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家庭预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第一防线。家庭功能的健全发挥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树立良好人格,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先导。内向,怯弱,与同学关系疏远,在学习、体育等方面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对象。......
2023-11-20
教师、家长、学生要具备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意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明确相关注意事项。这需要学校对教师、家长进行相应培训,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
(一)教师如何辨别某个学生遭遇欺凌和暴力
1.某个学生正遭遇大量的负面关注并被人取笑。
2.用餐时独自一人就座,没有任何朋友一起玩耍,除被嘲笑之外,还被同龄人忽略。
3.从未被选中参与班级团体的活动。
4.在课堂上不发言,被要求参与课堂活动时缺乏自信,而参与时又引发别人讽刺性言论。
5.身体上的问题变得严重,如口吃。
6.课堂作业质量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7.不快乐、悲伤以及退缩。
8.不规律地参与某项活动或经常性地缺席某项活动。
9.刚转入校的学生缺少朋友,往往受到排挤。教师要给予支持和关注。
(二)教师如何应对欺凌和暴力
1.立即介入:一看到欺凌和暴力行为就立刻去阻止。
2.将施暴者与受害者分开调查和问询。如果施暴者不止1名,应快速地将每个人分开谈。
3.跟其他老师讨论以取得更全面的资讯,并利用好学校可运用的资源。
4.运用校规或班规告诉施暴者其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告诉施暴者将要受到的惩罚,并通知他的家长到学校处理。
5.向被害者保证会采取措施,避免暴力情况再度发生。
6.讲究时效:尽快通知双方家长,最好事发当天就打电话告知,之后立即安排与家长的面谈。
7.对于施暴者的再教育相当重要,除处罚之外,更要重新塑造他参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减弱他的攻击性,并且增强其同情心。(www.chuimin.cn)
8.后续与家长以及相关人等沟通,直到事情完全解决。
9.持续监督施暴者行为以及注意受害者的安危。
在家校合作方面,当学生欺凌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意识到对孩子不能姑息迁就,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能任由孩子讨价还价、无理取闹,而应配合学校做好教育、惩罚工作,使孩子不再发生欺凌他人行为。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创设家长心理课堂,对被欺凌和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等等。
(三)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第一,主题班会,价值引领。
主题班会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解决学生问题的主阵地。在防范和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育的主渠道。
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疏导学生的情绪,健全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
在班会课上,可通过视频播放、欺凌案例介绍等以案说法,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体味欺凌事件对双方及双方家庭造成的不可弥补的伤害,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也可组织以“珍惜自我,关爱他人”、“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学生发言、问题讨论、情感交流、真情告白、全班学生签名等活动,净化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懂得,对一些身材瘦小、体力单薄、能力较差、家境贫寒、生理上有残疾的同学,要尽力关心和帮助,不能瞧不起他们,更不能欺凌他们,要平等尊重他人,绝不凌弱欺生。
此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化道德教育,教育孩子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呵护生命,避免伤害他人,也避免自己被伤害。当同学间发生矛盾,要合情、合理、合法地去处理和化解,而不能付诸武力。要教育学生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让他们站在被欺凌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扪心自问:如果那个被凌辱的人是我,我会有怎样的感想和感受?以此来启发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了解动态,防患于未然。
百治不如一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素养、教育方式有所了解,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引导家长正确地管教孩子。教师特别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控学生的性格、思想、表现和动态。可通过调查学生、家访、观察、交流等渠道,把握学生的行为倾向,发现学生有暴力倾向时,及时做好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并主动向校方反映和与家长联系,共同防范,使校园欺凌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班级内强势学生和弱势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自制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排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教师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有预判性,加强监测,以便及时处理。教师要随时检查反思自己的管教态度,避免出现不公、不当言行,努力保持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
第三,培养“逆商”,拒绝欺凌。
有些学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虚荣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遇到打击和挫折,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扭曲,为释放压抑情绪,常常会通过寻求刺激来获得心理平衡与满足,欺凌行为便应运而生。对于那些常遭欺凌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弱势常常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会变得自卑自怜、自暴自弃甚至排斥自我,这就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所以,提高学生的“逆商”(全称为“逆境商数”,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耐挫力是防范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人生态度,能直面挫折,善于在逆境的磨炼中成长。例如:组织开展“圆梦挫折中”演讲比赛、“名人挫折谈”名言警句征集赛、“寻找强者足迹”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抗挫能力;也可设置一些“难题”难为学生,使其产生“失落感”,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耐挫体验。这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不要与校外不良青少年接触。
除在校生会联系社会人员参与校园欺凌外,社会人员会主动地、有目的地接触在校学生,以寻找对在校生实施欺凌与勒索的代理人和中介。在与校外人员的接触中,寻求保护与学习参与社会成为在校学生的动机。
有关正向引力: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文章
(一)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家庭预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第一防线。家庭功能的健全发挥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树立良好人格,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先导。内向,怯弱,与同学关系疏远,在学习、体育等方面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对象。......
2023-11-20
学生防范欺凌和暴力的意识、能力需要学校进行主题教育实现。但是,实际上,在错误发生之前,人们也能预感到自己将会内疚,从而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免内心有不快情绪。我们需要利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学依据,通过教育使学生更多地去“预感”即将到来的内疚,引发学生内心产生约束力,达到避开暴力的目的。受到威胁后,预知可能遭到进一步欺凌和暴力时,要敢于面对,敢于报告老师和家长。......
2023-11-20
(四)韩国韩国政府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台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热线。但是,一些家长和教师对此表示担心,认为“警卫服务”会令受害学生变得孤立。(八)其他国外的许多学校采取了反暴力的措施,诸如建立学校警察和保安部门,教师警察化和警察教师化。......
2023-11-20
校园暴力是指与学校和师生有关的暴力行为,包括外来对学校的暴力攻击行为。然而,基于大家通常的认识,我们还是将校园暴力侧重指学生与学生间的肢体暴力行为,也包括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群体性。校园暴力没有被有力处置和管控时,实施暴力的学生会逐步聚集,团队固化,体现出其组织性。校园暴力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常常是为了一点小事。......
2023-11-20
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应当按照学校的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原则上学校应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10日内完成调查,根据有关规定处置。实施欺凌学生应向被欺凌学生当面或书面道歉,取得谅解。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2023-11-20
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件发生。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依法办理学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做好相关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审判和犯罪预防工作。......
2023-11-20
学校是防治欺凌和暴力的具体实施单位。本部分主要是从学校主体责任的角度,全面阐述防治欺凌和暴力的具体做法和实施途径,同时兼及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责。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学校要客观认识,特别要认识到其危害性,科学评估本校是否存在校园欺凌情况,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调度、研究,要从关注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安排部署专题教育与防范措施。......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