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系张栻理学所着力探讨的问题 ,关涉其整个学问的宗旨和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因张栻认为“义”即天理之公,“利”即人欲之私 ,所以其义理之辨的实质也就是理欲之辨。本节从理欲之义涵、理欲之关系、存理遏欲之工夫及其目的四个方面来展示张栻的理欲思想。而其中性之表现合顺其自然者为天理,悖逆其自然者则为人欲。因而便有“人欲”之称,乃相对大公至正的天理而言。......
2023-11-20
一、“参验”之说
韩非认为,人要获得可靠的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并遵循事物的规律。为此,他反对不接触客观事物、不遵循事物规律的认识方法,对于后一种认识方法,韩非称其为“前识”论。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韩非子·解老》)“缘”即根据。就是说,在接触事物并了解其规律之前就下判断的做法叫作“前识”。前识这种做法,是毫无根据的妄想、猜测。韩非还举例批判前识论。有一天,战国时期著名的道术家詹何同他的弟子一起待在一间屋子里,这时,他们听到门外有牛的叫声,詹何的弟子用道术推算说,这是一只黑牛,但牛的额头是白色的。詹何纠正说,这是一只黑牛不错,但牛的额头不是白色的,牛角才是白色的。詹何派人出门去看,结果真是一只黑牛,而牛角上裹了一块白布。韩非对这件事评论说,用詹何这种方法博取人们的信服,乍看起来非常了不起,但实际上却是有害的。像这种事,只要让一个头脑很笨的小孩亲眼看一下,他立即就会认识到那是一只黑牛而牛角上裹了一块白布。詹何煞费苦心地坐在屋里猜测的结果同一个笨小孩亲眼看一下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韩非认为,詹何的“前识”是一种劳心费神的愚蠢方法。
于是,韩非提出了同“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认识方法。前文已述,韩非认为,自然界有一个总规律——道,每个具体事物又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理。韩非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应当“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韩非子·扬权》),就是说,根据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联系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反复对事物进行考察、比较,虚心观察事物的发展,静观事物的变化,绝不使用主观成见。韩非自信地宣称:“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这就是说,按照上述认识方法做事,没有不成功的。
韩非的上述认识方法,以注重“参验”为主要特点。“参验”就是考核、验证。韩非有“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的说法,“因参验而审言辞”就是根据对事实进行考核、验证的情况来审察言论。
韩非又说:“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韩非子·二柄》)这是对“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展开,意思是,首先让群臣各自陈述其能做成的事,然后君主按照其所说授予其一定官职,让其去做事,再按照其职责来责成其功绩。如果群臣的功绩符合其职责,并且其所做的事符合其所说的,就对其进行赏赐;反之,则对其惩罚。所以,群臣所承诺的功绩大于其实际的功绩,则对其惩罚,这不是因为其功绩差而对其惩罚,而是因为其实际的功绩不符合其所说的功绩;群臣所承诺的功绩小于其实际的功绩,也要对其惩罚,这不是因为君主不喜欢群臣有良好的功绩,而是因为君主认为,群臣的实际功绩不符合其所承诺的功绩的害处要超过其有良好功绩的好处,所以给予其惩罚。
君主身边有很多出谋划策之人,大家的说法往往不一致,出的计策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辨别谁的话真实可信,谁的话不可靠,甚至有害呢?依照韩非的看法,如果有人为君主献上计策,那么,君主就应当依照这个人的话授予其官职,让这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他所说的事,如果事做成了,并且做得不多不少,同他的官职以及他所说的话相当,那就是可信的,就要给他赏赐,否则,如果他做的事达不到他所许诺的程度或者比他所许诺的还要好,那他就要受到惩罚。韩非认为,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即使君主的智慧不高、没有特殊本领,他也很容易判断谁是有才能的人,谁是没有才能的人。用做事的实际效果审核一个人的言论是否正确、可靠,这就是所谓“因参验而审言辞”。(www.chuimin.cn)
韩非极为重视“因参验而审言辞”。他认为,对于许多言论和事物,人们光凭其外表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但如果到实际中检验一下,那立刻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例如,大家都闭着眼,人们就无法分辨谁是瞎子,大家都不说话,人们就无法分辨谁是哑巴,但只要让大家睁开眼睛看东西,提出问题让大家回答,那谁是哑巴、谁是瞎子一下就能判断出来。又比如,光看剑的颜色,即使冶剑专家也很难一下判断出剑是否锋利,但如果拿剑砍东西,那么,一般人也能判断出剑的利钝。尤其在判断人时,韩非说:“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韩非子·显学》)就是说,光凭人的外貌、服装,光听人的口头言论,即使是孔子也不能判断这个人是否能干,但只要用一定的官职试用他,责成他作出一定的成绩和效果,那么,一般人也能毫不怀疑地判断出这个人是愚蠢无能还是聪明能干。反过来,韩非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韩非子·显学》)就是说,对于一种言论,如果没有经过“参验”就加以肯定,这是愚昧;把不能肯定的言论拿来作为某种根据,这是欺骗。
二、“矛盾”之辨
