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太行山-记载人鱼类生物的山脉

太行山-记载人鱼类生物的山脉

【摘要】:《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人鱼”,如《中次三经》的雄耳山等等,《南山经》青丘山的赤鱬、《中次七经》少室山的“鱼”,都属于人鱼类。明·胡文焕《山海经图》本清·毕沅《山海经》图注原本《北次三经》记载的北方第三列山系的第一座山脉,叫太行山。已见于《西次二经》大次山。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

【原文】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麢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䮝,善还,其名自訆。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䴅,是善惊,其鸣自詨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注释】①其下有碧:《艺文类聚》卷七引此经作“其下有碧玉”。②䮝:音huī。③还(huán):指盘旋舞蹈。④訆:同“叫”。吴任臣本作“叫”。⑤䴅(bēn):天鹅一类的鸟。⑥詨(xiào):呼唤,大叫。叫,与“詨”通。⑦決(jué)決之水:一作“决水”。⑧人鱼:已见《西山经》竹山。《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人鱼”,如《中次三经》的雄耳山等等,《南山经》青丘山的赤鱬、《中次七经》少室山的“䱱鱼”,都属于人鱼类。⑨䱱鱼:即鲵鱼,俗称娃娃鱼,据《中山经·中次七经》记载,䱱鱼“状如雌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传说鲵鱼有四只脚,有长尾巴,能够爬树,大旱天可以含水上山,用草叶覆盖全身,张开嘴引诱鸟来饮水,随即将鸟吃掉。

明·胡文焕《山海经图》本 䮝

清·毕沅《山海经》图注原本 䴅

【译文】《北次三经》记载的北方第三列山系的第一座山脉,叫太行山。太行山脉的第一座山峰名叫归山。归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玉石,山下则有大量的碧玉。山中有一种野兽,像羚羊,长有四只角,还长着马一样的尾巴,鸡一样的爪子,名叫䮝,这种野兽善于盘旋起舞,它吼叫起来就像在叫唤自己的名字。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喜鹊,身上白色,尾巴上的羽毛为红色,长有六只脚,这种鸟十分警觉,反应灵敏,它的啼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再往东北两百里,就是龙侯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決決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入黄河。水中有大量的人鱼,人鱼长得与娃娃鱼相似,长有四只脚,声音像婴儿的啼哭声,吃了它人就不会痴呆。

【原文】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明·胡文焕《山海经图》本 天马

【注释】①天马:传说中的吉祥之兽,它出现的地方会有大的丰收。②鶌鶋:音“qū jū”。③寓:当是健忘症之类的疾病。④是多松、柏:根据下文的句法格式,这里应当是“木多松、柏”。⑤器酸:具体不详何物。一种说法是器酸是一种食物,味道很酸,水不流动久而久之积累而成,如同盐湖里的盐一样,这种器酸要积累三年才能成形。

【译文】再往东北二百里,就是马成山。山上遍布带花纹的石头,山的北面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白色的狗,但头是黑色的,看到人就腾空飞起,名叫天马,它鸣叫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但头是白色的,肤色是青色的,脚是黄色的,这种鸟名叫鶌鶋,它鸣叫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吃了它的肉不会感到饥饿,还可以用来治疗老年健忘症。

再往东北七十里,就是咸山。山上有大量的美玉,山下蕴藏丰富的铜矿。山上的树木大多数是松树柏树,花草大多数是茈草。条菅河发源于这座山,往西南方向流,注入长泽,水中有许多器酸,三年才能成形,可以用来治疗麻风病。

明·蒋应镐绘图本鶌鶋

【原文】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䱤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明·蒋应镐绘图本 飞鼠 

明·蒋应镐绘图本 象蛇

【注释】①以其背飞:指用背上的毛飞,飞的时候仰着身子。②垩:即土。已见于《西次二经》大次山。③其颈(shèn):指颈脖上有肉,当指隆起的肉块。④句(gōu)瞿:指作为器具的斗。⑤䱤(xiàn)父之鱼:一作“蹈文之鱼”。

