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身边的科学》电视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身边的科学》电视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摘要】:这个评奖不设级别,不分种类,在所有参赛节目中评出20部最优秀的节目授奖,《身边的科学》这套电视片在获奖的20部节目中排在第一位。

◎陈 旭 徐春玲

21世纪80、90年代,电视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国家要求“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至2000年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的背景下,一批以电视大学和电化教育馆为基础的教育电视台相继成立。一群既有制作技能又满怀教育情怀的电化教育人聚在一起,琢磨着怎么把“开发优秀学习资源,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介环境”的目标落实好。那个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国产的科学教育节目很少,面向青少年的就更少,加上各种思潮迭起,无神论受到冲击,迷信活动有上升势头。为了避免广大青少年受迷信毒害,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中小学课堂教学,山东教育电视台决定拍摄一部科学教育电视系列片,选择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本着“一片一题,一题一理”的原则,争取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经典的画面,深入浅出地去揭示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道理,争取让学生们看完有“哦,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从而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行为习惯。

经过前期积淀准备,2000年,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柴永广秘书长主持在威海召开了部分由教育电视台、电化教育馆、大学电化教育系参加的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如何拍摄一部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电视系列片。会上讨论异常热烈,参会人员发言非常踊跃,其中,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张德明建议,大家应该联合起来集中力量拍摄一部高质量的电视系列片——《身边的科学》。建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会议决定由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牵头,由协会秘书长柴永广担任总策划,山东教育电视台出资,由山东教育电视台台长刘振海担任总制片,聘请吉林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旭为总导演,组成领导小组立即开展工作,尽快动员全国所有对此事感兴趣,又有一定制作能力的单位参加,联合起来,分工协作,统一行动,统一步伐,统一要求,争取用最快的速度打造一部全新的、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科学教育电视系列片。

为了加快整体进度,总导演要尽快写出高质量的总导演阐述,并把总导演阐述分发给各制作单位,要求各制作单位的制作人员充分理解吃透总导演阐述的精神和要求。同时为了抓住几个重点单位先行起步,尽快做出样片,柴永广和陈旭两位同志连续两周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大连教育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天津市电化教育馆等单位,终于使这项工作按着预想开始起步,着手开始制作样片。

在几个样片中,吉林教育电视台做出的样片——《竖鸡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该样片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总导演阐述的要求,即选题发生在身边,一片一题,一题一理,深入浅出,简洁明快,步步设疑,解惑释疑,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等。样片一开始就来个竖鸡蛋比赛,看谁能在桌面上把鸡蛋竖起来。有人能竖起来,有人就竖不起来,一开始就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都跃跃欲试。然后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人能竖起来,而有人就竖不起来?从而引入物体稳定的概念、物体稳定的条件。每个人都想把鸡蛋竖起来,当然他就有兴趣去研究这个条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以后,就适时的,用生动的画面逐一剖析物体稳定的条件,使观众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理解了一个深奥的道理。相信这个印象是深刻的,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样片拍成并围绕样片深入讨论取得共识后,领导小组就把样片连同总导演阐述和制片要求一起发给制作单位,要求各制作单位按着上面的统一要求,认真负责地进入制片过程。在制片过程中,总导演严格审查脚本,脚本审查通过后,在拍摄阶段总导演还要不断地与每部电视片的导演取得联系,加强沟通,以确保每部电视片的质量。很快各参与单位制作的电视片就陆续交了上来。严格出佳品,每部电视片基本都符合制片要求。如《笔中的科学》,那个年代每个人基本都离不开笔,可是谁又想过笔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奥秘?比如自来水钢笔为什么能自来水,为什么水流会不断还很均匀。电视片就用非常精练的语言,非常经典的画面,阐释了其中的科学奥秘。原来是人们非常聪明地采取了各种措施,利用压强和虹吸现象,解决了这些难题。又如《蛋壳里的秘密》,谁都知道小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可是又有谁看见过鸡蛋孵化过程中,鸡蛋里面每天发生的神秘变化。这部电视片就是带领观众亲眼看到鸡蛋在21天的孵化过程中,蛋壳里每天发生的惊人的变化。把一个完全不可知的世界,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感到非常满意,有极大的满足感。

