仙人和世外桃源生活的描写,应当不是纯粹出自他们自己的虚构,而很有可能得自民间传说。这样看来,中国很早就有了关于神仙的传说,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开始羡慕神仙的生活。

《老子》一书中还有这样的说法:“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意思是,让精神与形体合一,能够使它们不分离吗?聚集精气使身体柔顺,能够让自己像婴儿那样吗?在后来的某些道教中人看来,老子的话已经讲到了得道成仙的修炼方法了。这种方法就是“专气致柔”。所谓“专气”,就是集气,即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集中起来;所谓“致柔”,就是心境极其静定的一种状态。在《庄子》的《刻意》篇中更加提到了“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就是善于导引气血的人和善于保养形体的人。所谓导引,是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气功健身方法,这种方法是用意念来引领精气或称元气在体内的运行,从而达到疏导血脉的目的。后来的道教中人都把导引视作长生的主要修炼方法,这种方法显然也发端于先秦时期。

随着神仙信仰的日益流行,寻仙访道的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早在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已经先后派人到海上寻找蓬莱、方丈和瀛洲这所谓三大“神山”;秦始皇又先后派徐福和卢生出海;汉武帝则一方面请方士炼丹,另一方面也派人外出寻找长生不死之药。这一时期,由方士为主传播的神仙思想和炼丹之术,被史学家称为方仙道。

方仙道的传播者是方士、术士,而不是有组织的宗教团体。有组织的宗教团体的出现,才是道教产生的标志。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这两大宗教团体出现了。

太平道是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的张角(?—184)和他的兄弟(张梁、张宝)所创立的。太平道的基本教义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甚广的《太平经》。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按照《太平经》的内容教育弟子,手里常常拿着一根九节杖,用符水和咒语给人治病,还教人们磕头悔过。逐渐地,百姓认为他有神通而对他奉若神明。十多年后,太平道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信徒众多的民间宗教组织。当时,东汉王朝朝政腐败,百姓民怨沸腾,于是,张角以他的信徒为基础组织起了黄巾军,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后来,黄巾起义在地方军阀的联合镇压下失败,太平道也被当权者所制止。一部分太平道的信徒归入了“五斗米道”,太平道从此消失,不过,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却成为此后中国社会的主要信念

“五斗米道”由张陵(生卒年不详)所创立,流传于汉中、巴蜀一带。道教徒称张陵为张道陵或张天师,五斗米道又被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张陵自封为教主,他的信徒被称为“鬼卒”。因为这一道教团体规定,凡是入教的人,都需要缴纳五斗信米,所以被称为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教徒要诵读《道德经》,在传教时,他们用符水给人治病,也教人自己忏悔罪过,他们还用章表与鬼神沟通。这里所谓章表是特指人写给神仙的书信,其中,章是用来谢恩的,即用来感谢神明的保佑,表是用来陈请的,即用来祈求神灵的庇护。五斗米道的教徒还用黄赤之道等方法进行修炼,黄赤之道又被称为男女合气之术或房中术,是男女在性生活方面的养生之术。

五斗米道发展很快,成员也达到了几十万人。在成员有几万户人家的地方,张陵就设立“祭酒”,祭酒负责管理当地的宗教事务和社会事务。张陵去世后,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先后继承他,继续传播五斗米道。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接近三十年,他采取了一些笼络民心的措施,比如“设义米”“置义舍”,方便来往的行人,很得民心。“设义米”就是吃饭不要钱,“置义舍”就是住宿不收费。后来,曹操的军队进攻汉中,张鲁归顺了曹操,他的家族被安置在今天的江西龙虎山一带,五斗米道从此传入江南,教名也改为天师道。南北朝时期,天师道传到中国北方,进而发展为道教的主流派别。

二、道教的早期经典

道教神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论。在董仲舒和汉代儒家那里,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论被用来论证现实政治秩序和儒家价值信念的正当性,但是,在道教这里,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论被他们用来探索宇宙生成、演化的奥秘,他们要把这些奥秘加以利用,保持自己生命的长久。道教在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论基础上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在其早期经典《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道德经章句》以及《老子想尔注》等文献中都有体现。

《太平经》就是东汉时期广泛流传的《太平清领书》,至于这部书的作者是谁,现在已无从考证了。《太平经》提出:“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就是说,元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太平经》又认为,元气生成万物是以春、夏、秋、冬四时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轮替为规则的。它说:“皇天乃以四时为枝,厚地以五行为体。”“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这就是说,正是由于天地以四季轮替、阴阳五行的循环运动为规律,才能生生不息地孕育万物。

那么,由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论是怎样引申出神仙思想的呢?在《太平经》看来,人也是禀受了元气而产生的,所以,人如果能够用一种养气的工夫使他所禀受的气固守在自己的身体里而不丢失,那么,人就可以长生不老。《太平经》说:“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这就是说,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不灭,原因就在于天地能够保存它们的元气而不断绝。相应地,如果人也能够效法天地,保存自身所禀受的元气,那他就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所谓成仙得道了。

可是,怎样才能养气呢?在这方面,《太平经》说得比较杂乱,对于这个问题,作出系统论述的是《周易参同契》。(www.chuimin.cn)

《周易参同契》是东汉末年的魏伯阳所作。《周易参同契》以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为指引,以《易传》的宇宙论为框架,建构起了一个乾坤坎离相互配合的宇宙生化模型。《周易参同契》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为橐为籥,覆冒阴阳。”在这里,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月,离代表日,《周易》用八卦模拟宇宙的生成、演化,《周易参同契》则把八卦简化为乾坤坎离四卦。《周易参同契》认为,乾坤两卦所象征的天地就好比一个大的鼎炉,阴阳的交合、万物的变化都在这鼎炉中进行。

