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见》的相关要求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共分“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3部分。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2023-11-20
当我们把“校园暴力”的概念局限于学生与学生间肢体暴力行为的时候,“校园欺凌”的概念还不能将校园暴力包括在内。校园欺凌有一个特点,就是力量失衡,就是强者对弱者实施欺凌。学校中会出现学生间因为矛盾纠纷大打出手的情况,其中双方没有明显的强弱,因而不属于校园欺凌行为,但属于典型的校园暴力。所以,“校园欺凌”的概念不能把校园暴力行为全部概括。
针对这一情况,并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称谓,我们把探讨的问题称为“校园欺凌和暴力”。
根据该指导意见的题目,我们所说的校园欺凌和暴力应该有一个学段的界定,就是中小学。幼儿之间的冲突当然不能列为校园欺凌和暴力。小学低年级学生间的冲突,即使出现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学生的情况,也不宜列为校园欺凌和暴力,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自主行为意识比较弱,即使出现类似情况,也是主观性不强。对于大学生,根据其年龄,已属成人,其暴力行为自有相应法律法规来处理,但大学生间隐形的非肢体冲突欺凌行为也经常发生,极端情况会酿成刑事案件,因此同样需要重视。
国内外学界对“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有诸多定义。1996年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首次将暴力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蓄意地运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
美国学者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内的、或在学校学习期间或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的暴力行为,它包括严重的暴力犯罪和不太严重的暴力行为以及非致命性行为,同时可以包括典型性行为,诸如基于性别或残疾或其他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嘲笑行为、性骚扰、恃强凌弱、推搡、辱骂、人身威胁等。
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副秘书长、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由老师、同学、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他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将校园暴力分为8类:(1)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2)校内外高年级学生或社会青年勒索钱财;(3)同班同学之间斗殴;(4)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5)教师侮辱学生人格;(6)校内外发生的对女学生的性侵害;(7)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8)学生家长殴打在校学生。
上海政法学院姚建龙教授认为:“目前对校园暴力界定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两种。校园暴力宜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咨询中心谭晓玉博士认为:校园暴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由教师、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徐久生主编的《校园暴力研究》将校园暴力定义为: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的身体和心理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按照对象来分,可分为生理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按照参与的对象来分,可分为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社会人员对在校学生的暴力行为、老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学生对财物的暴力行为、学生对社会人员及财物的暴力行为。(www.chuimin.cn)
浙江大学教授郑全全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及言语攻击、性骚扰、欺负、财产破坏(包括偷窃)和体罚几类,包括学生间、师生间,也包括发生在学生家长、学校职工和学生之间。
暴力行为不仅止于肢体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也包括其他如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导致生理和心理受到伤害等。
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作为暴力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校园暴力实际上是个综合性问题,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各处定义表述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有些只是表面的不同,体现了围绕欺凌和暴力这一课题关注点的侧重,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和分歧。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如何界定的探讨,是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认识启蒙,有利于引导大家共同关注和解决问题。
概而言之,本书主要探讨的校园欺凌和暴力是指学生间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以多欺少的欺负、凌辱行为和学生间攻击、互殴等暴力行为,主要是指校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我们应该给予校园欺凌和暴力怎样的定位呢?我们说,一方面,校园欺凌和暴力是校园安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校园欺凌和暴力是与校园安全并列的问题。然而,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防治不仅仅是学校安全问题,也是学校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等问题。
校园欺凌和暴力不仅是一个话题,更应该是一个课题,甚至说是需要一个时期来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推进解决。
[1]《现代汉语词典》。
[2]学生欺凌有了明确定义:语言欺凌、网络欺凌都算欺凌。新华网.[2017-12-28]。
有关正向引力: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文章
(一)《意见》的相关要求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共分“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3部分。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2023-11-20
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应当按照学校的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原则上学校应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10日内完成调查,根据有关规定处置。实施欺凌学生应向被欺凌学生当面或书面道歉,取得谅解。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2023-11-20
结合典型案例,集中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苗头隐患。(四)编订防范欺凌校本教材研制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
2023-11-20
校园欺凌和暴力不仅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自然消失,还会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向。男生实施索要、恐吓、抢劫、殴打,女生在此之外,还会通过给受害人脱衣等进行人身侮辱。女生往往因为对某女生嫉妒或恋爱纠葛而对其实施欺凌和暴力。......
2023-11-20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日本《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充分体现了日本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与措施。要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主要是对儿童生命和身心健康的危害。......
2023-11-20
学校是防治欺凌和暴力的具体实施单位。本部分主要是从学校主体责任的角度,全面阐述防治欺凌和暴力的具体做法和实施途径,同时兼及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职责。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学校要客观认识,特别要认识到其危害性,科学评估本校是否存在校园欺凌情况,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调度、研究,要从关注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安排部署专题教育与防范措施。......
2023-11-20
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件发生。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依法办理学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做好相关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审判和犯罪预防工作。......
2023-11-20
校园暴力是指与学校和师生有关的暴力行为,包括外来对学校的暴力攻击行为。然而,基于大家通常的认识,我们还是将校园暴力侧重指学生与学生间的肢体暴力行为,也包括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群体性。校园暴力没有被有力处置和管控时,实施暴力的学生会逐步聚集,团队固化,体现出其组织性。校园暴力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常常是为了一点小事。......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