【译文】再往东北二百里,就是天池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大量带花纹的石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兔子但长着老鼠一样的脑袋,它用背上的毛来飞行,名叫飞鼠。渑水发源于天池山,在山脚下潜流,水中有大量的黄色垩土。

再往东三百里,就是阳山。山上盛产美玉,山下则蕴藏丰富的金矿和铜矿。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牛,长有一条红色尾巴,颈脖上长有肉块,肉块的形状像斗,野兽名叫领胡,它吼叫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癫狂病。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雌野鸡,长着五颜六色的羽毛,形成了各种花纹,这种鸟雌雄同体,名叫象蛇,它鸣叫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留水发源于这座山,往南流,注入黄河。留水中有大量的䱤父鱼,形状像鲫鱼,但只有脑袋像鱼,身子却像猪,吃了它的肉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明·蒋应镐绘图本 领胡 

明·蒋应镐绘图本 䱤父鱼

【原文】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㶌水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注释】①涅(niè)石:即黑矾(fán)石,又名羽泽,可作染料。与石涅不同。石涅见于《西次二经》女床山。②王屋之山:位于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河南济源市西北。太行山与王屋山在神话传说中本为一山,后来天帝感愚公移山的精神,命夸娥氏二子,“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两山分开。③㶌(niǎn)水:一作“联水”。④泰泽:一作“秦水”。⑤西流:《水经注》引此经作“南流”。

【译文】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就是贲闻山。山上盛产苍黑色玉石,山下则有大量可作涂料的黄色垩土,还有许多可作黑色染料的涅石。

再往北一百里,就是王屋山。山上到处都是石头。㶌水发源于王屋山,往西北流,注入泰泽。

再往东北三百里,就是教山。山上有大量的美玉,但没有石头。教水发源于教山,往西流,注入黄河,这条河冬天干涸,夏天才有水流,河水流经的地方矗立着两座小山,只有方圆三百步的光景,名叫发丸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清·毕沅《山海经》图注原本 酸与

【注释】①盐贩之泽:即盐池,在今山西运城市。一作“盐之泽”。②藷藇(shǔ yù):草名,即薯蓣(yù),又名山药,叶子呈心形,可供食用,也可入药。藷藇,也是树木名,见《中次一十一山经》兔床之山。③秦椒:长得像辣椒树,但叶子细小。④酸与:据郭璞《图赞》记载,吃了酸与的肉可以不醉酒。⑤有恐:指有令人恐慌的事情发生。⑥孟门之山:在今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之间,与龙门山遥遥相对。

【译文】再往南三百里,就是景山,南面与盐贩泽相对,北面与少泽相临。山上长着茂密的草,以及山药。山的北面有许多红土,南面盛产美玉。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蛇,长有四只翅膀,六只眼睛,三条腿,名叫酸与,它啼叫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它出现的郡县会有令人惊恐的事情发生。

再往东南三百二十里,就是孟门山。山上有大量的苍黑色美玉,而且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山下则有大量可作涂料的黄色的垩土和可作黑色染料的涅石。

再往东南三百二十里,就是平山。平水发源于山顶,在山脚下潜流,水中到处都是优质的玉石。

【原文】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䃤。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注释】①又东二百里:一作“又东三百里”。下文虫尾之山“二百里”,也同样作“三百里”。②玄䃤(xiǎo):黑色的砥石。③彭之山:一作“鼓之山”。

【译文】再往东二百里,就是京山。山上盛产美玉,还生长着茂密的漆树和竹丛,山的南面蕴藏丰富的赤铜矿,北面有很多黑色的磨刀石。高水发源于这座山,往南流入黄河。

再往东二百里,就是虫尾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有茂密的竹丛,还有大量的青碧石。丹水发源于这座山,往南流,注入黄河。薄水也发源于虫尾山,往东南流,注入黄泽。

