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逻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揭示空气占据空间

基于逻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揭示空气占据空间

【摘要】:提供“塑料袋”“气球和打气筒”“医用针管”“透明水槽和玻璃水杯、纸团、水”,构成能出现“空气占据空间”特征的典型实例。)5.空气占据空间将上面各个单称判断排列在一起。这种特征具有普遍性,则可以去掉具体情境得到一般性结论,也就是全称判断——“空气占据空间”。

提供“塑料袋”“气球和打气筒”“医用针管”“透明水槽和玻璃水杯、纸团、水”,构成能出现“空气占据空间”特征的典型实例。

教学主题:空气占据空间。

1.空气占据塑料袋内的空间

教师出示塑料袋,强调“这是一个塑料袋,现在是扁平的,能让它变鼓吗?”

教师操作:将塑料袋在空中一兜,然后迅速将开口扎紧,塑料袋是鼓的。

学生判断:塑料袋兜入了空气,将开口扎紧,空气跑不出去,就把塑料袋撑鼓了。

(思维过程:对塑料袋灌入空气各个环节的感知认识过程是分析过程,认识到空气撑鼓了塑料袋是综合过程。比较体现在塑料袋“瘪”与“鼓”的区别,塑料袋“开口”与“封闭”的区别,塑料袋“有”和“无”空气的区别,也隐含着塑料袋与“布袋”“纸袋”的透气与不透气的区别。教师的问话是对塑料袋体积变化和是否有空气的比较的指导。)

教师问:塑料袋是鼓鼓的,谁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思维过程:抽象的过程,即将经历具体过程得到的形象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思维结果:得到一个单称直言判断,即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为求同归纳推理做准备。)

2.空气占据气球内的空间

教师问:往气球内充气,气球会怎样变化?

学生回答:气球变大。

教师问:你怎样描述气球变大的过程?

学生回答:气筒把空气压进气球,气球就变鼓。继续打气,气球内空气多了,向外压力大了,气球就更鼓。不打气了,就是大大的、鼓鼓的气球。

(思维过程:分析、综合的过程。对各个操作环节的认识是分析过程,对操作结果的现象认识是综合过程。气球体积变化、气球内空气多与少、气球瘪与鼓的区别,都是比较。)

教师问:气球膨胀变大了,是谁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

(思维过程:抽象过程,是对综合后现象的语言表达。而教师的问话是指导学生进行抽象。

思维结果:得到一个单称直言判断,即空气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为求同归纳推理做准备。)

3.空气占据针管内空间

教师出示针管,强调“这是一个没有针头的针管,我把针管手柄拉出来,用胶塞堵住出液孔。现在要把手柄再推回去,大家看,能不能推进去?”

教师操作:向空针管推手柄,手柄推不到底端,松手后手柄又被推出。

学生判断:出液孔被堵住了,针管里是空气,空气顶住手柄,手柄很难推进去。

(思维过程:对针管是封闭的、针管内空气顶住手柄又推回手柄的各个环节的感知认识是分析过程。对出液孔“堵住”和“开口”是比较。先拉出手柄,堵住出液孔,再推入,也是比较。针管封闭空气前后的推拉效果,同样是比较。)(www.chuimin.cn)

教师问:空气顶住手柄,说明谁占据了针管里的空间?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了针管里的空间。

(思维过程:综合和抽象的过程。认识到针管被封闭的里面是空气,是综合。将经历具体过程得到的形象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抽象。

思维结果:得到一个单称直言判断,即空气占据了针管里的空间,为求同归纳推理做准备。)

4.空气占据玻璃杯内的空间

教师介绍装置。将一张废纸揉成一团,塞入玻璃杯内(不脱落),然后倒置玻璃杯,竖直压入水槽内的水中(水槽内的水面最好高于玻璃杯底部),再把玻璃杯竖直拿出,取出纸团展开。

教师问:纸团为什么没湿?再重复一遍实验让学生观察,强调重点看玻璃杯被压入水中的状态。

学生回答1:水槽内的水没有进入玻璃杯,玻璃杯内是空的,水没接触到纸团。

学生回答2:玻璃杯内有空气,空气是压入水里之前玻璃杯内的,空气阻挡水进入玻璃杯。水进不去,就接触不到纸。

(思维过程:对实验器具的认识,对各操作步骤的认识,是分析过程。其中隐含着“竖直”与“倾斜”的比较,“湿”与“不湿”的比较,“空”还是有“空气”的比较,还包括玻璃杯压入水之前、之后,里面空气的“开放”和“封闭”的比较。)

教师问:玻璃杯内是空气,空气阻挡了水,说明谁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

学生回答:在玻璃杯内封闭了空气,说明空气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

(思维过程:综合和抽象的过程。对实验操作各个环节认识的分析过程,形成玻璃杯内封闭了空气、阻挡水进入杯内导致纸不湿的整体认识,是综合。而将这种认识的关键特征表达出来,即空气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就是抽象。

思维结果:得到一个单称直言判断,即空气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为求同归纳推理做准备。)

5.空气占据空间

将上面各个单称判断排列在一起。

空气占据了塑料袋内的空间。

空气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

空气占据了针管内的空间。

空气占据了玻璃杯内的空间。

教师问:上面各实验现象说明空气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空气都占据了空间。

(思维过程:抽象与概括的过程。由多个单称判断得到的抽象结论,概括出普遍性结论,得到抽象度更高的判断。

思维方法:在各种具体情境中都呈现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这是空气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特征具有普遍性,则可以去掉具体情境得到一般性结论,也就是全称判断——“空气占据空间”。这个过程,是由若干个具有共同特征的科学实例为前提,采用归纳方法进行的归纳推理。概括的过程,就是应用归纳方法进行归纳推理的过程。

思维结果:普遍性结论——空气占据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