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成果

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成果

【摘要】:在此基础上,中央电化教育馆从2007年开始选派教师参加“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是基于微软全球“携手助学”项目的重要内容,参与面和影响力很大,堪称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一大盛会。经过专家评比,中央电化教育馆最终确定《蚂蚁行为探究》和《鸡宝宝孵出来啦》两个作品参加2009年“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这是我国参加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以来首次在专业领域获奖,而且评委都是外方代表。

综合考虑到项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协商,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携手助学”大项目下,单设了VCT应用项目,选择对有兴趣参与的地区开展项目学习。我们和专家们一起研究了大赛评比的标准、案例,调整了活动的指导方向。通过培训会、实地指导、现场交流等活动,专家们手把手地指导学校开展东西部“手拉手” 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并针对作品提交模板工具VCT(虚拟教室漫游,Virtual Classroom Tour)的使用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在此基础上,中央电化教育馆从2007年开始选派教师参加“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是基于微软全球“携手助学”项目的重要内容,参与面和影响力很大,堪称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一大盛会。由于从未参与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只能根据英文的要求,在专家指导下设计了一张中规中矩的海报(Poster)进行比赛宣传。

经过专家评比,中央电化教育馆最终确定《蚂蚁行为探究》和《鸡宝宝孵出来啦》两个作品参加2009年“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

2009年,“微软第五届全球创新教师大赛”吸引了69个国家300多名教育工作者参会,其中,110名教师带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创新案例参与评比,分享经验。大会内容设计精心,包括专家讲座、分组研讨、创新教学设计培训等,核心是项目学习作品大赛。

大会为每位参加评比的老师提供一个1米长的案例展板,展板前的台子用以摆放笔记本等相关材料。主办方只规定摆放位置的大小,对于具体摆放内容的设计未做统一规定,这就需要教师本人发挥创意想象力。参赛教师需向评委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介绍自己案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并进行现场答辩(见图2)。由世界各国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依据评分标准,为每个参赛作品打分。评分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和效果、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教学策略信息技术工具的相关性、信息技术工具的创新使用以及教师/学习者的革新能力等6大类。如果在创新性、团队协作、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参赛者还可得到奖励分。评比设立了4类奖项,分别是“内容创新奖”(Content)、“合作创新奖”(Collaboration)、“社区创新奖”(Community)和“最受教育者欢迎奖”(Educator’s choice),在每类奖项中评出前3名。

(www.chuimin.cn)

图2 参赛教师介绍自己案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参加2009年“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的《蚂蚁行为探究》由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和甘肃崆峒解放路小学、甘肃红旗街小学联合开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的循环策略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双方教师经过商议,以预设的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新问题,经过大家共同商讨,把两边孩子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打架、蚂蚁触角有什么作用,作为新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网络成了两地学生协作沟通的桥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作品经过几轮展示和答辩闯入决赛,并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获得“最佳合作奖”第三名。这是我国参加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以来首次在专业领域获奖,而且评委都是外方代表。

初次参赛,感受到的震撼还是很大的。除了语言障碍,最大的震撼来自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差异。强调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的项目式学习当时在西方国家已被普遍采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师用学生大量的过程性作品,把展台布置得生动有趣,宛若科学课、生物课的“大搬家”。面对参观者和评委,这些西方国家的教师侃侃而谈,从教育学理论背景、教学目标背景的设计到学生的能力培养,展示出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洋溢着自信与激情。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国家的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与实践能力。而我们派出的老师一方面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囿于教研能力和教学习惯,在案例展示过程中更多聚焦于教材知识点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和培养。

参赛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过程,它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直观了解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最新应用情况,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与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