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事实出发,找到了人类历史进化的根源。他用经济事实论述了人类社会的演进,由此阐明了社会的不平等性的历史性。......
2023-11-28
以上介绍了墨子的十大主张中的七条,还有三条,分别是天志、明鬼和非命。下面分别作一介绍。
一、天志
天志就是认为天有意志。如前所述,孔子并没有否定天有意志、能够主宰人事的传统观念,但是,孔子尽可能地淡化了天的人格神形象,并且丰富了天的含义。到了墨子这里,他却又重新强化了天的主宰人事的功能。从这一点上说,墨子的天志同孔子之前的传统天命论并无区别。在墨子看来,天有意志、有好恶,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者,天全知全能、无所不在,天还能够根据人的行为的善恶对人进行赏赐或惩罚。总之,在这些方面,墨子完全继承了传统的天命论。
墨子的天志与传统天命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将新的内容赋予了天的意志。墨子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天志上》)“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墨子·天志中》)“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墨子·尚贤中》)由此可见,天的意志的具体内容就是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所以,墨子其实是把他自己的意志说成天的意志,他这样做的目的,应当是借助天的权威,恐吓统治者,强迫统治者实行兼爱等政治主张。
墨子根据尚同的原则提出,普通民众、各级官吏都要逐级上同于天子,而天子还要上同于天,就是说,天子的思想和行动要同天的意志相统一,这是因为,“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墨子·法仪》)。如果天子实行兼爱等主张,就是顺应天意,这样一来,他就会得到天的赏赐,保有原有的政权,这就是所谓“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墨子·天志上》);反过来,如果天子不兼爱,就是违反天意,这样一来,他就会受到天的惩罚,从而失掉政权,这就是所谓“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墨子还举禹、汤、文、武的例子说明,顺天意的圣王必能成就一番事业,举桀、纣、幽、厉的例子说明,逆天意的暴君终将不得善终。
二、明鬼
明鬼就是承认鬼神的存在。在墨子看来,鬼也是神。墨子把鬼神分为三种,分别是“天鬼神”、“山水鬼神”和“人死而为鬼者”,即生活在天上的鬼神、生活在山林湖泊中的鬼神以及人死之后所变成的鬼。墨子认为,鬼神与天一样,有意志、有目的,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而且能够赏善罚恶。(www.chuimin.cn)
墨子提出,即使是“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的人,只要他暴虐百姓,鬼神就会惩罚他;反过来,“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只要他贤明,鬼神也不会因为他的贫贱而不对他赏赐。总之,鬼神的作用与天的作用一样,他们都是帮助墨子推行兼爱等主张的。鬼神与天的区别仅仅在于,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者,而鬼神则是天的辅佐,鬼神把天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墨子大量地列举了古人和今人的见鬼经历,煞费苦心地证明鬼神的存在。
三、非命
在主张天志、明鬼的同时,墨子又提出了非命的主张。非命就是否定命运的存在。在墨子所生活的时代,“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一种是“时命”。天命思想认为天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统治者应当努力修养品德,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命。这种天命思想从西周初年就已经形成,孔子有这种天命观,墨子主张的天志也属于这种天命观。所以,墨子非命的对象不是天命,而是时命。所谓时命,是指人的力量之外的一种无法把握的盲目的支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支配人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甚至可以决定社会的治乱安危。这种命运观是春秋晚期才出现的,儒家也有这种命运观。比如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子夏也曾经引述孔子的话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里的所谓命都属于时命,它是盲目的支配力量,这种力量不会根据人的行为的善恶决定人的祸福,就是说,人努力行善,不见得能富贵、长寿,努力行道,道也不见得能行得通。
对于时命观念,墨子非常厌恶。墨子提出,“命”这种观念是“暴王所作,穷人所术”。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暴君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而炮制出了命这种观念,而穷困的人又将这种观念传述开去,他们把自己失败的责任推给了命运。在这里,墨子犯了一个错误。实际上,夏商周三代所流行的命是天命,春秋战国之交所流行的命才是时命。墨子所非的命是时命,而不是天命,所以,他把时命观念说成是夏商周三代的暴王所提出的,就混淆了天命和时命。
墨子之所以反对时命,是因为在他看来,时命观念会使人们认为在天和鬼神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存在,这就必然会削弱天和鬼神的权威;再者,相信时命的人,会放弃自己的努力,一切等待命运的安排,这将导致社会的混乱。
墨子提出,古代的圣王都没有提到过命,现在的百姓也没有见到或听到过命,因此,命不可能存在。在墨子那里,与“命”相对的概念是“力”。力就是人自身的努力。墨子认为,人的富贵贫贱,乃至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取决于人自身的努力(“力”),而不是取决于什么预先决定的命运(“命”)。不过,按照墨子的看法,人的努力之所以能够成功,最终还是由于天的赏赐。天喜欢努力的人,所以才使他们获得了成功。总之,最后决定人的祸福、生死的权力,还是掌握在天的手里,天会根据人努力的程度而赏赐或惩罚他们。
有关简明中国哲学教程的文章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与孟子齐名。荀子也像孟子一样,是孔子的崇拜者,他自称是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仲弓的思想学说的继承人。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多是荀子自己的作品。荀子处在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已近尾声,所以,荀子还批判地总结了先秦各家学术思想。荀子把人之所以能结成群体的原因,归结为“分”。荀子最终将“明分使群”的主导者归结为“君主”。......
2023-11-20
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早的原始五行说见于《尚书·洪范》。[4](一)儒家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儒家奠定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底色,成为中国哲学的“中轴”。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荀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其他各家学说,进一步丰富了早期的儒家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最高范畴是“道”。......
2023-08-30
不过,朱熹一生的成就主要还是在学术方面。朱熹的著作遍及经学、史学和文学等科目,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和《四书章句集注》等几部书中。由于长期在福建讲学,朱熹所建立的学派被后人称为“闽学”。至于朱熹自己,则是继承二程思想的。朱熹大力宣扬儒家道统,认为道学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另一方面,朱熹又认为,理与气也不能相杂,即不能相互混杂。......
2023-11-20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王室。在这之后,孔子有十四年的生涯在其他各诸侯国之间流亡。由此一来,孔子才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命只与贵族统治者有关的思想,从而打破了贵族阶级在沟通天命方面的垄断权,使得每一位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都能够直接地面对天命。这样一来,不仅孔子,所有人的挽救世道人心的努力都与天命相统一。......
2023-11-20
慧远的师父是东晋时期最为博学的佛教学者道安。在此基础上,慧远又跟随道安出家,研究佛教理论。慧远用佛教固有的缘起论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当时产生了不少激烈反对佛教的思想家。慧远试图调和佛教理论与世俗观念的冲突。......
2023-11-20
对韩非乃至法家而言,国民只是达成其富国强兵目的的工具。当时,各种奖惩措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出来,不分贵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令行禁止,这就是以法治国。这样的以法治国显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除了商鞅,对于法家的理论有所贡献的,还有慎到和申不害。他们三人对法家的贡献各有不同,具体言之,商鞅重法,慎到重势,而申不害重术。......
2023-11-20
在蒂利希的宗教哲学中,“终极关怀”被视为神学研究的一个原则性命题。宗教不是人生的一个孤立的禀赋,而是人的全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度”方面,它表现的是人生之终极关切,指向的是维系人的存在并赋予人生以意义的东西。蒂利希认为,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最可怕的就是把有限的存在物当作终极关切的对象。......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