再往东三百里,就是彭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有很多溪流。蚤林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南流,注入黄河。肥水也从这里发源,往南流,注入床水,水中有大量的肥遗蛇。

【原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食之不灂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注释】①鸪:音“gū xí”。②灂(jiào):指眼睛昏花。一作“䂃”。③共:音“gōng”。④虖(tuó)池:即今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往东流,在河北省献县与滏阳河相汇流入海。汪绂《山海经存》作“虖沱”,也即下文所说的“虖沱”。⑤黄鸟:《大荒南经》记载,巫山西有司管玄蛇的黄鸟,但与此处黄鸟并非同一种鸟。

【译文】再往东一百八十里,就是小侯山。明漳河从这里发源,往南流,注入黄泽。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但身上有白色的斑纹,名叫鸪,吃了它的肉能使人眼睛明亮不昏花。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就是泰头山。共水发源于这座山,往南流,注入虖池河。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则有茂盛的小竹丛。

再往东北二百里,就是轩辕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铜矿,山下则生长着茂盛的竹子。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脑袋是白色的,名叫黄鸟,它的鸣叫声就像在叫自己的名字,吃了它的肉人没有嫉妒心。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困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注释】①沁水:即今天的沁河,为黄河下游的支流,发源于山西沁源县,在河南武陟县附近汇入黄河。②沮洳:音“jù rù”。③濝(qí)水:一说即今天的淇河。④囷:音“qūn”。⑤洹(huán):河流名,又称安阳河,在今河南安阳境内,在范阳境内与卫河合流,最后注入海河。⑥滏(fǔ)水:即今滏阳河。源出河北省磁县西北石鼓山。

【译文】再往北二百里,就是谒戾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松树和柏树,而且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沁水发源于这座山,往南流,注入黄河。谒戾山的东面有一片树林,名叫丹林。丹林河从这里发源,往南流,注入黄河。婴侯河也发源于这里,往北流,注入汜水。

往东三百里,就是沮洳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而且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濝水从这里流出,往南流,注入黄河。

再往北三百里,就是神囷山。山上有大量带斑纹的石头,山下有白蛇、飞虫等动物。黄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洹河。滏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欧水。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注释】①发鸠之山:又名发苞山,鹿谷山,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城西。②文首、白喙:一作“白首赤喙”。③少女:指最小的女儿。④堙(yīn):填埋。⑤漳水:位于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这里指浊漳河,因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在河北省合漳村与清漳河汇流,合称漳河。⑥东流于:根据上下文句法结构,这里当脱了“曰”字,应作“东流注于”。⑦滏(fǔ)水:即今滏阳河。源出河北省磁县西北石鼓山。

明·胡文焕《山海经图》本 精卫

【译文】再往北二百里,就是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脑袋上长有花纹,长有白色的喙壳,红色的脚爪,名叫精卫,它鸣叫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精卫原初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玩,不小心溺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鸟,常常衔着西方山上的树枝、石头,想去填平东海。漳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黄河。

再往东北二百里,就是少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有大量的铜矿。清漳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浊漳河。

再往东北二百里,就是锡山。山上到处都是玉石,山下则有很多的磨刀石。牛首河发源于这里,往东流,注入滏水。(www.chuimin.cn)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黽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 鳠

【注释】①栒(xún):树枝可以作为策杖与拐杖,也可作为制作古琴的材料。②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花大而美,有紫红、粉红、白等颜色,可供观赏。根可入药。③洧:音“wěi”。④鳠(hù):一种长得像鲇鱼但体形较大的鱼类。鲇鱼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大嘴宽,上下颌有四根胡须。⑤黽(měng):蛙的一种,长得像虾蟆,皮肤为青色,又名蠖黽。

【译文】再往北二百里,就是景山。山中有大量优质的玉石。景水从这里发源,往东南方向流,注入海泽。

再往北一百里,就是题首山。山上盛产美玉,到处还有大量的石头,山中没有水流。

在往北一百里,就是绣山。山上有大量的玉石、青碧石。山中的树木大多数是栒树,花草大多数是芍药和川芎。洧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黄河,水中有大量的鳠鱼和黽蛙。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就是松山。阳水发源于这座山,向东北流入黄河。

