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防范欺凌和暴力的意识、能力需要学校进行主题教育实现。但是,实际上,在错误发生之前,人们也能预感到自己将会内疚,从而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免内心有不快情绪。我们需要利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学依据,通过教育使学生更多地去“预感”即将到来的内疚,引发学生内心产生约束力,达到避开暴力的目的。受到威胁后,预知可能遭到进一步欺凌和暴力时,要敢于面对,敢于报告老师和家长。......
2023-11-20
《意见》第9条要求“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具体内容为:“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引导广大家长要增强法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自觉发挥榜样作用,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下面看看一名家长的感悟:
拒绝欺凌,我们一起同行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相当多,事件中的手段极其凶狠,行为极其恶劣,画面触目惊心,大多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本不应发生的事情呢?越来越多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似乎不会因小小的新闻报道所杜绝,是什么样的环境让这本该单纯善良的孩子如此猖狂?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深省和反思。
我认为不平安的因素来自校园的主要有校园环境隐患、不当的教育方法以及同学们之间的语言欺凌,来自校外的主要有抢劫、勒索、交通事故和意外伤亡等。在校园里,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这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只有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自我保护的常识,学会安全自护,才能消除、减少生活中的隐患,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生活。
作为家长,我们更要反思。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许多孩子是非不分,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向孩子灌输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一些家长自身行为失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潜移默化中教坏了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一头钻到钱眼里,对孩子不管不顾,等到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坏了,已悔之晚矣。一些家庭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孩子享受不到温饱的生活和家庭的温暖,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很容易走上歧路。
每个人都不希望欺凌发生在自己身上,放下看客心态,做些务实的思考,才是对所有孩子的最大保护。
(一)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家庭预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第一防线。家庭功能的健全发挥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树立良好人格,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先导。校园暴力的家庭预防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家长应重视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
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看什么书和什么影视作品,都与谁交往,这些书籍、影视作品、所交往的人群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什么影响。
家长要尽可能地保持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和沟通。如果孩子愿意与家长交流、沟通,家长的意见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也会因此发现一些征兆和苗头,并及时予以合理的解决。那么,孩子涉及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的可能性就很小。在与孩子交流时,切忌态度生硬,或只提要求,不听倾诉,而是应该开诚布公,使孩子主动地与家长说出自己的遭遇、想法,探讨一些问题。
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父母和教师无法代替孩子的朋友角色,朋友角色能给予未成年学生友谊及相应的影响。父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教导方法,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帮助他们慎重选择朋友和玩伴。毕竟未成年人思想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理解友谊难免偏差,一旦择友不当,轻则行为偏差,重则违法犯罪。这就需要父母、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择友标准,分辨良莠善恶。
第二,帮助孩子发展特长,获得外界肯定,重塑孩子的公众形象。
