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成因,系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所致已成为共识。如果家庭教育不当,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也会比独生子女更容易实施欺凌和暴力。这样强调孩子的欺凌行为具有存在合理性和天然性,容易淡化欺凌行为中家庭、学校及实施欺凌者本人的责任。这3个方面的原因具有关联,互相影响。共同的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均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的做法。......
2023-11-20
2016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通过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预防校园暴力·共建和谐校园”专题教育活动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询对象涵盖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中小学各学段,有效调研总人数达1120万人。数据显示:偶尔被欺负的学生比例为24.11%;经常被欺负的学生比例为4.84%。
2016年4—6月,姚建龙主持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研究”课题组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做了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占4.7%,偶尔被欺凌的占28.66%。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项名为“寄宿与留守对农村儿童卷入校园欺凌的影响”的研究显示:卷入欺凌的儿童占总体的40.81%;留守和寄宿的儿童被欺负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和非住校的儿童。2015年10月,这项研究在河北和四川两省选取5个县137所小学17924名四、五年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欺负别人的比例为9.48%,被别人欺负的比例为18.22%,而“被别人欺负,同样也欺负别人”的比例也达到13.11%。(www.chuimin.cn)
2017年4月18日,《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北京的初中和小学是欺凌的高发地,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概率相比高中更高,分别为7.5%、13.3%、3.5%。[1]
2018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郑新俭公开透露:2017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达2486件3788人,提起公诉3494件5468人。相较于往年,整体呈上升趋势。
有关正向引力: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文章
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成因,系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所致已成为共识。如果家庭教育不当,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也会比独生子女更容易实施欺凌和暴力。这样强调孩子的欺凌行为具有存在合理性和天然性,容易淡化欺凌行为中家庭、学校及实施欺凌者本人的责任。这3个方面的原因具有关联,互相影响。共同的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均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的做法。......
2023-11-20
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件发生。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依法办理学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做好相关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审判和犯罪预防工作。......
2023-11-20
(一)《意见》的相关要求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共分“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3部分。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2023-11-20
这是首次出现的官方对校园欺凌的大概界定。校园欺凌行为必然包含两个特征:第一,故意实施:校园欺凌及其后果是欺凌者主观恶意造成的。校园欺凌的界定还要参照以下要素:第一,重复实施:包括多次对同一对象实施欺凌、多次对多个对象实施欺凌。学校也不能为免除和减轻管理责任而认定是“开玩笑”,从而淡化处理。......
2023-11-20
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应当按照学校的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原则上学校应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10日内完成调查,根据有关规定处置。实施欺凌学生应向被欺凌学生当面或书面道歉,取得谅解。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2023-11-20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日本《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充分体现了日本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与措施。要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主要是对儿童生命和身心健康的危害。......
2023-11-20
2016年12月,温州市鹿城区法院以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判处8人有期徒刑。事件中,被欺凌的是3名女孩,在法院判决中适用了“侮辱妇女罪”,使肇事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侮辱妇女罪”并不是针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罪名,只是在此事件中可以适用而已。对女孩子的欺凌适用“侮辱妇女罪”,实施欺凌者虽然受到惩罚,但欺凌行为与法律判处的“侮辱妇女罪”的行为性质是不一样的。......
2023-11-20
结合典型案例,集中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苗头隐患。(四)编订防范欺凌校本教材研制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