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与孟子齐名。荀子也像孟子一样,是孔子的崇拜者,他自称是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仲弓的思想学说的继承人。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多是荀子自己的作品。荀子处在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已近尾声,所以,荀子还批判地总结了先秦各家学术思想。荀子把人之所以能结成群体的原因,归结为“分”。荀子最终将“明分使群”的主导者归结为“君主”。......
2023-11-20
一、“三表”的具体内容
墨子认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必须通过检验才能知道,而要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就必须有共同的标准。所以,墨子提出,“言必立仪”。所谓“仪”,就是标准。“言必立仪”就是说,谈论任何问题都要事先确立一个标准。
墨子的标准就是“三表”。“三表”有时也被叫作“三法”。“表”是标志或标准之意,“法”也是标准之意。墨子认为,“三表”就是判断言论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他这样解释“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就是以历史上所记载的古代圣明君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由于这些历史经验往往记载在书籍中,所以,古代的典籍也就常常成为言论是否正确的依据。“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就是以普通百姓耳闻目睹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不过,墨子所指的感觉经验不是个别人的经验,因为个别人的经验有可能掺杂主观成分,因而具有特殊性,墨子所指的感觉经验是多数人的共同经验,他认为,只有多数人的经验才能作为判断真假和有无的标准。与第一表不同的是,第一表属于间接经验,而第二表属于直接经验。在墨子看来,直接经验更加重要、更加真实可靠,而且间接经验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不过,墨子过于相信直接经验,所以,他才会根据许多人的见鬼经验,而证明了鬼神的存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就是把某种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它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看它能否给人民带来好处。这一条标准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它强调任何言论都可以通过实际效果而得到检验,实际效果的验证也是一种直接经验,因此,这一条标准是第二条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
二、墨子对“三表”的运用
墨子运用“三表”对时命观念进行了批判。墨子提出,命是不存在的。
他的根据在于,第一,命在历史上不存在。墨子说:“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墨子·非命上》)这就是说,通过观察历史就可以看出,夏朝的暴君桀在管理国家的时候,国家就动乱,而到了商代的明君汤治理天下的时候,天下则太平;商代的末代君主纣王在管理国家的时候,百姓就起来造反,而在周武王治理天下的时候,又天下太平。社会是同样的社会,百姓是同样的百姓,桀、纣管理时,天下就动乱,汤、武管理时,天下就大治。所以,历史的经验证明,天下的治乱安危取决于人事,而与命运无关。
第二,没有人亲眼见过命。墨子说:“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墨子·非命中》)这就是说,人的直接经验证明了,命是不存在的。(www.chuimin.cn)
第三,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们努力做事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假如相信了一切都由命运安排,相信了所有结果都与自己的行为无关,那么人们就不会再努力了。墨子论证说,现在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努力从政、“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相信努力会使国家安定,懈怠会使国家混乱;反过来,假如相信了命运,政事就没有人来管了。现在的农夫之所以早出晚归、努力耕作,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辛勤劳动会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反之,假如相信了命运,农夫们就会变得懒惰,那样的话,田地就会荒芜,农夫们自身也会陷入贫困状态。
于是,墨子得出结论说,命不仅在经验上没有根据,而且在实践中也会造成祸害。总之,人不能信命。
思考题:
1.如果不诉诸某种宗教信仰,人类能否做到平等地爱人?
2.你是否认同“三表”就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有关简明中国哲学教程的文章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与孟子齐名。荀子也像孟子一样,是孔子的崇拜者,他自称是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仲弓的思想学说的继承人。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多是荀子自己的作品。荀子处在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已近尾声,所以,荀子还批判地总结了先秦各家学术思想。荀子把人之所以能结成群体的原因,归结为“分”。荀子最终将“明分使群”的主导者归结为“君主”。......
2023-11-20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王室。在这之后,孔子有十四年的生涯在其他各诸侯国之间流亡。由此一来,孔子才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命只与贵族统治者有关的思想,从而打破了贵族阶级在沟通天命方面的垄断权,使得每一位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都能够直接地面对天命。这样一来,不仅孔子,所有人的挽救世道人心的努力都与天命相统一。......
2023-11-20
不过,朱熹一生的成就主要还是在学术方面。朱熹的著作遍及经学、史学和文学等科目,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和《四书章句集注》等几部书中。由于长期在福建讲学,朱熹所建立的学派被后人称为“闽学”。至于朱熹自己,则是继承二程思想的。朱熹大力宣扬儒家道统,认为道学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另一方面,朱熹又认为,理与气也不能相杂,即不能相互混杂。......
2023-11-20
王阳明的著述中,《传习录》和《大学问》在哲学上比较重要。王阳明的这两次实践,目的都是寻找心与理的结合点。王阳明的这一段神奇的经历,被称作“龙场悟道”。这是王阳明第一次表述他的心即理说。王阳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见解,他同样否认心外有理。......
2023-11-20
于是,孟子拜孔子的孙子孔伋的门人为师,学习儒家文化。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他提出了“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并且把仁、义、礼、智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孟子声称,人的本性中就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材料。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孟子当时的主要辩论对手是告子。孟子反对告子,主要是因为他对性做了另外的界定。......
2023-11-20
慧远的师父是东晋时期最为博学的佛教学者道安。在此基础上,慧远又跟随道安出家,研究佛教理论。慧远用佛教固有的缘起论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当时产生了不少激烈反对佛教的思想家。慧远试图调和佛教理论与世俗观念的冲突。......
2023-11-20
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和以二程兄弟为代表的洛学,后来被统称为“道学”。其中《正蒙》一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写《正蒙》的目的,是用儒家的学说批判佛、道两家的思想,并且建立起一个以气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张载所谓“道”是由气的运行、变化而得名的,在张载的哲学里,道常常被用来表述气的运动变化的过程。......
2023-11-20
不过,从现有文献来看,庄子与孟子均未提及对方,原因不明。据司马迁所说,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就是说,庄子的思想继承老子,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上,庄子进行了大量思考,并且在这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哲学。这一记载不一定真实,但是却折射出庄子的为人同他的学术思想之间保持着一致性。这就反映了庄子的超越世俗、与众不同。在这里,庄子所表达的仍然是一种出世的理想。......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