校园暴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施暴者的自卑心理。很多孩子在家遭受父母的漠视、打骂,被当成发泄情绪的出气筒,经常听到“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没用的废物”、“你学习那么差,以后有什么用”之类的话。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认同这种发泄情绪的打击行为,内化父母的贬低性外在评价,潜意识里认为:一是我是没用的、不被肯定的;二是不被肯定的人是要被欺负的;三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拿那些不被肯定、没用的人出气。这种自卑、不被肯定的状态,和孩子的自尊需要相冲突。为了维护一个积极良好的自我形象,孩子可能会认同一个攻击者的角色,通过对弱小者的欺凌来获得控制感和自信心,从而弥补之前受挫的自尊。因为父母的贬低,故意证明父母的评价“正确”,从而故意做出让父母失望的行为,这种行为就包括对别人的欺凌和暴力。
因此,在学校里,那些自尊心受损且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很可能会变成校园恶霸,当自己情绪不好或者自尊心受挫的时候,便会找到那些他感觉没用的、弱小的同学,通过言语、肢体暴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或者,他们会讨好自己认同的老师,在成绩、体育、组织活动等某一方面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从而弥补之前被权威性的角色(即父母)否定的挫败感。
内向,怯弱,与同学关系疏远,在学习、体育等方面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对象。对于这类受害者,家长可以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挥特长。例如: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可以给他们报绘画课程,帮助他们竞选文艺委员,参加绘画比赛。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宣布绘画比赛的结果,告诉大家“××小朋友(同学)画画能力很强,获得××比赛一等奖,值得大家学习”,帮孩子塑造一个“小画家”的形象。这样一来,校园恶霸会明白,孩子是受关注的、有价值的,是得到老师肯定和支持的,并不是一个好欺负的对象,因此会慢慢减少对孩子的欺凌行为。
第三,帮助孩子融入群体,扩大社交圈子,避免成为被排斥者。
校园暴力的另一大原因是施暴者对群体外成员的排斥。施暴者可能会将班集体看作一个自己融入和独立的群体,认同群体内的成员。对于一些性格孤僻、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的同学,施暴者可能会把他们看作群体外成员。对于群体内成员,校园恶霸可能会保持认同的态度:“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要相处得好一点。”施暴者对于一些很少参加班级活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同学会产生敌意。例如:“大家都是一个班的,他天天谁都不搭理,拽什么拽。”施暴者会认为这样不合群的表现是错误的,对群体有攻击性,充满敌意。因此,他们会贬低不合群的同学,采取暴力的方式打击群体外成员,补偿受挫的控制感和自尊心。
对于这类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融入集体,成为群体内的一员,避免被校园恶霸排斥和攻击。家长可以让孩子确认几个平时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周末约他们到家里来做客,或者约他们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到儿童乐园玩。在家长的带动下,孩子会有更多机会与小伙伴接触,融入一个社交圈子。等孩子交到几个好朋友,更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那校园恶霸会认识到孩子是集体的一员,也有很多好朋友,并不是一个孤僻不合群的人。慢慢地,他们也会认同孩子群体内成员的身份,消除对孩子的敌意与误解,减少欺凌行为。
第四,帮助孩子慢慢学会与校园“恶霸”相处,满足校园恶霸们的情感诉求,化解矛盾。
校园暴力从另一个方面看,是施暴者关注和接纳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因此用负面极端的方式来获得关注和控制感,补偿受挫的自尊心。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可能长期遭受父母的忽视和打骂,缺乏用关心、善意等方式来获得爱的体验,对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有恐惧感,担心自己被拒绝和嘲笑。因此,当他们产生情感需求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用熟悉和感到安全的方式——打骂、欺凌来迂回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能够识别校园恶霸们的情感需要,给予回应,那诉求得到满足的欺凌者很可能会降低敌意,减少攻击行为。
如果孩子对关心校园恶霸有抵触心理,家长可以给他打预防针:“孩子,××小朋友经常推你的书包,拿你的玩具,说明他关注你,希望能和你一起玩,他只是没有学会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已。他犯了一个错误,我们是不是可以帮助他,让他多明白道理一些呢?”让孩子产生帮助他人的控制感,对向校园恶霸释放善意的行为有更强的内在动机。老师也可以多组织一些合作学习。比如:让孩子和校园恶霸一起剪纸、画画、讲故事,在完成各自的任务后,相互教授学习到的内容,从中学会相互理解和关心。久而久之,欺凌者会认同孩子是自己的朋友,减少排斥感;对爱和理解的诉求得到满足,减少用欺凌来补偿受挫感的行为。但是,切忌强行让欺凌者和受害者握手言欢,一定要和解成为朋友。在协调的过程中要顾及两者的感受。
第五,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示范作用。
