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辛格开发的白日梦问卷可以算是最早的量表。(一)白日梦频率分量表 实际应用中,大量研究选取了IPI中DFS测查走神情况。DFS包含12个项目,从不同场合下白日梦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来总体性地估计走神频率。(二)简版想象过程问卷 与白日梦频率量表相似,简版想象过程问卷也源于早期的白日梦问卷。由于项目简洁、内容明确,SIPI自开发以来,常被用于走神研究。......
2023-11-20
在走神的研究中,最早且普遍使用的方式就是根据被试的自我报告来进行。探针取样是最常使用的自我报告方式。所谓探针取样就是在被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机插入思维探针(thought probe),请被试停止手头工作,报告探针出现前一刻的思维内容。[1]被试既可以通过电脑也可以口头报告当前的意识内容和状态。
在早期的实验中,主试通过话语打断正在完成任务的被试,要求被试报告当前的意识状态,这是探针取样的最初形态。[2]例如让被试完成行为任务,然后在某个时间范围内,随机说出“停止”打断被试,要求被试准确报告出听到 “停止”时脑海中所想的东西。研究者将被试报告的内容转录为文字,邀请两个评分者独立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并计算出与实验或实验情境没有明显关系的刺激无关思维出现的频率。随着实验流程的完善,探针也逐渐客观化、规范化。如斯莫尔伍德 (Smallwood)等人用蜂鸣器的噪音替代主试的 “停止”,后续又进一步改进,将行为任务和思维探针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要求被试看到“停止”后报告其反应……这些改变减少了实验中主试带来的额外变量,也减少了主试和被试间的交互作用,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 [3]
之后大量研究根据自身的目标需要,将探针对应的回答限制在某些特定问题上。如探针可以只询问 “探测前你在走神吗”,而关注走神时间焦点的研究则可以探针询问被试 “在被问到这个问题之前,你的注意是在任务上,还是转移到过去的个人事件上,抑或是转移到即将发生的个人事件上”。还有研究者要求被试回答,他们对自己产生的与任务无关的想法是否能意识到,而研究自我报告自信心的学者则可以在探针后再插入一个自信量表,明确被试对元意识的自信程度。
思维探针在走神研究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被试在任务中走神的比例;二是对被试的思维进行分类 (如走神状态下还是注意状态下),探索不同思维类别与其他研究变量的关系。例如,瓦劳 (Varao)和卡里埃 (Carriere)等人研究了不同阅读材料的方式 (大声朗读、听音频、默读)对走神的影响,发现大声朗读导致的走神最少,听音频导致的走神次数最多,且在听音频和默读情境下,走神与任务成绩材料兴趣呈负相关关系。 [4](www.chuimin.cn)
随着时间的推移,探针取样的研究程序由复杂走向简便,其有效性也在逐渐提高。当前,探针出现的时间、频率以及自身内容都经过了研究者的设计,思维探针仍大量出现在走神研究中。然而,该范式仍有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主观的研究方法,探针取样本身带有局限性,被试可能在有意无意中错误地报告了思维;其次,现阶段探针取样存在大量的变式,仅2005年至2015年发表的105篇文章中,就存在69种不同的探针和反应选项,[5]但是不同变式各自的信效度却未得到充分证明。此外,已有研究证明,在实验任务中询问个体的心理状态,可能会通过增加个体对思维内容的元意识而改变其行为,特别是思维探针的频率和框架效应会影响被试报告的走神率。[6]
因此,为了保证走神评估的准确性,研究者在使用思维探针的同时,开发了越来越多的行为和生理方面的评估指标,即不再将探针数据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而将其视为许多数据的来源之一。[7]常见的指标有反应时、身体姿势、阅读速度以及大脑活动、外周生理反应、眼球运动和瞳孔直径等。目前的实验研究多在保留思维探针的基础上,在设计一个实验任务的同时收集相关行为/生理数据,或要求被试完成走神量表,综合评估被试的思维状态。
有关思维之隅 走神研究与启示的文章
1966年辛格开发的白日梦问卷可以算是最早的量表。(一)白日梦频率分量表 实际应用中,大量研究选取了IPI中DFS测查走神情况。DFS包含12个项目,从不同场合下白日梦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来总体性地估计走神频率。(二)简版想象过程问卷 与白日梦频率量表相似,简版想象过程问卷也源于早期的白日梦问卷。由于项目简洁、内容明确,SIPI自开发以来,常被用于走神研究。......
2023-11-20
所以,塞利 和卡里埃 等人于2013年编制了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量表对其进行测量。[64]量表包括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两个分量表,每个量表有4道题目,共8道题目,题目混合呈现,采用7点计分的形式。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4、0.83,并且与ARCES和MAAS、FFMQ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量表与实验室中使用经验取样中得到的两种走神得分可以互相验证。......
2023-11-20
内容调节假设认为,走神对心理健康特别重要,走神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跟不同的走神内容有关。走神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个体的评估以及如何调节走神的内容,使走神产生最有成效的结果,并尽量减少对其幸福或其他结果的危害。这一假设强调走神是一种异质的、而不是同质的状态。而将走神的内容限制在未来指向和感兴趣内容上,会给个体带来更好的收益。......
2023-11-20
姆拉泽克 等人[59]提出的走神问卷 可以直接测量青少年个体的特质走神。鞠恩霞等对MWQ进行了中文版修订,保留了原量表的5个项目,进行信效度检验后证实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60]MWQ内容上完全聚焦于走神,而且表达上清晰简洁,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MWQ是第一个直接测量总体走神的量表,内容明确、表达清晰,且量表只有5个项目,在保证信效度的情况下简便易实施,具有其他量表无法比拟的优势。......
2023-11-20
(一)持续注意反应任务范式 在走神的实验室研究中,最典型的方法之一是采用持续注意反应任务。SART是当前走神研究中被使用得最多的行为任务。因此,MRT任务通过思维探针可以获得被试走神与否的回答,而通过被试走神时与集中于任务上的RRTs方差差异,就可以确认被试完成任务时的走神程度。......
2023-11-20
元意识理论认为元意识能够间断地对意识内容进行再表征,对心理活动或思维进行描述、解释和监控。也就是说,元意识能力能够使个体有机会辨认那些偏离预期目标状态的意识内容 (走神),进而纠正我们的意识体验。元意识和走神之间可能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它们可能正好处于人类认知谱的两极。这种情况表明,被试出现走神时会频繁地缺乏元意识。......
2023-11-20
这种不同年龄段间的成绩差异是发展阶段导致的,还是任务类型或走神概念的测量技术造成的,目前还不清楚。[4]程凯、曹贵康:“走神的理论假设、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载 《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9期。......
2023-11-20
即,之前研究者可能将有意识的走神和无意识的走神混淆了。通过分析发现,相比于有意走神,自发走神与单维度的走神的相关度更高。随后,他们也明确指出个体自发产生的、没有特定目的且不能自主控制的是一种自发走神,而有目的的个体可以主导自己的注意指向但仍然允许自己产生与任务无关想法的走神是一种有意走神,即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是 “能自主地转换注意焦点和不能自主地转换注意焦点”的关系。......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