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国农先生荣获全国教育科研终身成就奖

南国农先生荣获全国教育科研终身成就奖

【摘要】:图2南国农先生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证书南国农先生是新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知名电化教育专家。2011年,南国农先生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和“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

◎俞树煜

2011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的通知》,开展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本次评奖把奖励成果和激励个人结合起来,设立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以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教育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资深专家,树立先进典型,传承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推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成就奖的参评条件是获奖者必须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探索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应符合下列条件:(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学风端正。(2)从事教育科研工作50年以上(含50年),目前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3)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决策服务和教育改革实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南国农先生(见图1)已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近60年,且一直从事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没有退休。先生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倡导创建了新中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科和专业,开拓和推动了新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先生完全符合参评条件,但先生不愿意申报。学校相关部门动员南国农先生申报,先生说要考虑一下。后来,学校领导动员先生申报,杨改学教授、徐福荫教授、郭绍青教授等也极力劝说先生要申报。他们认为,这不是给个人争荣誉,先生申报代表的是全国教育技术学领域老一辈的学者和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老一辈的学者。在大家的动员下,先生才勉强同意申报终身成就奖,让我帮他整理填写了申报评审书。

图1 南国农先生

2011年11月,获奖名单公布,南国农先生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突出贡献)奖(公布时改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见图2),是全国11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学者之一,是西部地区唯一的获奖者,也是全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第一个获奖者。南国农先生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既是对先生一生从事电化教育研究,创建和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学科,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新中国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肯定和褒奖。

(www.chuimin.cn)

图2 南国农先生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证书

南国农先生(1920—2014年)是新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知名电化教育专家。先生1920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现樟树市),1943年,毕业于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同年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1945—1947年,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青木关中学)工作,任校长。1948年,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硕士学位。1950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0—1951年,在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3年,受聘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授。直至去世,先生一直工作在西北师范大学,历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电化教育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网络教育学院名誉院长。曾担任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副会长、顾问,教育部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等社会职务,兼任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延迟退休。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南国农先生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2011年,南国农先生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突出贡献)奖”“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和“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

南国农先生一生躬耕于大西北这片沃土,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化教育事业,为探索中国特色电化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道路、发展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电化教育专业和学科做出了突出贡献。先生与电化教育结缘始于工作之初,1943年,他以电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的电影教育委员会科员身份进入教育部工作,初识电化教育。1948年,他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再次接触到视听教育。1953年,先生到西北师范学院工作后兼任学校教育实习指导委员会秘书,在学校举办的教育实习展上,采用了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演示,吸引了校内外许多师生前来观摩,效果很好,影响很大。1954—1956年,他与萧树滋教授编写了电化教育课程大纲,首开电化教育课程,开展了电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促进了西北师范学院的教育改革。1960—1973年,他们为外语系和音乐系开设了“电教教法”及“电教实验”课。1979年,先生在“五院校教育学”教材编写会议上,率先提出在《教育学》教材中增加“电化教育”专章并亲自撰稿。1979年6—8月,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与萧树滋教授在西北师范学院举办了全国37所高等院校40余名教师参加的“电化教育讨论班”,培养了首批新中国电化教育骨干和电化教育课程教师,为全国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奠定了人才基础,人们称这个培训班为新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第一期。1980年,先生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成果交流的平台,经过30余年的努力,先生把杂志办成了电化教育界的学术理论园地和国家级权威性学术期刊,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进入80年代,先生倡导建立电化教育专业和学科,在先生等老一辈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华南师范大学于1983年率先在全国创办了电化教育专业。先生也于80年代中期亲自主持创办了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和电化教育专业。在先生等人的倡导下,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先后创办了电化教育专业。在先生等几代教育技术学人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个学历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为1个独立的学科。1983—1990年,先生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先后组织编写或主编了《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导论》等10余部教材和《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等近20本的“电化教育丛书”,为我国电化教育教材建设和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经先生等人精心策划,成功举办了“甘肃省电化教育展览”。时任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省长陈光毅亲临现场,为展览剪彩、讲话。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教师和电化教育工作者4万余人参观了展览。此次展览是当时全国范围内举办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展览,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1985年,先生主编了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电化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教材《电化教育学》,创立了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由“七论”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得到了电化教育领域研究者的公认,对于建立电化教育学科起到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先生提出的“大电教”的概念,扩大了电化教育的视野,从根本上说明了电化教育系统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1991年,先生组织举办了“首届全国电化育教知识大奖赛”,吸引了数万读者参加,对普及电化教育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1992年春天,先生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委托,主持开展了“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大型活动,活动历时50天,行程近12850公里,途经17个省(市、自治区),受到了各级电化教育主管部门、电化教育中心(馆)和大中学校的热情支持。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为我国电化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对全国电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宣传激励效应,被赞为“中国电化教育史上的一次成功的壮举”。进入20世纪90年代,先生除了对电化教育近10多年来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还投入大量的精力对教育传播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编了《教育传播学》。晚年,先生仍活跃在电化教育第一线,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耕耘不止。他组织开展了“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 课题,主编出版《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对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作者单位

俞树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