现在家庭更多的问题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的基本判断,以至于唯我独尊、任性妄为。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是:道德素养不是靠灌输的,道德是靠家长身体力行形成榜样的力量。家长要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身行为,努力学习科学教育方法,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有形、无形的日常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行为准则,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和熏陶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远离不良青年,远离校园暴力。
第六,倡导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长家教水平。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市1800名家长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2/3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当的。调查把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分为4种类型:一是过分干涉型。它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为调查数的30%。二是严厉惩罚型。它使孩子性格压抑,遇事唯唯诺诺,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为调查数的10%。三是过分保护型。它使孩子失去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培养出的孩子怯懦、依赖与无能。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为调查数的30%。四是理解民主型。它给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理性地成长。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为调查数的30%。
家长应该经常反思:我们给了孩子怎样的家教?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倡导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种类型的家庭,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并引导孩子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父母既爱护自己的孩子,又保持冷静的态度。
在过分干涉型的家庭,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指责和命令来强迫孩子服从。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发展和人格的异常。
在过分保护型的家庭,父母用过分的感情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这种教育方式不易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的过分溺爱容易导致部分未成年人骄纵,或也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并且失去独立判断和自主能力。
在严厉惩罚型的家庭,父母的管教方式只是一味惩罚、打骂,或者是因惩罚无效而放任不管。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养不教,父之过。”最初过高的期望和完全失望都是不可取的,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家长切忌功利和急切心态,保持耐心和定力,引导和陪伴孩子成长。
研究表明:家庭束缚很少的孩子,和家庭束缚很多的孩子相比,竞争意识弱,但注重友情,人格健全;在较宽容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和受严厉管理的孩子相比,更加体贴他人,并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如果父母平均分担对孩子的管教责任,则这样的孩子往往适合做“领导”工作;民主家庭中的孩子比专制家庭中的孩子更富同情心,其人际关系相对协调,情绪相对稳定。
第七,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要教会孩子善于和敢于拒绝和放弃。比如:当有陌生人约请孩子去陌生的地方玩耍时,要断然拒绝;当有自己不熟悉的人以吸引人的许诺要求自己做不愿做、甚至也愿意做的事情时,要学会放弃。要让孩子永远记住一点: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是不存在的。要从小戒除贪婪、偷懒心理。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提高孩子尊严,减少被欺凌的可能,让孩子在极端情况下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告诉孩子:受到威胁或预见遭遇欺凌时,可要求家长接送;上学、放学或其他活动时,尽量结伴进行;避免走僻静道路,不接近网吧等杂乱场所。
对已经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进行教育时,家长应当慎之又慎,也要保持信心。如果在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进行教育时与学校出现分歧,也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通过正常、理性的渠道求得解决。
第八,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不足,告诉孩子这不是错,人与人都有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有尊严的个体,做到自信自强。
第九,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告诉孩子不要理会。欺凌者会在得不到回应或对方没有害怕情况下失去兴趣,从而放弃进一步行为。
(二)家长如何辨别自己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和暴力
1.孩子害怕上学,找各种理由推迟上学的时间,或者去学校时走某些隐蔽的、环形的道路。
2.出现其他焦虑的表现,如尿床或做噩梦,尤其是早上一到上学的时候就头疼或者肚子疼。