这套节目就是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深入浅出地揭示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道理。这套电视片不是单一的教学片,不是简单的知识填鸭灌输,而更关注探索过程和方法,团队希望每一部电视片都成为点燃学生科学热情的火种。这套电视片播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极大的好评,收到了很多观众来信。《人民日报》发表了观众来信,呼吁多一些《身边的科学》。就这样,团队历时三年,完成了百部电视片的制作。

2006年,时任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珠珠打来电话,带来非常重要的信息。她说:“我看过你们拍的《身边的科学》,确实很好,今年国务院首次将科普音像制品纳入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你们那套电视片完全符合参评条件,也有获奖的可能性,应该参评。”王珠珠副馆长还寄来了评奖通知。制片领导小组协商后决定上报,由陈旭同志按照通知有关要求,认真填写申报表之后,连同一套电视片寄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上报参评。其实在此之前,这套电视片已经参加过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获得了特等奖,后来又参加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每两年一次的全国音像制品评比,其中包括电影、电视、录音等节目,参评条件是必须获得过部委级别或相当于部委级别一等奖的作品。这个评奖不设级别,不分种类,在所有参赛节目中评出20部最优秀的节目授奖,《身边的科学》这套电视片在获奖的20部节目中排在第一位。整个制作团队为此非常高兴,非常满足,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当时制作团队认为这套电视片已经获得了由国家影视管理部门授予的影视节目中的最高奖,没想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除制作团队认为的最高奖项之外还有更高的评奖级别。但制作团队也深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由国务院组织的评奖,级别太高,参赛单位很多,而且所有参赛单位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各省市电视台,以及各大制作公司,都是国内实力最强的,无论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档次,都要比我们制作团队高很多,大家根本不在同一档次上,所以当时对评上奖项没抱任何希望,只是想有机会能参与国家评奖已经不错了,只是想享受一下参与的过程。可是出乎预料,这套电视片居然通过了几轮筛选,过关斩将,淘汰了大多数参赛节目,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圈。(www.chuimin.cn)

所剩的几个节目经过报刊公示进入最后的答辩阶段。组织方通知,答辩时长为15分钟,要做好答辩准备。制片领导小组经过研究,认为总导演陈旭对此电视片最了解,去做答辩最为合适。为更直观展示系列电视片特点,陈旭同志又找到吉林省电化教育馆的徐春玲,制作好与主讲内容配套的图文、PPT等,一起配合参加现场答辩。答辩室里,20多位资深专家坐在椭圆形桌子的两侧,每个人前面放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和一个话筒,显得威仪俨然。答辩人员和主持会议的同志坐在桌子的一端,旁边放着一台定时表。主持人提示汇报时间和专家提问时间都是15分钟,不许超时。并询问准备好了吗,得到“好了”的回答后,主持人说:“开始汇报。”定时表开始计时,陈旭同志开讲。当讲完最后一句话时,定时表的铃声也开始响起,时间掌握得很好。在整个汇报的过程中,徐春玲的PPT演示操作也配合得很好。之后的专家提问环节,有五位专家提出问题,问题很到位,也很具有挑战性,但因为对所有节目都非常熟悉,准备也比较充分,更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所以陈旭同志现场回答很流利,很顺畅,也很到位。会后回想,觉得此生能有机会参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答辩会,面对资深权威专家进行答辩,深感荣幸。不久评选结果公布,万万没想到,《身边的科学》竟然打败了来自全国的众多强劲竞争对手笑到了最后,荣获了含金量非常高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见图)!这是全国电化教育系统中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获得此奖的项目。2007年2月27日,刘振海同志代表整个团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奖励证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不仅为团队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为电化教育系统,甚至可以说为整个教育部门争得了荣誉。

图《身边的科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部系列电视片之所以能获奖,回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填补了我国此类电视节目的一项空白。二是,立意好,选题好,接地气。用广大观众非常熟悉的身边发生的现象,揭示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一目了然。三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生课堂教学中应知应会的知识点,把课堂中由于条件所限,老师很难讲明白,学生又很难听懂的知识,在这里进行了清晰透彻的讲解,是课堂的有力补充。四是,整个制作团队的高度负责精神保证了这部电视片的成功。

这部系列电视片的成功获奖,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以及“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话的真谛。能为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出点贡献,我们感到莫大的宽慰。

作者单位

陈旭,吉林省教育电视台。

徐春玲,吉林省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