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方三大山系及山神详解,山海经南山经简介

南方三大山系及山神详解,山海经南山经简介

【摘要】:《南山经》②之首曰山③。《南山经》为《山海经》第一篇,主要介绍南方三大山系的山川、河流、草木珍禽以及各大山系中山神等情况。后人校录可能误加了“经”字,于是就出现了“南山经”的说法。《山海经》中另外还有两处描写“狌狌(猩猩)”:一是《海内南经》;一是《海内经》,可参考。

【原文】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注释】①《山海经》前五篇称为《五藏山经》,简称《山经》。《南山经》为《山海经》第一篇,主要介绍南方三大山系的山川、河流、草木珍禽以及各大山系中山神等情况。②南山经:应当没有“经”字,因为《山海经》的“经”字是“经历”的意思,表示所经过的山和海,并不是“经典”的意思。后人校录可能误加了“经”字,于是就出现了“南山经”的说法。③䧿(què)山:即“鹊山”。䧿:古“鹊”字。④华:与下文“其华四照”的“华”都是花朵的意思。⑤穀(gǔ):穀,为“谷”的繁体字。榖树,又称构树、榖桑或者楮桑,叶子似桑叶,果实圆红;树皮可以造布和纸,造出的纸洁白光滑;嫩叶还可当菜吃。⑥禺(yù):动物名。长得似猕猴,但比猕猴大,红眼睛,长尾巴。⑦狌狌(xīng xīng):动物名,即猩猩。《山海经》中另外还有两处描写“狌狌(猩猩)”:一是《海内南经》;一是《海内经》,可参考。据《周书》记载,猩猩能说话,并且声音像婴儿的啼叫声;而《淮南子·汜论训》记载,猩猩能够知道往事,但不能预知未来。⑧丽(jǐ):古河流名。⑨育沛:有称动物名,有称植物名,具体不详。⑩瘕(jiǎ)疾:即今天所说的蛊胀病。

明·胡文焕《山海经图》本 狌狌

【译文】《南山经》所记述的南部山系第一列山脉叫䧿山。䧿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峰叫招摇山,它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上生长着许多桂树,也蕴藏着丰富的金矿玉石。山上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人吃了它不会觉得饥饿。山上生长着一种树,形状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开出的花光艳四照,名叫迷榖,人们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上还有一种野兽,长得像长尾猿,它们有一对白色的耳朵,能够匍匐前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奔跑,人们吃了它的肉就会变得很善于奔跑。丽河从招摇山流出,滔滔向西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叫育沛的东西,人们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得蛊胀病。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①堂庭之山:也作“常庭之山”。②棪(yǎn)木:又称速其,果实像苹果,红了可以吃。③白猿:体积大如猕猴,臂大、脚长,善于攀爬树木。传说猿初生的时候,毛是黑色的,且是雄性的,到老了就会变成黄色的雌猿。几百岁的猿,毛色渐渐由黄变白,所以白猿尤为难得。④水玉:即水晶石。因为它晶莹如水,坚硬似玉,所以被称为“水玉”。⑤猨翼之山:即山险陡峻难以攀登,猿猴也需要借助翅膀的意思。也作“稷翼之山”或“即翼之山”。⑥蝮虫:动物名。也叫蝮蛇,是蛇的一种,大的有一百斤重。蝮虫身上有绶文,并且用绶文作保护色栖息在树上。因鼻子上有针,又叫反鼻虫。《南山二经》的羽山、《南山三经》的非山上,都有很多蝮虫。⑦不可以上:表示山险陡峻难以攀登。

明·胡文焕《山海经图》本 白猿

【译文】往东三百里,为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棪树,许多白猿栖息在此,山上盛产水晶和黄金。

再往东三百八十里,为猨翼山,山上多产怪兽,水里多产怪鱼。山上还盛产白玉,生活着许多反鼻虫和怪蛇,很多奇特的树木在此生长,山势高峻险拔,人难以攀登。

明·蒋应镐绘图本 蝮虫

【原文】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明·胡文焕《山海经图》本 鹿蜀

【注释】①文:通“纹”,指纹理。②谣:指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③佩之宜子孙:指佩带它的皮毛可以使子孙繁衍不息。④虺(huǐ):毒蛇,尾巴尖锐。据《韩非子》记载,虺“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虺中的王虺名叫水虺,生长五百年可以成为蛟。⑤判木:指木头被剖成两半发出的声音。判:剖。⑥可以为底:为:治理,此处指治愈。底:即胝(zhī),指足底老茧。

【译文】再往东三百七十里,为杻阳山。山的南面蕴藏着丰富的赤金,北面蕴藏着丰富的白金。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像马,白色的头,身上的斑纹像老虎,赤红的尾巴,吼叫的声音如同人在歌唱,它的名字叫鹿蜀,佩戴它的皮毛可以使子孙繁衍不息。有条奇特的水发源于这座山,向东流入宪翼河。怪水中有许多黑红色的乌龟,形状像普通的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毒蛇一样尖锐的尾巴,名叫旋龟。它的声音像剖破开木头发出的声响,佩戴它的甲骨可以使耳朵不聋,还可以医治足底的老茧。