3.书本或者衣服被撕裂及其他物品损坏,或者身上有伤痕。
4.个人财产丢失。
5.有时索要、甚至是偷窃家里的钱物,撒谎说老师收费(可能被同学索要钱财)。
6.接到神秘的、令人不安的电话。
7.从来不带其他小朋友回家,很少被邀请参加同班同学的社会活动。(www.chuimin.cn)
8.变得脾气暴躁,对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发脾气。
9.看起来沮丧、悲伤甚至威胁或试图自杀。
10.不能集中精力做作业,学习成绩下降。
11.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闪烁其词。
12.携带或试图携带防卫工具(棍子、刀等)去学校,并且表现出“受害者”的肢体语言,如拒绝眼神交流、耸肩弓身等。
13.出现逃学现象。
(三)家长如何应对欺凌和暴力
如果孩子是受害者:
1.第一件事情便是直接与孩子讨论。通常孩子会因为羞耻和尴尬而不愿和父母谈论,所以应该适时鼓励,让他们知道可以信任你,并且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协助;同时,家长也须注意孩子是否有恐惧上学、缺乏朋友、丢三落四、衣服有不寻常的破洞、突增焦虑紧张感等征兆。
2.暂时放下其他事务,全时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表示对孩子的坚定支持和爱护,稳定孩子的情绪。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如果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可联系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帮助。如果孩子不愿说出具体情况,也不要斥责其懦弱、没用,而是耐心陪伴,鼓励和等待孩子说出实情。
3.与学校合作确认孩子的安全。确认学校是否对施暴行为有所处置,且学校对学生的管教和注意是适当的。如果施暴的情形发生在往返学校的路上,那么应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上下学,或亲自接送孩子,直到问题解决。
4.如果孩子内向害羞而缺少社交,应多帮他安排兴趣相符的社团活动,以培养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并且建立自信心。无论孩子表现出何种行为和状态,都要耐心陪护。
5.建议学校实行全面的反暴力活动,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共同建立一个安全且温暖的环境。
6.必要的时候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防止孩子被欺凌。欺凌者发现无机可乘,时间长了,就会打消实施欺凌的念头或转移欺凌目标。
如果孩子是欺凌者:
1.跟你的孩子、老师或学校相关人员讨论校园暴力行为,在讨论中让孩子明辨是非。切忌认为孩子没受别人欺负就行,从而不闻不问,这样是害了孩子。
2.清楚明确地告诉孩子你不能容许这样的行为,学校、老师、社会、法律都不容许这样的行为。跟你的孩子讨论受害者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让孩子设想自己被欺凌的感受,绝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好玩”之类的理由。
3.安排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惩罚,惩罚的方式要与你的孩子的施暴行为有关,且符合他的年龄与身心发展,这样的惩罚可宣示你的权威,表明做错事会承担相应后果,并有效阻止施暴行为。
4.增强你对孩子参与活动及行踪的掌控,并了解他与哪些人往来,是否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花时间陪你的孩子且为他们制定合理的活动规范。
5.与学校合作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转变情况。
6.赞美孩子的非暴力行为、悔改与担当负责的表现,遵守学校规范与家庭家风的也值得鼓励。只要看到孩子为改善施暴行为而努力,就大力赞扬他。
7.如果你的孩子收看有关暴力的影视节目、卡通或是玩暴力的电玩,那么就会增强他的暴力与攻击行为,建议改变全家的娱乐习惯。
8.确保孩子没有看到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对家庭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会导致他在学校使用暴力,也会影响到他以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
如果孩子是旁观者:
如果孩子与欺凌者关系较近,是欺凌者的朋友,站在欺凌者一方进行帮腔,或声援欺凌者,拍摄欺凌行为和被欺凌者,也属于欺凌行为的参与者。在现场即使没有实际参与,也是为欺凌者助威,纵容欺凌行为,因此旁观行为也是错误的。如果与双方都不认识,也不能为了看热闹而旁观。
欺凌者在人多时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而加重欺凌和暴力行为,因此纯粹的旁观者也不能说跟事件完全无关。告诉孩子,既不能实施欺凌和帮助实施欺凌,也不能做旁观者。
(四)四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应对办法
1.语言欺凌
语言欺凌即用粗鲁的语言欺凌对方的行为,包括辱骂、威胁、无礼地评论别人的某些特征(如外貌、宗教、种族、残疾、性取向等)。
例子: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可真够肥的,你妈也一样。”
迹象:孩子可能会有些落落寡合,变得有些忧郁,或者食欲不如以前。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一些别人说的有关孩子的一些难听的话,并且会问你是否你认为那些话是真的。
做法:首先教给你的孩子学会尊重。通过你自己的行为来说明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他人的善待和尊重。强调自尊,帮助你的孩子欣赏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在他遇到别人的言语欺凌时,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加以回应。例如:用一种坚定而又非敌对的语气简短地回击对方说“你这样可不好”、“跟你没关系”或者“别来这套了”。
2.身体欺凌
