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申报与建设的成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申报与建设的成果

【摘要】:华南师范大学对教育部的通知高度重视,尤其关注《通知》中所提到的“将突出考虑与信息、生命、材料和能源等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发展,并重视对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就这样,两所学校的教育技术学学科都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将教育技术学学科纳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整体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我国教育信息化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李克东

2001年2月,教育部决定在高校中评选一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并发出《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评选重点学科的主要目的:(1)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能力,形成一批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2)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进行引导和示范,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集中国家和地方有限财力,通过重点建设,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巩固和扩大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综合优势。《通知》还指出,此次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以“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择优确定、公平竞争”为指导思想。重点学科作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基地,其总体水平应居于国内同学科前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为体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精神,本次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中除保证国家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基础或传统学科的发展需要外,将突出考虑与信息、生命、材料和能源等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发展,并重视对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以形成一个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体系。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为突出重点学科的代表性、示范性和带动性的作用,保证对重点学科的投入,此次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总数在600个左右。评选工作采取学校申报,同行专家评议和行政审核批准的方式进行。在专家评审基础上,确定重点学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评选结果,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教育部确定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分为两个阶段,2001年申报,2002年批准。第一阶段为2002—2006年,2006年评估;评估后进入第二阶段,即2007—2010年。

华南师范大学对教育部的通知高度重视,尤其关注《通知》中所提到的“将突出考虑与信息、生命、材料和能源等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发展,并重视对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校领导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就是一个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与高新技术相关的学科,是一个对区域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学科,应努力创造条件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因此,学校领导指示,由我牵头,与徐福荫教授、桑新民教授、丁新教授及其他几位教师一同组织一个申报班子,认真讨论,填写申报书,并指定由我和丁新教授赴北京答辩。

2001年12月10—12日,由王国健副校长领队,带领我校3个学科的代表一行到北京友谊宾馆参加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答辩。刘颂豪教授代表光学,莫雷教授代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我和丁新教授代表教育技术学。当时规定学科答辩时不准使用电脑,只能用投影胶片进行讲解,答辩汇报限时15分钟,不能超时。我和丁新教授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专业特长和重点学科建设优势,将答辩材料做成带有彩色图片和规范文本的电子幻灯片(PPT),把彩色电子幻灯片用激光彩色打印机一张张地打印在投影胶片上。然后我们互相配合,我按照准备好的讲稿进行口述,丁新教授按照顺序把投影胶片送到投影机上播放,反复操练,保证在15分钟内讲完。

2001年12月11日下午1时许,答辩开始,我们按平常操练的顺序进行讲解,15分钟刚到,陈述完毕。我等待着提问,这时我们只听到顾明远教授说:“刚好十五分钟,一分钟没多,一分钟没少。”其中一个委员问:“你的投影片这样漂亮,是怎样做出来的?”另一位委员说:“他们电化教育就是干这一行当的,当然会做得好。”大家都报以微笑。我们就把制作过程和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出乎意料的是答辩委员会没有提出什么质询性的问题,只是在最后,顾明远教授说:“我们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两所学校,各有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华南师范大学实践研究比较扎实。”就这样,两所学校的教育技术学学科都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答辩时,我们陈述本学科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理由如下:

第一,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整体改革的需要。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将教育技术学学科纳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整体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我国教育信息化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第二,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历程。本学科点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986年批准的首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1998年批准的全国第二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自1986年以来一直是广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6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我国高校第一个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与培训基地和第一个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建立了研究、实验、培训、开发一体化的产学研基地。我强调由于本学科是新兴学科,我校教育技术学博士点1998年才设立,学科队伍中博士人数有待补充,在追踪当代信息技术前沿方面还需更多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果和经验。

第三,介绍本学科三个研究方向及其特点。方向一,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方向。该方向的研究特色:(1)注重本学科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建设,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研究成果基本覆盖了目前本学科学术发展的主要生长点;(2)注重教育信息技术同教育基础理论的内在结合,注重本学科的方法论研究;(3)创造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拥有国内同行中数量最多的实验学校和层次最高、人数最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基地,对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辐射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方向二,信息技术与教育研究方向。该方向的研究特色:(1)跟踪信息技术的前沿,加速各种先进技术的教学应用引进,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效果;(2)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研究手段的信息化;(3)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方向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方向。该方向的研究特色:(1)紧密联系和跟踪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政策、技术咨询三者有机结合,研究成果较多为远程教育和电视广播大学规划与决策采用;(2)与港澳教育电视界和国际远程教育界同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熟悉国际远程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注意国际普遍规律与中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及结合,重视各地(特别是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对国际和我国的远程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均有所贡献。

2002年,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由我担任学科带头人。随着人才的引进和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后来本重点学科又增加了两个方向:教育电视与传播研究方向及网络与服务网格研究方向。(www.chuimin.cn)

本重点学科经历第一阶段(2002—2006年)的建设,各方向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方向,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与规划课题3项、广东省“十五”重点与规划课题3项。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体系创新、学科发展前沿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发表和出版了系列论文和著作,对创建中国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新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多媒体与网络环境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于2001年获第四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首批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学习科学与技术》及网络课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方向,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3项,在全国200多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网络环境的教学系统、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模式研究。主持完成广东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其成果“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第五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已建立CSCL协作学习实验室,购置了国际上先进的Power Lab多道生理指标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自主研制了学习反应的心理生理测试分析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方向,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青年专项课题1项。在远程教育发展战略、基础理论研究、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其中“构建‘四个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第五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电视与传播研究方向,“十五”期间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已建成全国高校领先的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非线性的网络电视制作系统实验室,2005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网络与服务网格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计算机与网络前沿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研究,在网格计算与e-Learning Grid、计算机辅助测评、技能测评自动化、智能导师系统、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等前沿领域做了开拓性工作,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或填补国内空白,部分成果跻身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出版学术专著3本,均为国内该研究领域(方向)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专著。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多项。

2006年,教育部对重点学科进行评估验收,经评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重点学科通过验收,政府继续支持。2006年我因年龄原因,正式辞去学科带头人的职责,改由徐福荫教授担任,徐福荫教授主持编写了一份《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2010年)》,这个规划分析了当前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本学科与世界同类一流学科的差距,分析了本学科的国家(含部门、地区)的需求,从而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及发展思路以及对国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这份规划是对“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很好的总结,为“十一五” 期间和今后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让我们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经历,让我们自警、自省、自励、自觉,有助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向理论方面提升;有助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工作者向实际方面提升,能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面向实际的问题。

作者单位

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