清·毕沅《山海经》图注本 玄龟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注释】①柢(dǐ)山:柢字前面的“曰”字是据宋淳熙七年刻本,明成化元年吴宽抄本推文例补的。柢,古音读作“带”。②魼(qū):当为“胠”的同声假借字,肋骨部位。魼也是一种鱼,俗称比目鱼。③留牛:动物名,具体何物不详,应当是《东山一经》提到的犁牛,据郭璞记载,犁牛身上有老虎一样的斑纹。④鯥(lù):根据《山海经》此处描述,鯥应该是一种集鸟、兽、鱼、蛇四种动物的体形特征于一身的怪鱼。郭璞《图赞》云:“鱼号曰鯥,处不在水。厥状如牛,鸟翼蛇尾。随时隐见,倚乎生死。”⑤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蛰。冬眠时期的动物对周围一切都浑然不觉,如同死了一般。⑥肿疾:一种足病,痈肿病。

明·蒋应镐绘图本 鯥

【译文】再往东三百里为柢山。山间多水,不生草木。山上有一种鱼,形状似牛,栖息在山上,长有蛇样的尾巴,生有翅膀,翅膀长在肋下。它的声音像留牛一样,名字叫鯥,冬天蛰伏,夏天苏醒。人们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得痈肿病。

【原文】(www.chuimin.cn)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貍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食之无卧

【注释】①亶爰(dǎn yuán):古山名。②貍(lí):同“狸”,动物名,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作衣物。也称狸子、狸猫等。③髦(máo):也作“发”。发的繁体字为“髪”,与“髦”形近。④牝(pìn)牡:雌雄两性。牝:指雌性。牡:指雄性。此处特指雌雄两种生殖器官。⑤猼訑(bó dàn):古音读作“博施(bó shī)”。⑥佩之不畏:指佩戴它的皮毛不会产生畏惧心理。⑦:郝懿行云“”盖“”字之讹,(biē f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⑧无卧:指睡眠少的意思。

【译文】再往东四百里,为亶爰山。山间多水,不生草木,山势高峻陡峭,无法攀登。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长有长长的毛发,名字叫类,身上兼有雌雄两种生殖器官。人吃了它的肉不会产生妒忌心。

明·蒋应镐绘图本 类

明·蒋应镐绘图本 猼訑

再往东三百里,为基山。基山南面多产玉石,北面多生长怪树。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有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它的名字叫猼訑,佩戴它的皮毛就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山上有一种鸟,形状似鸡,却长着三只头、六只眼睛、六条腿和三只翅膀,它的名字叫,吃了它的肉可以令精神亢奋,不瞌睡。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注释】①青丘之山:据《海外东经》记载,有青丘国在海外。

明·蒋应镐绘图本 九尾狐

明·蒋应镐绘图本 灌灌

②青䨼(hù):,当作“雘(huò)”,红色的石脂,可作颜料,泛指好的彩色。青艘,即一种青色矿物颜料,应该指今天的石青、白青之类的颜料,古代常作涂饰用。③其状如狐而九尾:即九尾狐。《大荒东经》的青丘国亦有九尾狐,并为征兆天下太平的瑞兽。据郭璞《图赞》记载,九尾狐“有道翔见,出则衔书”。汉代画像石中也常见九尾狐与兔子、蟾蜍、三足乌等并列在西王母旁边,作为天下太平和子孙兴旺的瑞兆。据《吴越春秋》记载,禹娶塗山女为妻,成就王业时,九尾白狐出现而为征兆。④不蛊:指不受妖邪之气的侵害。蛊:妖邪之气,也指毒虫。

⑤灌(guàn)灌:也作“濩(hù)濩”。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灌灌的肉最为鲜美。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第十二首云:“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⑥不惑:不迷惑。⑦赤鱬(rú):一种人头鱼身的动物,大概为人鱼的一种。⑧不疥:指不长疥疮、疥藓。疥也作“疾”。

明·蒋应镐绘图本 赤鱬

【译文】再往东三百里,为青丘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北面多产青色的颜料青雘。山上有一种野兽,它的形状似狐狸,长有九条尾巴,声音像婴儿的啼叫,能够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妖邪之气的侵害。山上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斑鸠,声音像人的呵斥声,名叫灌灌。佩戴它的羽毛,可以使人不迷惑。英水发源于青丘山,水中多产赤鱬,赤鱬的形状像鱼,但有一张人样的脸,声音像鸳鸯的叫声,吃了它可以不得疥疮。

【原文】

清·汪绂《山海经存》本鸟身龙首神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注释】①踆(qūn):通“蹲”,蹲踞。②汸(fāng)水:河流名。《玉篇》引此经作“淓(fāng)水”。③淯(yù):河流名。今河南省白河,古时候也称作“淯水”。④毛:指祭祀山神所用的毛物,如猪鸡犬羊之类的牲畜。⑤璋:为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像半个圭。⑥瘗(yì):掩埋,埋葬。同埋葬。⑦糈(xǔ)用稌(tú)米:指用稻米作祭祀山神的米。糈,古代祭神用的精米。稌米,指稻米。⑧璧:玉器名。扁平、圆形,中间有空。⑨菅(jiān):茅草的一种。

【译文】再往东三百五十里,为箕尾山,山的尾部蹲踞在东海岸边,山上多沙石。汸水从箕尾山流出,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多产白玉。

南部首列山系䧿山,从招摇山到箕尾山,总计有十座,相距二千九百五十里。每座山上的山神都长着鸟的身子,龙的头。祭祀山神的礼仪,是将一片璋、一块玉和祭祀用的毛物一同埋在地里;祭祀用的米为稻米,陈设祭品的垫子是用白茅织成的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