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走神研究:MindWandering和思维之隅

走神研究:MindWandering和思维之隅

【摘要】:Mind Wandering正式开启了人们关于走神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6]走神也一样,它属于集群概念,是这类现象的内涵,而具体概念是集群概念的子概念,属这类现象的外延。由于集群概念走神的本质特征难以确定,任何子概念都不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所以,研究者无须对走神作具体的概念界定,只要在特定实证研究中对具体概念作操作性定义,阐明研究的具体现象就可以了。走神现象无所不在,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人的意识是动态变化、丰富多样的,它不会聚焦于某一个主题而不产生偏离。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的意识流会变换不同的状态,就像鸟儿在不停地变更飞翔和栖息的节律。我们的意识内容也并不总是局限于此时此地,它会起起伏伏,也会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事物间不断切换。正如司机在开车时,有时并不关注路况而是在回味刚刚结束的演出,经常又会快速切换回驾驶任务中;学生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畅想周末到来的聚会,经老师提醒或自己觉察到时又会回到课堂任务中……这种思维的漫游并不是在外在事物间不断切换,它是在外部事物和内心经验间的游移。它有时不请自来,有时挥之不去,会在你无聊时帮你消磨时间,又会困扰你,让你无法专心做事。

2006年,斯莫尔伍德 (Smallwood)和斯库勒 (Schooler)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中将这种现象称为Mind Wandering(MW),我们称之为走神。这是MW一词首次出现在心理学杂志上。斯莫尔伍德 (Smallwood)和斯库勒 (Schooler)指出,MW就是注意从当前任务转移到与任务无关的内部思维加工中。这时,个体的认知加工独立于当前的知觉输入,产生了与当前任务无关的想法或不在任务的状态。Mind Wandering正式开启了人们关于走神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于走神的科学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对白日梦 (day dreaming)的研究。白日梦是指个体在清醒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辛格 (Singer)在1966年研究发现,96%的成年美国人每天都有白日梦体验,他还对白日梦的内容、测量和作用等展开了一系列探讨。[1]后来心理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与白日梦有着紧密关系的走神是一种常见的意识状态,且对个体很重要,至此,学界才开始了对走神的研究。

但在早前对于走神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的概念并不统一,还有研究者使用了与任务无关的思维 (task-unrelated thought)、与任务无关的想象和思维 (task-unrelated image and thought)、 独立于刺激的思维 (stimulus-independent thought)、开小差 (zone out)、白日梦等。尽管形式多样,但这些术语基本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特点:个体当前的想法与其感觉输入或当前进行的任务无关。

国内也有关于Mind Wandering的研究,但中文翻译也存在多种译法。例如,吴国来等人将之翻译为 “心不在焉”[2],宋晓兰等人将之翻译为 “心智游移”[3],也有研究者将之翻译为“走神”[4],还有研究者将之翻译为 “心理游离”[5]。在这么多种说法中,根据笔者对英文文献的调研、术语的内涵和表达简要性的考量,笔者倾向于将Mind Wandering翻译为 “走神”。(www.chuimin.cn)

针对研究者使用的多个不同概念,塞利 (Seli)等人指出,走神的存在犹如认知领域中的认知 (cognition),任何具体的认知 (比如视觉认知)都不能代替认知的存在,因为认知还包括其他多种类型的认知 (比如数字认知等)。[6]走神也一样,它属于集群概念,是这类现象的内涵,而具体概念是集群概念的子概念,属这类现象的外延。由于集群概念走神的本质特征难以确定,任何子概念都不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所以,研究者无须对走神作具体的概念界定,只要在特定实证研究中对具体概念作操作性定义,阐明研究的具体现象就可以了。

走神现象无所不在,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研究通过经验取样的方法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调查了来自83个国家2000多个样本在一周内的日常生活中走神的频率,参与调查的人的年龄跨度在18岁~88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走神。[7]也有通过实验任务进行测查的研究,它们发现人们的走神频率在15%~50%之间不等。

近些年,以走神为主题的研究快速增长,涉及包括认知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开展了走神对当前任务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的探讨,试图寻找心理的自发活动和脑的自发活动的对应关系,并试图寻找走神与其他心理现象、心理加工过程 (如走神与元认知和集中注意的关系等)或心理品质 (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兴趣、心情、生活满意度、压力、自尊)等的关系。所以,研究者在走神的基本现象、原因、加工过程、与其他特质或行为的关系,以及有效改善走神的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关于意识状态领域的研究课题,甚至有人将21世纪称为 “走神的时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