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次二经:管涔山,首座山脉,濒临汾水,山海经全译本

北次二经:管涔山,首座山脉,濒临汾水,山海经全译本

【摘要】:《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①,其名曰管涔②之山。指北方第二列山系的首座山脉濒临汾水。《北次二经》所记载的北方第二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坐落在黄河东岸,山的首端靠近汾水,名叫管涔山。已见《西山经·西次一经》的嶓冢山。④鮆(cǐ)鱼:已见《南山经·南次二经》的浮玉山。儵,与“鯈”通,已见《北次一经》带山。再往北二百里,就是狐岐山。即《西次三经》崇吾山的举父。

【原文】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注释】①其首枕汾:郦道元水经注》引此经作“其东首枕汾”。指北方第二列山系的首座山脉濒临汾水。枕:靠近、临。汾:汾水。②管涔(cén)之山:处于今山西省宁武、岢岚、五寨等县的交界处。③又西二百五十里:当作“又北二百五十里”。④赤银:古人认为是银精,红色,生于银坑内的石缝中,形状像混乱的丝线。⑤美赭(zhě):当指优良的红土。赭,已见《西山经·西次一经》石脆山。

【译文】《北次二经》所记载的北方第二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坐落在黄河东岸,山的首端靠近汾水,名叫管涔山。山上没有高大树木,到处都是草,山下则有大量的玉石。汾水发源于管涔山,往西流,注入黄河。

再往北二百里,就是少阳山。山上有大量的玉石,山下则蕴藏丰富的赤银。酸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汾水,水中有大量优良的红土。

【原文】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䳑。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儵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 闾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 鮆鱼

【注释】①县雍(wèng)之山:即今悬瓮山,又名汲瓮山,因山腰中有巨石形状像瓮而得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部。②闾:也叫山驴,长得像驴,角长得像羚羊角。③白䳑:即白翰。已见《西山经·西次一经》的嶓冢山。④鮆(cǐ)鱼:已见《南山经·南次二经》的浮玉山。⑤其状如儵而赤麟:当作“其状如倏而赤鳞”。儵,与“鯈”通,已见《北次一经》带山。麟,与“鳞”音同而误。⑥其音如叱:一作“其音如吒”。⑦食之不骄:一作“食之不骚”。骚,狐臭。

【译文】再往北五十里,就是县雍山。山上分布着大量的玉石,山下蕴藏丰富的铜矿。山中的野兽大多数是山驴、麋鹿,禽鸟大多数是白色的野鸡和白色的翰鸟。晋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南流,注入汾水。山中有大量的鮆鱼,它们的形状像鯈鱼,但长着红色的鳞片,声音像人的斥责声,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狐臭。

再往北二百里,就是狐岐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分布着大量的青碧石。胜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北流,注入汾水,水中生产苍黑色的玉石。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馀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馀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注释】①曰白沙山:按上下文的句法,这里应作“曰白沙之山”。②鲔:音“wěi”。③又北四百里:一作“又北四十里”。

【译文】再往北三百五十里,就是白沙山。白沙山方圆三百里,山上全都是沙,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飞禽走兽。鲔水从山顶发源,然后潜入沙底流到山脚下,水中有大量的白色玉石。

再往北四百里,就是尔是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水源。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就是狂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这座山,冬夏都有雪。狂水发源于这里,往西流,注入浮水,水中有大量的优质玉石。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就是诸馀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铜矿和玉石,山下生长着茂盛的松树柏树。诸馀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旄水。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明·蒋应镐绘图本 马(www.chuimin.cn)

【注释】①印泽:当作“邛(qióng)泽”,即下文北嚻山的邛泽。②:音“bó”。③其音如呼:李善注《文选·江赋》引此经作“其音如虎”。虎,当为“嘑”字的误写,嘑,与“呼”音义都相同。④其状如羊身人面:根据藏经本及《文选·为袁绍讨豫州檄》注,当作“其状羊身人面”,“如”字当是衍文。⑤狍鸮(páo xiāo):即《左传》所记载的饕餮(tāo tiè),饕餮贪吃不节制,最后自残其身,古人常将它的头部形状刻在钟鼎彝器上,让贪婪的人引以为戒。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 狍鸮

【译文】再往北三百五十里,就是敦头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但没有花草树木。旄水发源于敦头山,往东流,注入邛泽。山中还有成群的马,马长着牛一样的尾巴,皮毛是白色的,还长有一只角,声音像人的呼唤声。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就是鉤吾山。山上有大量的玉石,山下则蕴藏丰富的铜矿。山中有一种野兽,长着羊的身子,人一样的面孔,眼睛在腋窝下,牙齿像老虎,爪子像人的手,声音像婴儿的啼哭声,名叫狍鸮,这种野兽会吃人。

【原文】

又北三百里,曰北嚻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宵飞而昼伏,食之已喝。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脩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彙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嚻,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注释】①:音“gǔ”。②(bān mào):也叫训狐,只胡,眼睛能在夜里看到蚊虫。③暍(yē):中暑。④雁门:河流名。⑤彙(wèi):即蝟鼠,长得像鼠,毛像刺针。彙,为“猬(wèi)”的古字,通“蝟(wèi)”。传说蝟鼠能跳入虎的耳朵里,见到喜鹊便自己仰着肚子任喜鹊啄。⑥夸父:一作“举父。”即《西次三经》崇吾山的举父。⑦衕(tòng):腹泻。

明·蒋应镐绘图本 独 

明·蒋应镐绘图本 

【译文】再往北三百里,就是北嚻山。山上没有石头,南面有大量的碧玉,北面有许多的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体形像老虎,皮肤是白色的,长着狗一样的脑袋,马一样的尾巴,猪一般的鬃毛,名叫独。山中有一种鸟,体形像乌鸦,长着人一样的面孔,名叫,这种鸟晚上出来活动,白天则蛰伏不动,吃了它的肉可以解暑热。涔水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邛泽。

明·蒋应镐绘图本 居暨

清·毕沅《山海经》图注原本 嚻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就是梁渠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脩水发源于梁渠山,往东流,注入雁门河。山中的野兽大多数是居暨,这种野兽体形像蝟鼠,浑身长满红色的毛,声音像小猪的叫声。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夸父,长有四只翅膀,一只眼睛,尾巴像狗尾巴,名字叫做嚻,声音像喜鹊的叫声,吃了它可以防治肚子痛,还可以治疗腹泻。

再往北四百里,就是姑灌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这座山,冬、夏都有雪。

【原文】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䱇。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圭,投而不糈

【注释】①䱇(shàn):即鱓,黄鳝。②洹:音“huán”、③三桑:《海外北经》及《大荒北经》也有关于三桑树类似的记载。④用一璧一圭投而不糈:指璧玉和珪玉只需要投向山中,也不用精米祭祀

【译文】再往北三百八十里,就是湖灌山。山的南面盛产玉石,北面则有许多碧玉,还栖息着成群的野马。湖灌河发源于这座山,往东流,注入大海,河水中有很多黄鳝。山中有一种树木,叶子像柳叶,纹理是红色的。

再往北走五百里水路,经过三百里的沙漠,就到了洹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中还生长着一种三桑树,这些树都没有树枝,但高达百仞。这里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果树。山下则有许多形状奇特的蛇。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 北山神

再往北三百里,就是敦题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这座山坐落在北海岸边。

综观《北次二经》所记载的北方第二列山系,从管涔山一直到敦题山,总共有十七座,蜿蜒五千六百九十里。所有山神都长着蛇的身子,人一样的面孔。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只公鸡和一只猪作为祭品埋在地下,将一块璧玉和一块珪玉投向山中,不需要精米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