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首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颁布

首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颁布

【摘要】: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2002年4月向教育部师范司提出应尽快制定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议。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2003年4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被列为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正式启动。2005年4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

◎刘雍潜 张进宝 柯清超 韩 骏 杜光胜

2004年12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随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试用教材相继出版,教育技术能力测评启动,一个全国性“以培促用”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随之展开。这是21世纪初教师教育及教育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

1998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就曾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师范司(现教师工作司)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在教育部倡导下,世纪之交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在全国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2002年4月向教育部师范司提出应尽快制定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议。师范司领导极为重视,时任司长管培俊多次召开会议,亲自听取专家意见。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2003年4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被列为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正式启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受教育部师范司委托组织实施。于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有关专家为核心的标准研制组很快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任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西南大学张为群教授任副组长。

时隔十多年,我们几人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回忆起那时与全国20个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和考试机构一起研究标准、开发课程和推广培训工作,仍然深感这是教育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上下配合,多方协同最好的一次项目实践,为中国教育信息化从起步走向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标准研制过程前后共经历了体系框架及内容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初稿研讨与修订、标准实验与完善四个阶段,前后历时近两年。为提高标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专家们深入地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与ICT标准,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美国面向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的三个教育技术标准,英国教师ICT培训标准等。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则主要涉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素质调查分析、绩效标准研究、课程框架设计、社会需求分析等多种文献

据柯清超回忆,李克东教授带领华南师范大学团队首先提出了标准基本框架(针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位一体提出相应标准,每个角色标准框架都包括“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部分)。这一框架在北京召开的专家讨论会上被普遍接受,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非常认真。专家们有的意见被采纳,有的没有被直接采纳,但大家都心悦诚服,齐心合力,积极献计献策。记得有专家提出的增加“社会责任”部分被接纳,有的专家提出的全国各地发展不均衡,希望针对西部地区再搞一个水平低一些的版本没有被采纳。何克抗教授作为组长,根据多数专家的意见,坚持了全国一个标准。各参与单位的专家对任务不分大小都主动承担,小到专业术语的词条解释都字斟句酌。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张进宝以该标准研制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内容,由于此时该标准尚未颁布,北京师范大学还将他的毕业论文定为“保密”级别,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004年6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包括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三个类别)的初稿基本形成。标准研制组随即在全国7个实验区、100余所中小学,通过座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在其中选择部分学校进行标准使用的试验。2004年下半年,标准研制组在调研实验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专家会,讨论、修改,几易其稿,终于在2004年11月完成最终文本。最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4(14)N”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4个能力素质维度;14个一级指标;N个概要绩效指标(绩效指标从略)(见图1、图2)。

图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学人员子标准的体系结构

图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总体框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后,首次“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的编写工作迅即展开。在各单位积极申报的基础上,教育部最终选定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各自编写一套教材。中央电化教育馆聘请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聘请祝智庭教授为主编。两个编写团队充分发挥优势,各自先后编写了“教师初级”和“教师中级”两个版本。随后,两个编写团队在2012年还合作编写了“技术人员初级”版教材。最终两个团队从2005年到2012年一共编写了5个版本的教材。(www.chuimin.cn)

首次编写教材,为了检验“教师初级”版教材的应用效果,听取基层教师意见,师范司还委派时任副处长的鹿旭忠同志带领两个团队于2005年9月在河南省鹤壁市和江苏省扬州市举办教育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验班,邀请全国各地教师作为学员参加教学实验。

刘雍潜亲历了在鹤壁市的培训。在当地教育局支持下,团队专家认真负责,与学员朝夕相处,教学、研讨活动经常进行到深夜。至今他还记得,授课教师与参加晚自习的学员一起打着手电筒,说说笑笑地从教室返回驻地。学员普遍认为,这次学习的教材与过去的教材完全不同,两套教材都超脱了传统教材模式,突出了学习小组活动,强调了自主学习,强化了学习平台的作用与网上资源的利用,调动了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两个团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次教学实验取得良好成果,教材得到了修改、补充、订正和完善。

2005年4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每个教师都要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为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部成立由主管部领导陈小娅担任组长,由师范教育司、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秘书处等共同组成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副馆长任主任。

2005年4月6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启动实施工作会议。时任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陈志龙代表计划实施组织单位在大会上做了关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说明。经过2005—2006年试点,培训工作于2007年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其中,国家级重点骨干教师培训由两个教材主编团队进行。省级培训由各省教育厅组织,各地电化教育馆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北京大学还开设了网上课程。一些大型教育信息化企业也以该标准和教材为依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在全国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提供了教师的能力分析图示,并为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依据。

至此,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中国风起云涌地开展了起来。据当时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部工作的韩骏、杜光胜同志根据当时上报的统计数字介绍:截至2010年12月累计统计情况,全国参加教育技术初级培训的教师有339万,中级培训的教师有13万人;参加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联培训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人员136.4万;微软携手助学教师项目培训的人员2.2万人。在该项目名义下培训教师总数达490多万。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空前提高,教育技术知识得到空前普及,能力得到空前提升,应用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成为时尚,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开始有了改观。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制,全国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的编写使用,数以百万计的人持续六年之久的遍及城乡中小学校的培训活动,三件大事紧密相连,一气呵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刘雍潜,中央电化教育馆。

张进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柯清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韩骏,中央电化教育馆。

杜光胜,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