【原文】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注释】①敦与之山:一作“敦舆之山”。②溹(suò)水:今河南省索河的古称。③泜(zhī)水:季节性河流,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北部,为滏阳河的支流。④礨石:指水中有大量块垒大石。一作“罍块”。

【译文】再往北一百二十里,就是敦与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溹水从山的南面流出,往东流,注入泰陆河。泜水从山的北面流出,往东流,注入彭水。槐水也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泜泽。

再往北一百七十里,就是柘山。山的南面有大量的金矿和玉石,北面则蕴藏丰富的铁矿。历聚河发源于这座山,往北流,注入洧水。

再往北三百里,就是维龙山。山上到处都是碧玉,山的南面蕴藏丰富的金矿,北面有丰富的铁矿。肥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皋泽,水中有很多巨大的石头。敞铁河也发源于这座山,往北流,注入大泽。

【原文】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其鸣自訆。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注释】①白马之山:即今山西盂县境内的白马山。②木马之水:即今牧马河。在山西定襄县东北汇入滹沱河。③空桑之山:根据郭璞的注释,《北山经》应该还有另外一座空桑山,但不见于经文,经文当有脱落。而《北次二经》总计有十七山,实则只有十六山,据此,遗佚的空桑山应在北方第二列山系中。④泰戏之山:又名大孤山、武夫山,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一作“秦戏之山”。⑤䍶䍶(dòng):一说䍶䍶为瑞兽,它出现的地方会有大丰收。一说䍶䍶为凶兆之兽,它出现的国家会发生内乱,宫中会有不祥事发生。⑥溇:音“lóu”

【译文】再往北一百八十里,就是白马山。山的南面有大量的玉石,北面蕴藏丰富的铁矿和赤铜矿。木马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北方向流,注入虖沱河。

再往北二百里,就是空桑山。山上没有生长花草树木,冬季有雪。空桑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虖沱河。

明·蒋应镐绘图本 䍶䍶

再往北三百里,就是泰戏山。山上没有生长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体形像羊,长有一只角,仅有的一只眼睛长在耳朵后面,名叫䍶䍶,它吼叫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虖沱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溇水。液女河从山的南面流出,往南流,注入沁河。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摩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藏:通“臧”,善、好。②高是之山:又名高氏山,今称为翠屏山,在山西浑源县南,为大清河主流的发源地。③滱(kòu)水:即古沤夷水,源出翠屏山,在河北涞源县称为唐河。

【译文】再往北三百里,就是石山。山上有许多质地优良的金矿和玉石。濩濩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虖沱河。鲜于河也发源于这座山,往南流,注入虖沱河。

再往北二百里,就是童戎山,皋涂河从这里发源,往东流,注入溇液河。

再往北三百里,就是高是山。滋水发源于这座山,往南流,注入虖沱河。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棕榈树,山中的草大多数是条草。滱水也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黄河。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驰,其鸟多鹠。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 鹠

【注释】①(jiāng)水:一作“剡水”。②般:古音读作“盘”。③婴石:一种像玉而且有彩色条纹的石头,又叫燕石,有俗语云:“鱼目混珠,燕石乱玉。”④橐駞(tuó):即《北次一经》虢山上的橐驼,今称骆驼。駞,同“驼”。⑤鹠(liú):即鸺(xiū)鹠鸟,羽毛呈棕褐色,有横斑;尾部羽毛呈黑褐色,腿部为白色。外形和鸱鸮相似,但头部没有角状的羽毛;捕食鼠、兔等,古书上常视为不祥之鸟。⑥师鱼:具体不详何物,当是鲵鱼一类的鱼。师,一作“鲵”。

