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避免语言暴力:正向引力防治校园欺凌

避免语言暴力:正向引力防治校园欺凌

【摘要】:教师和家长不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也是为了防止学生对同学和他人实施语言暴力。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间的语言暴力,纠正自己学生和孩子对别人的语言暴力行为,包括同学间起外号、嘲笑等都应引起重视。教师和家长本身缺乏涵养,脾气暴躁。教师以教育为名,行伤害之实。语言暴力可以致命,有的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训斥后选择自杀,除极个别患有忧郁症等情况外,不少是受到学校、家庭和学业的压力。

在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各种形式中,大多只会发生在学生之间。但是,有一种暴力形式更多地会发生在教师和家长身上,那就是语言暴力。教师和家长构成学生最初的成人世界,因为职业和亲情关系的原因,教师、家长和学生密切接触,对学生具有教育引导的天然职责。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家长能够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耐心,懂得沟通交流的技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如果教师、家长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脾气暴躁,缺乏教育引导的科学方法,一味对学生指责和训斥,会导致学生的排斥,从而故意做出教师和家长不认可的行为;如果学生经常遭受语言暴力,那么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是暴力式的。教师和家长不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也是为了防止学生对同学和他人实施语言暴力。

(一)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语言暴力

我们往往认为肢体暴力才算是暴力,忽视了语言暴力对人造成的伤害。语言暴力是肢体暴力的前奏,会引起肢体暴力。

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间的语言暴力,纠正自己学生和孩子对别人的语言暴力行为,包括同学间起外号、嘲笑等都应引起重视。

案例:某学校一名学生因为身体肥胖,班级小朋友都叫他“猪仙”。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不敢在食堂吃饭,因为吃多了会被同学笑话“怪不得胖,吃这么多”。如果吃得少,他会被说“吃这么点还长得跟猪一样”。时间长了,其他班级的同学也在他背后叫他“肥猪”之类的话。这些都导致该小学生不敢上学,即使在家也不吃东西,不想见人。

类似的语言,有的学生是故意的,也有的学生自己也认识不到危害。对此,教师要及时加以教育引导。

(二)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不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

教师和家长以管教为名,对学生实施了贬低评价和语言暴力,导致学生自卑,自我贬低,失去自信,敏感惶恐,影响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全。

教师和家长本身缺乏涵养,脾气暴躁。即使是一个性格平和的人,也会在遇到烦心事时控制不住爆发脾气。

教师对学生的有关言语评论,出于教育,不是暴力,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在一些学校,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教师在批评犯错或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时,采用一些讽刺挖苦的语言。例如:“你有病啊,脑子进水了!”“你比猪还笨,我要是你早就不活了。”“谁教你,谁倒霉!”“没教过你这样的学生!”“你整天想什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如此等等。

教师以教育为名,行伤害之实。表面上是身为一个老师恨铁不成钢地教育学生,但实际上对学生却是严重的身心伤害。(www.chuimin.cn)

案例:2003年4月12日,中国西部某城市一个15岁的女中学生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老师用木条打了,老师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她“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有资格”。当天上午第3节课是班主任老师的语文课,这个学生趴在桌上哭泣,这名老师竟然熟视无睹,下课后也没有注意她的去向。谁知中午12时30分左右,这个学生就从学校的教学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花季年华。

教师可以批评某个学生,但不能表现出对某个学生明显的唾弃。老师对某个学生过多的褒奖或批评,会导致这名学生被孤立,也是教师不应有的表现。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生俊丑、家庭背景、学业优劣、性行外放内敛来区别对待。当然,教师一定会被学生的品行影响,以回应学生好恶感受,但对品行有偏差的学生要以教育和感化为主。

(三)家长要加强自身学习,做成长型家长,学会和孩子沟通

家长相对于教师来说,缺乏与孩子沟通的专业知识。当然,教师并不一定就比家长懂得沟通。除专业知识外,是否和孩子有效沟通,也取决于家长本身的素养。家长因为工作、家庭的压力,甚至仅仅是脾气暴躁,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从属物品,没有将孩子作为平等、独立、有自己思想和诉求的个体来看待,从而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

例如对孩子说:“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你早晚得进监狱。”“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天天就知道吃和玩,你看谁谁谁,成绩多好!”“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真是猪脑子!”“再哭我就打死你!”“当初真不该生你!”“丢人!”“是人都比你强!”“怎么不去死!”如此等等。

除了对孩子说这类话,家长会在谈论孩子时说:“真是不省心,早知这样,一生下来就掐死。”类似的话,很难相信是从父母口中说出的。

这种语言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是深入内心的,甚至一生都无法消弭。语言暴力可以致命,有的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训斥后选择自杀,除极个别患有忧郁症等情况外,不少是受到学校、家庭和学业的压力。更多的孩子则是选择自暴自弃。

家长要认识到:每一个实施欺凌的学生背后往往是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值得家长明确的是:即使是离异家庭,也会给予孩子相应的关爱。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往往不是离异的事实,而是夫妻双方打闹、攻击、谩骂的情形。所以说,虽非离异家庭,但暴力家庭会给予孩子更大的伤害。夫妻离异,但从法律情感上,夫妻双方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关爱,更不能以孩子相要挟,把孩子作为对对方进一步精神报复的工具。

我们都在指责孩子心理脆弱,经不起一点批评,却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和沟通方式。即使孩子心理脆弱,也是我们学校、家庭教育的“成果”。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与孩子沟通。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打骂式教育养成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

作家一木说:“打骂,也许可以制止孩子一时的错误行为,但是永远不会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被这样教育成才的。最好的父母,是永远不会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的。幸福的家庭,是不会有犀利的指责和充满怒气的打骂的。话里有温暖,一举一动都是爱的家,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