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较多研究者借用测量其他相关或相反特质的问卷来测量走神:如布朗 和里安 认为,MW和专注是意识的两个极端状态,他们使用专注和意识量表 的反向得分作为 MW的指标 [34];切恩 等人认为MW容易导致个体在注意方面发生认知错误,因此,他们从个体的认知错误这一角度,使用与注意相关的认知错误量表 来测MW。还有研究者对走神时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关注,设计了多维度经验量表 。这些问卷都是在走神研究中比较常用的问卷。......
2023-11-20
情绪和认知虽然都有各自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但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许多脑区被认为与明显的认知过程有关,当前的心理学观点也通常认为认知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在对走神的研究中,也有较多研究者就走神与情绪、幸福感、心理健康乃至心理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
第一,走神与情绪密切相关。在走神的情绪功能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指出,走神与消极情绪或情绪体验的恶化有关。[1]研究者指出,烦躁不安的情绪与更多的走神有关,走神会伴随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大规模的经验取样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走神时他们的情绪状态总体上也是低落的。[2]通过问卷测量了初、高中生的走神、情绪和压力等情况,发现初、高中生的高走神与糟糕心情、低生活满意度、高压力和低自尊有关。[3]斯塔瓦奇克 (Stawarczyk)等人也同样证实了上述观点,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走神自我报告的一般频率和消极情绪有关。[4]所以,研究者指出,由于走神主要聚焦于无法实现的内容,并且会对当下状况和渴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评估,所以当个体体会到目标差异后就会产生暂时的或者长期的消极情绪。[5]
但还有研究揭示了走神与积极情绪的联系。鲁比 (Ruby)等人指出,关于自我和未来的走神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关于他人和过去的走神则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个体之前先处于积极情绪下,走神的出现才会引起个体的消极情绪。[6]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人们认为走神事件有趣时,走神也与后续增加的积极情绪有关。关于走神的年龄差异研究则提示,拥有更多积极情绪的老年人报告了更少的走神现象,而拥有更多消极情绪的年轻人报告了更多的走神频率。[7]
第二,走神会影响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佛教哲学和现有的经验证据表明,活在当下并接受当下与更大的幸福感有关。然而,我们的心理特点和自身注意力的特点使得我们只关注当下的经验而忽略不想要的想法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来说,走神比不走神更让人感到不幸福,[8]经历更多走神体验的个体,会报告更低的生活满意度,而且这种不幸福感在关注过去的经历上尤为明显。[9]即使是青少年群体 (初中和高中生),他们的高走神也与低生活满意度相关。[10]
第三,走神通常与各种适应性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研究已经证明,几种不同的精神病理问题和走神体验的增加有关,包括抑郁、注意多动障碍 (ADHD)、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研究者提出,走神是抑郁和ADHD的状态标志,[11]自发性思维是易患情绪障碍的个体脆弱性的一个先兆。[12]
对正常人群和临床人群的研究均发现抑郁与更多的走神有关。而且,抑郁症患者过去指向的无关思维和负性情绪存在高关联。[13]在那些ADHD程度高[14]或者本质上冲动性更强[15]的个体中同样也可以观察到更多的走神。还有结果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会更多地体验到走神,[16]而高烦躁、高焦虑、高幻想个体也更容易走神。[17](www.chuimin.cn)
综合上述结果,在走神和情绪、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大多发现了走神的负向预测作用,即走神更多地与消极情绪、更低的生活满意度相关,走神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各种心理障碍存在高关联。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结果,例如,有的研究还发现了走神与积极情绪的高相关。ADHD症状与有害走神呈正相关,低ADHD得分与有益走神呈正相关,而有益走神是一种 “策略式”的走神,即被试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某处。[18]根据前面所述,走神的不同心理结构——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除了对个体的作业成绩影响存在功能上的差异外,可能还广泛地与许多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的联系,如创造力和有意走神而不是自发走神存在相关,走神与ADHD、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相关的成分更多指的是自发走神。[19]