【译文】再往北三百里,就是陆山。山上有大量质地良好的玉石。水发源于陆山,往东流,注入黄河。

再往北二百里,就是沂山。般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黄河。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就是燕山。山上有很多婴石。燕水发源于这里,往东流,注入黄河。

再往北走五百里山路,五百里水路,就到了饶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大量的瑶玉和碧玉一类的美玉。山中的野兽大多数是骆驼,禽鸟大多数是鸺鹠鸟。历虢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黄河,水中有大量的师鱼,这种鱼有毒,吃了会中毒身亡。

【原文】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明·蒋应镐绘图本 獂

清·毕沅《山海经》图注原本 罴九

【注释】①獂(huán):当作“豲(huán)”。②川:当作“州”,即窍,指肛门。③罴:当作“罴九”,郭璞《图赞》云:“竅生尾上,号曰罴九。”④碣石之山:今有两座碣石山,一在山东省无棣县,一在河北昌黎县。碣石,指石头屹立于海中,如同河水中的砥柱。⑤蒲夷之鱼:具体不详何物。当与《西次四经》英鞮山中的冉遗鱼为同一种鱼。

【译文】再往北四百里,就是乾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山的南面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北面则有大量的铁矿,但没有水流。山中有一种野兽,体形像牛,长有三条腿,名叫獂,它鸣叫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再往北五百里,就是伦山。伦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黄河。山中有一种野兽,体形像麋鹿,肛门长在尾巴上面,名叫罴九。

在往北五百里,就是碣石山。绳水从这里发源,往东流,注入黄河,水中有大量的蒲夷鱼。山上有大量的玉石,山下则有很多青碧石。

【原文】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䬅。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注释】①雁门之山:即《海内西经》所记载的雁门山,因雁出其间而得名,古又称勾注山,在今山西代县附近。②鸡号之山:一作“惟号之山”。鸡的繁体字“雞”与惟字形近。③䬅(lì):为“荔(liè)”的俗字,指风刮得强劲、紧急。④幽都之山:据《海内经》记载,“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⑤浴水:即《海内经》所记载的黑水。

【译文】向北走五百里水路,便到了雁门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生长。

再向北走四百里水路,就到了泰泽。泰泽中屹立着一座山峰,叫帝都山,方圆一百里,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

明·蒋应镐绘图本 大蛇

再往北五百里,就是錞于毋逢山。山的北面与鸡号山相对,可以望见从鸡号山刮出的阵阵急风。山的西面可以望见幽都山,浴水发源于幽都山。錞于毋逢山上有一种大蛇,脑袋为红色,皮肤为红色,声音像牛的吼叫声,它出现的郡县会发生严重的旱灾

【原文】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茞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明·蒋应镐绘图本 马身人面廿神 

明·蒋应镐绘图本 彘身载玉十四神

【注释】①无逢之山:即上文“錞于毋逢之山”。②凡四十六山:今统计,经文所载有四十七山。③廿神:一作“二十神”。④藻:指聚藻,水藻的一种。⑤茞(chǎi):一种香草。一说为芎草的苗,又名蘼芜。⑥载:与“戴”古字通。⑦凡八十七山:当为八十八山。《北次三经》漏计一山。

明·蒋应镐绘图本 彘身八足蛇尾十神

【译文】综观《北次三经》记载的北方第三列山系,自太行山到无逢山,总共有四十六山,绵延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所有山神中长着马的身子、人的面孔的有二十位,祭祀这二十位山神的礼仪是:用聚藻和苣草一类的香草作为祭品,埋在地下。另外十四座山的山神身形似猪,身上都佩戴着玉制饰品,祭祀这十四位山神的礼仪是:用玉石作为祭品,但不埋在地下。还有十位山神身形似猪,但长着八只脚、蛇一样的尾巴,祭祀他们的礼仪是:用一块璧玉作为祭品埋在地下。所有这四十四位山神,都用精米来供奉,都吃生食不用火煮。

以上所记载的北方三列山系,总共有八十七座山,蜿蜒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