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如何防治校园欺凌,提高学生的逆商

教师如何防治校园欺凌,提高学生的逆商

【摘要】:教师、家长、学生要具备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意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明确相关注意事项。教师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有预判性,加强监测,以便及时处理。所以,提高学生的“逆商”,增强他们的耐挫力是防范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除在校生会联系社会人员参与校园欺凌外,社会人员会主动地、有目的地接触在校学生,以寻找对在校生实施欺凌与勒索的代理人和中介。

教师、家长、学生要具备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意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明确相关注意事项。这需要学校对教师、家长进行相应培训,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

(一)教师如何辨别某个学生遭遇欺凌和暴力

1.某个学生正遭遇大量的负面关注并被人取笑。

2.用餐时独自一人就座,没有任何朋友一起玩耍,除被嘲笑之外,还被同龄人忽略。

3.从未被选中参与班级团体的活动。

4.在课堂上不发言,被要求参与课堂活动时缺乏自信,而参与时又引发别人讽刺性言论。

5.身体上的问题变得严重,如口吃。

6.课堂作业质量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7.不快乐、悲伤以及退缩。

8.不规律地参与某项活动或经常性地缺席某项活动。

9.刚转入校的学生缺少朋友,往往受到排挤。教师要给予支持和关注。

(二)教师如何应对欺凌和暴力

1.立即介入:一看到欺凌和暴力行为就立刻去阻止。

2.将施暴者与受害者分开调查和问询。如果施暴者不止1名,应快速地将每个人分开谈。

3.跟其他老师讨论以取得更全面的资讯,并利用好学校可运用的资源。

4.运用校规或班规告诉施暴者其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告诉施暴者将要受到的惩罚,并通知他的家长到学校处理。

5.向被害者保证会采取措施,避免暴力情况再度发生。

6.讲究时效:尽快通知双方家长,最好事发当天就打电话告知,之后立即安排与家长的面谈。

7.对于施暴者的再教育相当重要,除处罚之外,更要重新塑造他参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减弱他的攻击性,并且增强其同情心。(www.chuimin.cn)

8.后续与家长以及相关人等沟通,直到事情完全解决。

9.持续监督施暴者行为以及注意受害者的安危。

在家校合作方面,当学生欺凌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意识到对孩子不能姑息迁就,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能任由孩子讨价还价、无理取闹,而应配合学校做好教育、惩罚工作,使孩子不再发生欺凌他人行为。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创设家长心理课堂,对被欺凌和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等等。

(三)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第一,主题班会,价值引领。

主题班会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解决学生问题的主阵地。在防范和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育的主渠道。

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疏导学生的情绪,健全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

在班会课上,可通过视频播放、欺凌案例介绍等以案说法,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体味欺凌事件对双方及双方家庭造成的不可弥补的伤害,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也可组织以“珍惜自我,关爱他人”、“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学生发言、问题讨论、情感交流、真情告白、全班学生签名等活动,净化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懂得,对一些身材瘦小、体力单薄、能力较差、家境贫寒、生理上有残疾的同学,要尽力关心和帮助,不能瞧不起他们,更不能欺凌他们,要平等尊重他人,绝不凌弱欺生。

此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化道德教育,教育孩子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呵护生命,避免伤害他人,也避免自己被伤害。当同学间发生矛盾,要合情、合理、合法地去处理和化解,而不能付诸武力。要教育学生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让他们站在被欺凌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扪心自问:如果那个被凌辱的人是我,我会有怎样的感想和感受?以此来启发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了解动态,防患于未然。

百治不如一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素养、教育方式有所了解,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引导家长正确地管教孩子。教师特别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控学生的性格、思想、表现和动态。可通过调查学生、家访、观察、交流等渠道,把握学生的行为倾向,发现学生有暴力倾向时,及时做好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并主动向校方反映和与家长联系,共同防范,使校园欺凌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班级内强势学生和弱势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自制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排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教师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有预判性,加强监测,以便及时处理。教师要随时检查反思自己的管教态度,避免出现不公、不当言行,努力保持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

第三,培养“逆商”,拒绝欺凌。

有些学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虚荣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遇到打击和挫折,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扭曲,为释放压抑情绪,常常会通过寻求刺激来获得心理平衡与满足,欺凌行为便应运而生。对于那些常遭欺凌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弱势常常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会变得自卑自怜、自暴自弃甚至排斥自我,这就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所以,提高学生的“逆商”(全称为“逆境商数”,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耐挫力是防范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人生态度,能直面挫折,善于在逆境的磨炼中成长。例如:组织开展“圆梦挫折中”演讲比赛、“名人挫折谈”名言警句征集赛、“寻找强者足迹”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抗挫能力;也可设置一些“难题”难为学生,使其产生“失落感”,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耐挫体验。这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不要与校外不良青少年接触。

除在校生会联系社会人员参与校园欺凌外,社会人员会主动地、有目的地接触在校学生,以寻找对在校生实施欺凌与勒索的代理人和中介。在与校外人员的接触中,寻求保护与学习参与社会成为在校学生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