研究者指出,造成这一矛盾结果的部分原因在于走神是一种高度多元化的认知结构。它的效价 (消极的、积极的、中性的思维内容)、时间指向 (思考过去或未来)和自我参照特点自我释放品质 (内容与自我相关还是与他人相关)都对它与情绪的关系具有重大影响。[20]例如,有研究发现当走神是关于过去和他人的内容时,其与消极情绪有关,而与未来和自我内容有关的走神则与积极情绪有关。[21]马库森-克莱弗茨 (Marcusson-Clavertz)和谢尔 (Kjell)验证了塞利 (Seli)编制的走神问卷的二维度结构,并发现自发走神可以单独预测一般的焦虑症,而有意走神则可以单独预测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22]此外,有的研究也并未发现走神对精神障碍的影响。
所以,走神对情绪和心理健康是否产生影响呢?单纯地去研究走神能产生消极情绪还是积极影响还不足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以往研究中走神和不同情绪及心理健康的联系有可能是由未区分心理结构导致的,因而有必要对这两种走神分别进行考察。
本研究中,笔者关注了两种走神和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以及抑郁之间的关系,试图在小学高年级群体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验证这一假设。除上述因素以外,研究将考试焦虑这一因素纳入分析中,因为有研究发现具有高焦虑倾向的学生在信号辨别、编码信息和填词任务中更容易走神。[23]学生群体中的考试焦虑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鉴于前期研究结果,笔者推测,在一定程度上,考试的焦虑水平也反映了儿童的走神现象。
有关思维之隅 走神研究与启示的文章
也有较多研究者借用测量其他相关或相反特质的问卷来测量走神:如布朗 和里安 认为,MW和专注是意识的两个极端状态,他们使用专注和意识量表 的反向得分作为 MW的指标 [34];切恩 等人认为MW容易导致个体在注意方面发生认知错误,因此,他们从个体的认知错误这一角度,使用与注意相关的认知错误量表 来测MW。还有研究者对走神时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关注,设计了多维度经验量表 。这些问卷都是在走神研究中比较常用的问卷。......
2023-11-20
(一)持续注意反应任务范式 在走神的实验室研究中,最典型的方法之一是采用持续注意反应任务。SART是当前走神研究中被使用得最多的行为任务。因此,MRT任务通过思维探针可以获得被试走神与否的回答,而通过被试走神时与集中于任务上的RRTs方差差异,就可以确认被试完成任务时的走神程度。......
2023-11-20
对走神与元认知状态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有时意识不到自己在走神,有时却能意识到自己的走神状态,即个体是间歇性地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他们认为,元认知能够识别个体的走神状态,进而压抑无关内源性思维,将注意力召回到与任务相关的思维中,实现对意识内容的修正。以上证据均表明,元认知对走神及其功能有影响。研究者指出,走神的个体差异也可能源于不同个体的元认知控制水平的不同,元意识缺陷会导致个体更容易走神。......
2023-11-20
Mind Wandering正式开启了人们关于走神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6]走神也一样,它属于集群概念,是这类现象的内涵,而具体概念是集群概念的子概念,属这类现象的外延。由于集群概念走神的本质特征难以确定,任何子概念都不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所以,研究者无须对走神作具体的概念界定,只要在特定实证研究中对具体概念作操作性定义,阐明研究的具体现象就可以了。走神现象无所不在,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2023-11-20
即,之前研究者可能将有意识的走神和无意识的走神混淆了。通过分析发现,相比于有意走神,自发走神与单维度的走神的相关度更高。随后,他们也明确指出个体自发产生的、没有特定目的且不能自主控制的是一种自发走神,而有目的的个体可以主导自己的注意指向但仍然允许自己产生与任务无关想法的走神是一种有意走神,即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是 “能自主地转换注意焦点和不能自主地转换注意焦点”的关系。......
2023-11-20
1966年辛格开发的白日梦问卷可以算是最早的量表。(一)白日梦频率分量表 实际应用中,大量研究选取了IPI中DFS测查走神情况。DFS包含12个项目,从不同场合下白日梦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来总体性地估计走神频率。(二)简版想象过程问卷 与白日梦频率量表相似,简版想象过程问卷也源于早期的白日梦问卷。由于项目简洁、内容明确,SIPI自开发以来,常被用于走神研究。......
2023-11-20
所以,塞利 和卡里埃 等人于2013年编制了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量表对其进行测量。[64]量表包括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两个分量表,每个量表有4道题目,共8道题目,题目混合呈现,采用7点计分的形式。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4、0.83,并且与ARCES和MAAS、FFMQ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量表与实验室中使用经验取样中得到的两种走神得分可以互相验证。......
2023-11-20
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而对于元认知和走神,在小学生个体上是否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他们是否可以根据元认知、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的发展特点被划分为不同的潜在类别?带着这一疑问,笔者考察了元认知和有意走神、自发走神在小学生个体中的差异,考察不同亚类别的小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表现特点。......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