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海经:东山经第一座樕山绘图全译版

山海经:东山经第一座樕山绘图全译版

【摘要】:《东山经》之首,曰樕①之山,北临乾昧②。明·蒋应镐绘图本鳙鳙鱼《东山经》记载的东方第一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名叫樕山,北邻乾昧山。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⑥。凡《东山经》之首,自樕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环水出泰山后往南流,后曲而东流入汶水,因而,此处当作“东流注入汶”。

【原文】

《东山经》之首,曰樕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

【注释】①樕:音“sù zhū”。②乾昧(mèi):山名。③鳙鳙(yōng)之鱼:又名牛鱼,毛色青黄,身上有黑色斑纹。传说将鳙鳙鱼的皮挂在墙上,涨潮时皮上的毛就会竖起来;退潮时皮上的毛就平伏下去。④犁牛:犁牛体形像牛,身上有老虎一样的斑纹。⑤其音如彘鸣:《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此经作“其音如彘”。⑥藟:音“lěi”。⑦活师:又名活东,即蝌蚪。

明·蒋应镐绘图本 鳙鳙鱼

【译文】《东山经》记载的东方第一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名叫樕山,北邻乾昧山。食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北方向流,注入大海。水中有很多鳙鳙鱼,体形像犁牛,声音像猪的叫声。

往南三百里,就是藟山。山上有大量的玉石,山下蕴藏丰富的金矿。湖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食水,水中有大量的蝌蚪。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䖪鼠,见则其邑大旱。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儵,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又南三百里,曰勃垒之山,无草木,无水。

清·《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本 从从

清·吴任臣《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本 䖪鼠

【注释】①从从:一种吉兽,尾巴有丈余长。传说君王以民为本,为民谋利,从从就会出现。②鼠毛:一作“鼠尾”。③䖪:音“zī”。④:音“zhǐ”。⑤箴鱼:因嘴壳上长有一根长针而得名,又名姜公鱼。⑥箴:同“针”,即缝衣用的针。⑦亝(qí):古“齐”字。

清·《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本 箴鱼

【译文】再往南三百里,就是栒状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有大量的青碧和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狗,长有六只脚,名叫从从,它吼叫的声音像在叫唤自己的名字。山中有一种鸟,体形像鸡,但身上长有老鼠一样的毛,名叫䖪鼠,它出现的郡县会发生严重的旱灾水发源于这座山,往北流,注入湖水,水中有很多箴鱼,形状像鯈鱼,嘴壳像针,吃了它的肉可以不染瘟疫

再往南三百里,就是勃垒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水流。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鱼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鱼。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 鱤鱼

【注释】①鱤(gǎn)鱼:身体长而大,头尖而长,眼睛小;背上为灰褐色,腹部为银白色,鳍呈淡黄色;生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又名黄颊鱼、鳏、黄钻。②箴石:可以用来制作砭针,治疗痈肿病。

【译文】再往南三百里,就是番条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很多沙子。减水发源于这座山,往北流,注入大海,水中有大量的鱤鱼。(www.chuimin.cn)

再往南四百里,就是姑儿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漆树,山下则有大量的桑树和柘树。姑儿河发源于这座山,往北流,注入大海,水中有大量的鱤鱼。

再往南四百里,就是高氏山,山上有大量的美玉,山下有很多可以用来制作砭针的箴石。诸绳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于湖泽,水中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犲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㐨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䖺䗤,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注释】①泺:音“luò”。②犲:即“豺”的异体字。③堪㐨(xù)之鱼:具体不详何物。④夸父:即举父,已见《西山经》崇吾之山、《北山经》梁渠之山。⑤䖺䗤(tiáo róng):毒虫的一种,为火灾和旱灾的象征。

明·蒋应镐绘图本 䖺䗤

【译文】再往南三百里,就是岳山。山上有大量的桑树,山下生长着茂密的樗树。泺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湖泽,水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

再往南三百里,就是豺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山下有很多水流,流水中有大量的堪㐨鱼。山中有一种野兽,体形像猿猴模样的举父,但长着一身猪毛,声音像人的呼唤声,它出现的时候,天下会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

再往南三百里,就是独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有很多秀美可观的石头。末涂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南方向流,注入沔水。水中有大量的䖺䗤,体形像黄蛇,但长着鱼鳍,它出入水中,身上会闪闪发光,它出现的郡县会发生严重的旱灾。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訆。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䎶用鱼。

【注释】①泰山:即今天的东岳泰山。②其上多玉:一作“其上多石”。③狪狪(tóng):一种能孕育珍珠的野兽。郭璞《图赞》云:“蚌则含珠,兽何不可?狪狪如豚,被褐怀祸。患难无由,招之自我。”狪,古音读作“dòng”。④东流注于江:江,一作“海”。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环水出泰山后往南流,后曲而东流入汶水,因而,此处当作“东流注入汶”。下文“錞于江”也当作“錞于汶”。⑤錞于江:一作“錞于涯”。当作“錞于汶”。⑥茈羸:指紫色的螺。羸,当为“蠃”字的讹写。⑦䎶(ěr):当作“衈”(ěr),指宰杀牲畜取血涂在祭品上。

明·蒋应镐绘图本 狪狪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 人身龙首神

【译文】再往南三百里,就是泰山。山上有大量的美玉,山下则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山中有一种野兽,体形很像小猪,身体内却能孕生珍珠,名叫狪狪,它的鸣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环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汶水,水中有很多水晶石。

再往南三百里,就是竹山,这座山坐落在汶水岸边,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很多瑶和璧一类的玉石。激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南流,注入娶檀河,水中有大量紫色的螺。

综观《东山经》所记载的东方第一列山系,自樕山到竹山,总共有十二座山,绵延三千六百里。所有山神都长着人的身子,龙的脑袋。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用一条狗作为祭祀的毛物来祈祷,并取鱼的血涂在祭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