身体欺凌即以一种不当的攻击性方式反复地对他人进行殴打、踢踹、绊倒、阻拦、推搡、触碰等。
迹象:留意观察孩子出现的异常表象问题,如不明原因的割伤、抓伤或擦伤,丢失或损坏的衣服,或者频繁地抱怨头痛和胃痛。
做法:如果你怀疑你的孩子被人欺凌,你可以从一次看似随意的谈话开始,问问学校里、课间、回家路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孩子是什么反应。控制你作为家长的情绪,告诉孩子:与家长、老师说明情况,就会赢得大人的支持。鼓励孩子表达感受。不要自己出马联系欺凌者的父母来解决问题。如果你的孩子继续遭受身体上的伤害,你需要从学校和校外获得额外的援助。比如:联系当地的执法部门。
3.关系欺凌
关系欺凌即故意排斥别人,不让某个人加入一个群体或组织,可能是午餐的饭桌,或者游戏、运动和社会活动等。
例子:一群女孩子在舞蹈课上不停地谈论周末一起在外过夜的快活,并且互相分享照片,而在场的另一个未被邀请的女孩子似乎在她们眼里根本不存在。
迹象:注意情绪上的变化,远离同龄人群体,比以往更多独处。
做法:美国加州家庭治疗师JenniferCannon建议,和你的孩子谈一谈每天都过得怎么样,并且让这件事成为每晚的例行公事。帮助孩子找到会让他们开心的事情,引导正面的积极情绪,一定让他们知道有人爱他们和关心他们。鼓励和发展他们在课外活动上的才能和兴趣。这样你的孩子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自信。
4.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即凭借网络,利用班级或学校群组、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站发帖子等,通过下流语言、暴力语言、谎言和谣言等攻击某人;或者通过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同性恋信息制造一个敌对的气氛,或针对某人,或针对某一群体。
例子:有人发帖子说“×××完全是一个失败者,怎么还有人和他一起出去玩?他是同性恋”。
迹象:观察你的孩子是否花在网上的时间比以前更多了,下线以后情绪是否有些忧愁和焦虑。还要注意是否有睡眠问题,请求从学校离开待在家里,或者从他曾经热爱的活动中退出。
做法:建立家庭网络安全使用规则(约定)。根据孩子年龄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并与孩子达成一致。了解那些常见的问题网站、apps和数字设备,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会监控他的网上活动。告诉他,如果遇到网络欺凌,不应该参与、转发;自己遭受了网络欺凌,不必回应。可以将网络欺凌的有关页面和社交信息向学校和网络服务提供商报告。如果网络欺凌问题继续存在和加重,涉及威胁和色情信息,可以向文化和公安部门报告。
有关正向引力: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文章
学生防范欺凌和暴力的意识、能力需要学校进行主题教育实现。但是,实际上,在错误发生之前,人们也能预感到自己将会内疚,从而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免内心有不快情绪。我们需要利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学依据,通过教育使学生更多地去“预感”即将到来的内疚,引发学生内心产生约束力,达到避开暴力的目的。受到威胁后,预知可能遭到进一步欺凌和暴力时,要敢于面对,敢于报告老师和家长。......
2023-11-20
校园暴力是指与学校和师生有关的暴力行为,包括外来对学校的暴力攻击行为。然而,基于大家通常的认识,我们还是将校园暴力侧重指学生与学生间的肢体暴力行为,也包括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群体性。校园暴力没有被有力处置和管控时,实施暴力的学生会逐步聚集,团队固化,体现出其组织性。校园暴力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常常是为了一点小事。......
2023-11-20
(一)《意见》的相关要求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共分“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3部分。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2023-11-20
结合典型案例,集中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苗头隐患。(四)编订防范欺凌校本教材研制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
2023-11-20
校园欺凌和暴力不仅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自然消失,还会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向。男生实施索要、恐吓、抢劫、殴打,女生在此之外,还会通过给受害人脱衣等进行人身侮辱。女生往往因为对某女生嫉妒或恋爱纠葛而对其实施欺凌和暴力。......
2023-11-20
学校是防治欺凌和暴力的具体实施单位。本部分主要是从学校主体责任的角度,全面阐述防治欺凌和暴力的具体做法和实施途径,同时兼及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责。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学校要客观认识,特别要认识到其危害性,科学评估本校是否存在校园欺凌情况,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调度、研究,要从关注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安排部署专题教育与防范措施。......
2023-11-20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日本《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充分体现了日本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与措施。要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主要是对儿童生命和身心健康的危害。......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