韩非的认识方法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他把当时不同学说的根本对立用逻辑学上的矛盾律加以说明,并第一次在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了“矛盾”一词。韩非用一个寓言说明矛盾一词的含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韩非子·难一》)这个寓言说明,攻不破的盾与没有什么攻不破的矛不能够同时存在,韩非说,这就叫作“矛盾”。以上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也是中国逻辑史上“矛盾”一词的最早出处。韩非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为揭露逻辑矛盾提供了普遍适用的方法。
韩非所谓矛盾涉及形式逻辑的问题。形式逻辑认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是不相容的,它们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然有一个为假,这是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确认的。如果同时肯定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为真,那就是自相矛盾,就犯了逻辑错误。韩非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韩非子·五蠹》),对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做了确切的表述。
有关简明中国哲学教程的文章
义利之辨,系张栻理学所着力探讨的问题 ,关涉其整个学问的宗旨和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因张栻认为“义”即天理之公,“利”即人欲之私 ,所以其义理之辨的实质也就是理欲之辨。本节从理欲之义涵、理欲之关系、存理遏欲之工夫及其目的四个方面来展示张栻的理欲思想。而其中性之表现合顺其自然者为天理,悖逆其自然者则为人欲。因而便有“人欲”之称,乃相对大公至正的天理而言。......
2023-11-20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与孟子齐名。荀子也像孟子一样,是孔子的崇拜者,他自称是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仲弓的思想学说的继承人。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多是荀子自己的作品。荀子处在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已近尾声,所以,荀子还批判地总结了先秦各家学术思想。荀子把人之所以能结成群体的原因,归结为“分”。荀子最终将“明分使群”的主导者归结为“君主”。......
2023-11-20
不过,朱熹一生的成就主要还是在学术方面。朱熹的著作遍及经学、史学和文学等科目,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和《四书章句集注》等几部书中。由于长期在福建讲学,朱熹所建立的学派被后人称为“闽学”。至于朱熹自己,则是继承二程思想的。朱熹大力宣扬儒家道统,认为道学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另一方面,朱熹又认为,理与气也不能相杂,即不能相互混杂。......
2023-11-20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王室。在这之后,孔子有十四年的生涯在其他各诸侯国之间流亡。由此一来,孔子才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命只与贵族统治者有关的思想,从而打破了贵族阶级在沟通天命方面的垄断权,使得每一位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都能够直接地面对天命。这样一来,不仅孔子,所有人的挽救世道人心的努力都与天命相统一。......
2023-11-20
慧远的师父是东晋时期最为博学的佛教学者道安。在此基础上,慧远又跟随道安出家,研究佛教理论。慧远用佛教固有的缘起论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当时产生了不少激烈反对佛教的思想家。慧远试图调和佛教理论与世俗观念的冲突。......
2023-11-20
对韩非乃至法家而言,国民只是达成其富国强兵目的的工具。当时,各种奖惩措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出来,不分贵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令行禁止,这就是以法治国。这样的以法治国显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除了商鞅,对于法家的理论有所贡献的,还有慎到和申不害。他们三人对法家的贡献各有不同,具体言之,商鞅重法,慎到重势,而申不害重术。......
2023-11-20
王阳明的著述中,《传习录》和《大学问》在哲学上比较重要。王阳明的这两次实践,目的都是寻找心与理的结合点。王阳明的这一段神奇的经历,被称作“龙场悟道”。这是王阳明第一次表述他的心即理说。王阳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见解,他同样否认心外有理。......
2023-11-20
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和以二程兄弟为代表的洛学,后来被统称为“道学”。其中《正蒙》一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写《正蒙》的目的,是用儒家的学说批判佛、道两家的思想,并且建立起一个以气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张载所谓“道”是由气的运行、变化而得名的,在张载的哲学里,道常常被用来表述气的运动变化的过程。......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