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针取样方法与启示-思维之隅 走神研究与启示

探针取样方法与启示-思维之隅 走神研究与启示

【摘要】:探针取样是最常使用的自我报告方式。还有研究者要求被试回答,他们对自己产生的与任务无关的想法是否能意识到,而研究自我报告自信心的学者则可以在探针后再插入一个自信量表,明确被试对元意识的自信程度。此外,已有研究证明,在实验任务中询问个体的心理状态,可能会通过增加个体对思维内容的元意识而改变其行为,特别是思维探针的频率和框架效应会影响被试报告的走神率。

在走神的研究中,最早且普遍使用的方式就是根据被试的自我报告来进行。探针取样是最常使用的自我报告方式。所谓探针取样就是在被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机插入思维探针(thought probe),请被试停止手头工作,报告探针出现前一刻的思维内容。[1]被试既可以通过电脑也可以口头报告当前的意识内容和状态。

在早期的实验中,主试通过话语打断正在完成任务的被试,要求被试报告当前的意识状态,这是探针取样的最初形态。[2]例如让被试完成行为任务,然后在某个时间范围内,随机说出“停止”打断被试,要求被试准确报告出听到 “停止”时脑海中所想的东西。研究者将被试报告的内容转录为文字,邀请两个评分者独立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并计算出与实验或实验情境没有明显关系的刺激无关思维出现的频率。随着实验流程的完善,探针也逐渐客观化、规范化。如斯莫尔伍德 (Smallwood)等人用蜂鸣器的噪音替代主试的 “停止”,后续又进一步改进,将行为任务和思维探针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要求被试看到“停止”后报告其反应……这些改变减少了实验中主试带来的额外变量,也减少了主试和被试间的交互作用,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 [3]

之后大量研究根据自身的目标需要,将探针对应的回答限制在某些特定问题上。如探针可以只询问 “探测前你在走神吗”,而关注走神时间焦点的研究则可以探针询问被试 “在被问到这个问题之前,你的注意是在任务上,还是转移到过去的个人事件上,抑或是转移到即将发生的个人事件上”。还有研究者要求被试回答,他们对自己产生的与任务无关的想法是否能意识到,而研究自我报告自信心的学者则可以在探针后再插入一个自信量表,明确被试对元意识的自信程度。

思维探针在走神研究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被试在任务中走神的比例;二是对被试的思维进行分类 (如走神状态下还是注意状态下),探索不同思维类别与其他研究变量的关系。例如,瓦劳 (Varao)和卡里埃 (Carriere)等人研究了不同阅读材料的方式 (大声朗读、听音频、默读)对走神的影响,发现大声朗读导致的走神最少,听音频导致的走神次数最多,且在听音频和默读情境下,走神与任务成绩材料兴趣呈负相关关系。 [4](www.chuimin.cn)

随着时间的推移,探针取样的研究程序由复杂走向简便,其有效性也在逐渐提高。当前,探针出现的时间、频率以及自身内容都经过了研究者的设计,思维探针仍大量出现在走神研究中。然而,该范式仍有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主观的研究方法,探针取样本身带有局限性,被试可能在有意无意中错误地报告了思维;其次,现阶段探针取样存在大量的变式,仅2005年至2015年发表的105篇文章中,就存在69种不同的探针和反应选项,[5]但是不同变式各自的信效度却未得到充分证明。此外,已有研究证明,在实验任务中询问个体的心理状态,可能会通过增加个体对思维内容的元意识而改变其行为,特别是思维探针的频率和框架效应会影响被试报告的走神率。[6]

因此,为了保证走神评估的准确性,研究者在使用思维探针的同时,开发了越来越多的行为和生理方面的评估指标,即不再将探针数据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而将其视为许多数据的来源之一。[7]常见的指标有反应时、身体姿势、阅读速度以及大脑活动、外周生理反应、眼球运动瞳孔直径等。目前的实验研究多在保留思维探针的基础上,在设计一个实验任务的同时收集相关行为/生理数据,或要求被试完成走神量表,综合评估被试的思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