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都没有直接证据,更没有针对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发展变化轨迹的研究。这一追踪研究设计采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两种走神与学业成绩的相互作用模式,刻画出了儿童青少年走神和学业成绩的变化图谱。调查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学生接受测试前均由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23-11-20
以往关于不同走神的研究大多是考察作业任务中的走神对当前作业的影响,但还需要在现实生活环境中 (如在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走神中)探讨走神 (包括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最终导致的事件结果是什么。其中,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走神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一个最常见的主题。
大部分研究调查指向:走神是一种不良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例如,沈 (Shen)等人通过对27所中国学校的527位教师的调研发现,走神发生频率处于课堂问题行为(讲话、太活跃、不按要求做作业、不合作、退缩、嘲笑他人、打扰、不依从等)之首,占所有课堂问题行为的57.9%,并且教师认为走神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1]在大学课堂中,走神出现的概率为41%,并且随着课堂时间的推进,走神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成绩却越来越差。[2]还有研究发现,那些报告更多走神的学生,课堂笔记内容更少,在随后的考试中成绩也更差。[3]阅读时,走神的出现会阻碍个体对文本信息的编码,降低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且,个体在阅读较难的文本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走神,因此理解这些文本的难度就会更大,个体将取得较差的阅读理解成绩。[4]此外,研究者还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与正常学生相比,学业不良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脱离当前任务。[5]
但是,古尔德 (Gold)、安德鲁斯 (Andrews)和米诺 (Minor)在研究中要求学生连续14天记录所有与学校有关的走神体验,却发现每天报告5次或更多走神的学生在学期末有更好的GPA成绩。[6]也有研究者认为,个体在走神时可能会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走神是记忆巩固的一种手段;[7]而且,当个体沉浸在走神目标上时,可能结合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作心理模拟,这有助于规划未来。[8]也有不少研究者聚焦于走神的创造性功能,认为走神时有益于产生新颖、创造性的想法,对创造性任务是有积极作用的。[9](www.chuimin.cn)
塞利 (Seli)等人指出,走神之所以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是因为研究者没有对走神的心理结构进行区分。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在行为功能上有差异,有意走神和注意力集中一样,对学业成绩有积极作用;而自发走神对学业成绩有负向预测作用。塞利 (Seli)等人在理论上从 “起点”(ignition point)和“持续过程” (continuation)两方面细致地区分了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的区别。自发走神出现时 (ignition point)无目的,没有意识或元意识,不受个体控制,相对比较被动,因此自发走神占据当前学习的认知资源,使个体中断或错过学习内容,进而负向影响学业成绩。有意走神出现时 (ignition point),个体有意转移对当前任务的注意,其伴随着元意识,受个体控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10]
2016年,瓦姆斯 (Wammes)等人首次对154名在校大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两种走神对短期和长期的学业成绩具有不同的影响,自发走神对期末成绩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有意走神对期末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且有意走神负向预测大学生的随堂检测成绩。[11]也有研究发现,只有自发走神对成绩有负向作用,有意走神的作用不显著。[12]这些研究结果虽然说明了两种走神对任务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但与有意走神的行为功能的推测不一致。因此,走神,尤其是有意走神如何影响学业成绩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提供实证依据。
有关思维之隅 走神研究与启示的文章
这些问题都没有直接证据,更没有针对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发展变化轨迹的研究。这一追踪研究设计采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两种走神与学业成绩的相互作用模式,刻画出了儿童青少年走神和学业成绩的变化图谱。调查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学生接受测试前均由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23-11-20
除学习动机以外,元认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也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明。因此,在元认知对任务成绩的实证研究中应当对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进行区分,寻求二者可能不同的中介作用,从而得到更可靠的结果。本研究收集了小学生的元认知、走神和学业成绩数据,对此进行建模分析,旨在揭示三者的关系机制,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
2023-11-20
量表自提出后,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对其信效度进行验证,研究者选取不同群体的被试,采用不同方法证实了该量表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我国的陈思佚、崔红等人也修订了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的中文版,并在大学生样本中考察了信效度指标,邓 等人再次验证了该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证实了中文版本MAAS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可以用MAAS的反向得分作为走神的指标。......
2023-11-20
对走神与元认知状态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有时意识不到自己在走神,有时却能意识到自己的走神状态,即个体是间歇性地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他们认为,元认知能够识别个体的走神状态,进而压抑无关内源性思维,将注意力召回到与任务相关的思维中,实现对意识内容的修正。以上证据均表明,元认知对走神及其功能有影响。研究者指出,走神的个体差异也可能源于不同个体的元认知控制水平的不同,元意识缺陷会导致个体更容易走神。......
2023-11-20
研究者已经指出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同,但还缺乏更充分的证据,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证据。采用高伟伟、刘兆敏等人修订的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量表。(三)研究结果1.有意走神、自发走神及学业成绩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研究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1。其中,有意走神正向预测学业成绩,而自发走神对学业成绩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不受性别的影响。......
2023-11-20
即,之前研究者可能将有意识的走神和无意识的走神混淆了。通过分析发现,相比于有意走神,自发走神与单维度的走神的相关度更高。随后,他们也明确指出个体自发产生的、没有特定目的且不能自主控制的是一种自发走神,而有目的的个体可以主导自己的注意指向但仍然允许自己产生与任务无关想法的走神是一种有意走神,即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是 “能自主地转换注意焦点和不能自主地转换注意焦点”的关系。......
2023-11-20
研究结果表明,走神在阅读动机与阅读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他们认为,之前大部分研究都将走神定义为无意识的、自发产生且不能控制的自发走神,即昂斯沃斯 和麦克米兰 探究的是自发走神在动机与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从特质层面考察小学生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在内、外部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丰富教育教学研究。......
2023-11-20
基林斯沃思 和吉尔伯特 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启了针对走神与情绪和幸福感等内容的大量探讨。但是,也有研究者通过诱发情绪的研究指示低情绪是走神的原因而非结果。[45]笔者认为,走神和情绪或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追踪才能更好地探讨他们的关系。所以,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纵向追踪和滞后分析的方法考察儿童走神和情绪及心理健康之间的时序变化。......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