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成因,系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所致已成为共识。如果家庭教育不当,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也会比独生子女更容易实施欺凌和暴力。这样强调孩子的欺凌行为具有存在合理性和天然性,容易淡化欺凌行为中家庭、学校及实施欺凌者本人的责任。这3个方面的原因具有关联,互相影响。共同的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均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的做法。......
2023-11-20
第一,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障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一切建设的前提,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根本所在。
预防校园暴力有赖于整体社会治安形势。校园不是孤立的,学生不是静止的,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对学校和学生无时不在产生影响,这是无法规避的。学校对学生工作做得再好,学生自身接受或理解再到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再深入、透彻,一旦遭遇外界对学校、学生的侵害,或是学生亲眼所见,感受外界的诱惑、刺激,校园暴力就可能发生。一本色情书、一盘暴力血腥光碟就有可能导致众多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强烈的感观刺激使他们不顾现实对他们的要求和劝诫,冲动性地采取行动,导致悲剧的发生。我们说,外部环境的好坏不是学生是否实施暴力的根本或主要原因,但外界对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具有促进、推动、加剧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减少和控制违法犯罪,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维护社会稳定、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和举措。关注校园暴力,重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更是事关民族前途、国家兴旺。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既需要立法上进一步细化,责任到部门,注重细则的可操作性;又要求实际工作中的长效工作机制,常抓不懈,保护和预防是根本,需要日常工作的艰苦努力。
第二,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
中央政法委明确要求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安定、清净的学习场所。要积极落实这一要求,对歌舞厅、洗浴场所、网吧、游戏厅等经营单位,限其远离学校200米以外;将学校周边人员杂乱的集贸市场等经营场所予以搬迁;禁止游商小贩在学校附近出售物品等。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是已有文件中最频繁提出的措施,的确需要职能部门常抓不懈、严格遵循。
《中国青年报》于2001年就校园暴力问题进行了系列报道,报道强烈呼吁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成长空间建设。报道写道:“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大负面影响的场所不少,而适合青少年学生生活、活动的场所却极少。”更为严重的是,现有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被蚕食的现象普遍存在,歌舞厅、洗脚屋、按摩房等成人消费场所侵入了青少年活动领域,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青少年馆等教育科普基地纷纷披上了商品的外衣。真正属于纯免费为青少年服务的场所难以寻觅。令人欣慰的是,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已有改观,各地新建了许多公益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2001年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就暴力文化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
皮教授指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行为规范是从小养成的,如果从幼儿时期就过多地沾染暴力文化,形成对暴力的麻木。或者家长对其过度地溺爱或打骂,形成骄纵或暴力人格,到青春期时,一旦有实施暴力的能力和诱因,就很可能造成犯罪。我们首先要求孩子做一个平常人、一个有益社会的人,不伤害他人本身就是遵纪守法。教育应从人最本质、最朴素的感情出发,而不是用青少年不容易接受或容易引起他们反感的说教。只要让孩子懂得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他们对暴力的危害就会有新的理解。
《中国教育报》记者欧伟在《让暴力远离校园》一文中提出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多年来公安、新闻出版等部门一直努力采取措施,遏制“凶杀暴力”出版物的传播。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电视、电影、网络媒体对于暴力文化的传播。(www.chuimin.cn)
第三,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娱乐场所,遏制暴力文化传播。
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对图书、音像、游戏、网络、歌舞厅、洗浴、美容美发等市场予以经常性的清理整顿,决不手软,以期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在整顿治理的同时,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各类志愿人员等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宣传先进文化,宣扬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善于同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此杜绝社会丑恶现象在未成年人身上滋生、蔓延,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加强社区建设。
未成年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加强社区基础建设,重视社区在预防校园暴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要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社区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培训中心”等,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理想道德、文化、技能、科学知识等教育,以提高家长有效监护能力,使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多样化、趣味化,提高未成年人免疫力,防止他们受不良诱惑而误入歧途。要积极开展社区帮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建立对残缺家庭、孤儿、残疾和流浪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开展社区创建活动,重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防控工作,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中应当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防控工作。要大力开展社区帮教、社区矫治,聘请思想品德优秀者,共结对子,对因不满16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免于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或者被判处非监禁刑罚、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被假释的未成年人予以挽救、教育,预防他们重新违法犯罪。
第五,重视各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工作,开展志愿活动,调动社会力量预防校园暴力。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工作,需要各级政府予以重视和支持,通过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各类志愿人员的工作,可以对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予以指导、帮助;介入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增强未成年人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建立未成年人社区学习、活动基地,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等等。
有关正向引力: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文章
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成因,系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所致已成为共识。如果家庭教育不当,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也会比独生子女更容易实施欺凌和暴力。这样强调孩子的欺凌行为具有存在合理性和天然性,容易淡化欺凌行为中家庭、学校及实施欺凌者本人的责任。这3个方面的原因具有关联,互相影响。共同的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均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的做法。......
2023-11-20
学校是防治欺凌和暴力的具体实施单位。本部分主要是从学校主体责任的角度,全面阐述防治欺凌和暴力的具体做法和实施途径,同时兼及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责。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学校要客观认识,特别要认识到其危害性,科学评估本校是否存在校园欺凌情况,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调度、研究,要从关注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安排部署专题教育与防范措施。......
2023-11-20
(一)《意见》的相关要求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共分“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3部分。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2023-11-20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日本《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充分体现了日本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与措施。要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主要是对儿童生命和身心健康的危害。......
2023-11-20
结合典型案例,集中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苗头隐患。(四)编订防范欺凌校本教材研制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
2023-11-20
校园欺凌和暴力不仅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自然消失,还会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向。男生实施索要、恐吓、抢劫、殴打,女生在此之外,还会通过给受害人脱衣等进行人身侮辱。女生往往因为对某女生嫉妒或恋爱纠葛而对其实施欺凌和暴力。......
2023-11-20
校园暴力是指与学校和师生有关的暴力行为,包括外来对学校的暴力攻击行为。然而,基于大家通常的认识,我们还是将校园暴力侧重指学生与学生间的肢体暴力行为,也包括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群体性。校园暴力没有被有力处置和管控时,实施暴力的学生会逐步聚集,团队固化,体现出其组织性。校园暴力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常常是为了一点小事。......
2023-11-20
根据该指导意见的题目,我们所说的校园欺凌和暴力应该有一个学段的界定,就是中小学。幼儿之间的冲突当然不能列为校园欺凌和暴力。小学低年级学生间的冲突,即使出现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学生的情况,也不宜列为校园欺凌和暴力,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自主行为意识比较弱,即使出现类似情况,也是主观性不强。然而,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防治不仅仅是学校安全问题,也是学校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等问题。......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