在《周易参同契》看来,宇宙创造万物的过程就好比人类生育的过程:男女相互交接,男性施与,女性受取,于是就营造出新的生命体;宇宙也是这样,阴气和阳气是充塞宇宙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阴气就好比女性,阳气就好比男性,阴阳交合而不断地创造生命。《周易参同契》说:“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真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这就是说,人是禀受了宇宙间的阴阳之气而产生的。换言之,人类的生育实质上是阴阳二气的结合,阳气构成了人的魂,阴气构成了人的魄。

既然宇宙创造万物的过程近似于人类的生育过程,人类的生育过程重演着宇宙创造万物的过程,那么,人们能不能通过人为的方法在自身之中模拟、重现宇宙创造万物的过程呢?如果人们可以模拟和重现这种过程的话,那么,人类岂不是就可以凭借人为的努力在自身之中创造生命,从而无限地延续自己的生命了吗?《周易参同契》对于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周易参同契》认为,人类永葆青春、长生不死的关键,是要服用天地阴阳运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金丹。金丹被认为是凝结了阴阳二气的精华、充满了生命力的物质,这是因为,黄金这种物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损坏。不过,天地阴阳运化过程中自然生成的金丹不容易取得。那么,人怎样才能得到金丹呢?这就要通过人为的方法模拟天地阴阳的运化了。

《周易参同契》把天地视作大的鼎炉,金丹就是从这鼎炉中炼出的,人也可以效法自然,设置一种独特的鼎炉,用人工的方法炼取金丹。《周易参同契》提出,在炼丹时,人们应当做一个特制的鼎炉模拟乾坤,即模拟天地,并用铅和汞作原料,汞是模拟离的,即模拟日,铅则是模拟坎的,即模拟月,之所以选用汞和铅模拟日月,是因为《周易参同契》认为,汞是太阳的精华凝结生成的,铅是月亮的精华凝结生成的,汞和铅是日月的灵气,天地间的至宝;《周易参同契》还认为,在鼎炉的下方用火来烧,这个火就象征阴气和阳气的起伏升降。总之,整个炼丹的过程就是一个再现天地阴阳造化的奇妙过程。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老子的《道德经》的注释出现了宗教化的倾向。东汉以来,《老子道德经章句》和《老子想尔注》等著作就代表了这样一种倾向。

《老子道德经章句》托名西汉初年的河上公所作,所以《老子道德经章句》又名《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但实际上,学者们普遍认为,《老子道德经章句》是东汉时期的信奉黄老之学的学者所作。这部书利用注解《老子》的方式,强调无论治国还是治身,都要以清静无为为原则。这部书的作者非常看重长生不死,他认为,即使是为了治理好国家,统治者也还是首先要调理好自己的身体。《老子道德经章句》指出,人的生命以精气为根本,而精气由道所生成,人们只要能够守住自己的精气,除去各种情感、欲望,就可以长生不死。

《老子想尔注》一般被认为写成于东汉末年,关于它的作者是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这部书的作者是五斗米道的张陵和张鲁等人;有的学者认为,这部书是刘表所作;也有学者认为,这部书是有人假冒刘表的名义而创作的。对于《老子想尔注》一书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部书是五斗米道的人通过注释《老子》,而阐发自己的宗教理论;也有的学者认为,这部书在五斗米道创立之前就已经存在,这部书的内容影响了五斗米道的教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想尔注》的内容同五斗米道的宗教理论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老子想尔注》将《道德经》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神格化,使道成为一个有情感、有欲望、能够赏善罚恶的宇宙最高主宰。《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既可以使自己的形体分散开来,又可以再重新凝聚成某种形体。具体言之,道扩散开来就成为气,气化生出了万物和人类,这些扩散开来的气又可以再凝聚起来成为一个形体,这个形体就是太上老君,亦即老子。所以,在《老子想尔注》看来,老子就是道的化身。

《老子想尔注》劝人们“守道诫”,即遵守宗教戒律;又说如果人们多做善事、积累善功,那么,他的精神就能够同宇宙的最高主宰相沟通,在这个人遇到危险时,主宰者就会来帮助他;反之,如果人们平时经常作恶,那么他的精神就不能够同主宰者沟通,即使他遇到生命危险,主宰者也不知道。

《老子想尔注》同《太平经》一样,非常重视孝慈。孝就是儿女孝敬父母,慈就是父母疼爱儿女。《老子想尔注》认为,只要把大道推行于天下,就可以使得“家家孝慈”。

《老子想尔注》把生和死都视为道的作用,认为世俗之人和仙人都好生恶死,不过,世俗之人不信道,又常常作恶,所以最终难免一死,而仙人信道,而且守戒律,所以可以长生不死。不过,《老子想尔注》又指出,最终决定人的生死的,还是人从道那里禀受而来的“精”。精源于气,是气之精华。所以,要想最终成仙得道,人就既要相信道,遵守戒律,又要保护好自己的精,不要让它丧失。

综上所述,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够长久,就在于人是天地宇宙的产物,人与天地宇宙具有一体性,人从天地宇宙变化而来,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变化与天地宇宙共存。这种人为的变化主要就是依靠服食丹药。在道教学者看来,炼取丹药还需要与为善去恶的工夫相配合,这就使得道教既重视肉体生命,又重视精神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