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应用系统正式立项

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应用系统正式立项

【摘要】:当朱光亚院士按动中央资源库开通上网的启动键,大屏幕上立刻展现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全屏网页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原来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开通上网应用现场会”,就此,我国第一个服务于中小学校网络远程教育的中央资源库应用系统正式开通上网。项目正式立项后,教育部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

◎黄旭光 许 林

1999年1月30日,在北京市第五中学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议。来自全国23个省(市)电化教育馆馆长以及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技术司、电化教育办公室以及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北京市各级电化教育馆馆长以及重点中小学校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近40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共200余人出席了会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院士专程赶来出席现场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究竟是一场什么会议,为什么吸引了众多重量级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当朱光亚院士按动中央资源库开通上网的启动键,大屏幕上立刻展现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全屏网页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原来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开通上网应用现场会”,就此,我国第一个服务于中小学校网络远程教育的中央资源库应用系统正式开通上网。该系统的上网应用奏响了国内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共享新篇章。这样一个系统在那时是如何开发建设的?

自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校电化教育硬件装备初具规模,然而配套软件资源普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的电化教育教材和教学软件资源。中央电化教育馆从1995年便开始考虑建设一个仓储式教育资源库。由于技术和资金问题,建设资源库的规划一直处于酝酿之中。1996年下半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委托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国家“九五”科学技术攻关96-750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项目)进行立项论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中央电化教育馆抛出“学校CAI软件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技术支撑环境及应用环境” 专题项目中的一个主攻方向进行立项申请。1997年4月,“学校CAI软件资源库建设与应用”项目获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立项,后经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批准拓展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建设与应用”(96-750-03-05-02)项目组织实施。原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刘晖为项目组长,原中央电化教育馆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费龙等人为项目骨干。项目攻关的核心是要建设一个能够为全国中小学校提供电化教育教材和教学软件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中央资源库,这完全符合当时我国学校电化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正式立项后,教育部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项目组先后召开了多次工作(扩大)会议,项目组成员单位从最开始立项时的5个发展至20余个,分别是20余个省(市)电化教育馆。借助国家科学技术攻关项目这条纽带,全国各级电化教育馆凝聚了起来,电化教育战线团结一心,结成建设中央资源库的中坚力量。在项目组内部,无论中央电化教育馆还是地方电化教育馆,无论省级电化教育馆还是地市级电化教育馆,大家一律平等。中央资源库系统的建设方案,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模块结构的设计、系统功能的定位以及通信系统方案的选择等重大问题,无一不是在项目组工作(扩大)会议上研究解决的,特别是中央资源库通信系统方案的形成几乎是在经过好几次工作(扩大)会议充分讨论、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才最后确定的。正是在这样的精诚合作下,中央资源库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初步建成。

项目建成的中央资源库,在内容上包括电化教育教材(含幻灯、投影片、录音、录像带)以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覆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所需的进行课堂教学、素质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材软件信息资源;在功能上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基于互联网的检索查询、在线演示预览、在线订购以及通过卫星实时下载,能满足各类用户在多个场景下选择和使用适切的电化教育教材和软件信息资源的需求。中央资源库后台系统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订购管理系统,为前台资源的呈现、查阅、订购和管理提供了稳定有效的后台支撑。

总的来说,中央资源库的建设攻克了几个方面的难题,从技术上,一是在有限的带宽条件下,实现信息资源流畅地在线演示预览;二是针对各类中小学校的硬件和网络环境,实现软件和信息资源的高效通信和快速下载。从内容上,其一是收集大量资源,同时确保资源质量,其二是在充分保障资源著作权的前提下促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尽管20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些问题不算是难题,但在过去的20年前,解决这些问题确实是资源建设的创新。

针对第一个技术难题,项目组成员采用了最新的压缩解压技术,通过多次实验,破解了各类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在线实时传输和演示。针对第二个技术难题,项目组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方案,包括利用互联网拨号上网、利用互联网专线上网、利用专线连接直接上网、双向卫星组网互联以及单向卫星传输专用网等方案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比较,最后选定利用互联网拨号上网加单向卫星传输专用网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用户上网不易,下载教学软件慢、成本高的老大难问题。针对内容上的难题,一方面组织了优秀CAI软件和音像教材精选片段的征集活动,并对征集的软件和资源进行了科学严格的专家审查,确保筛选出优质的资源;另一方面根据资源收集、推荐和应用的周期制定了一套方案,明确了资源的著作权、署名权的归属,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机制促进资源的有效应用和良性再生。(www.chuimin.cn)

1999年初项目组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项目成果的研究报告、技术报告、查新报告和用户使用报告。教育部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委托清华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三位教授(总工程师)专门对项目成果进行了现场测试。1999年1月24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项目成果鉴定会。鉴定专家一致通过了项目的鉴定,并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服务于中小学校的网络远程教育的中央资源库应用系统,该系统从国内通信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公众通信网双向通信及卫星信道高速下载相结合的传送方式,利于普及与推广应用。系统建设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总体设计合理,基础研究扎实。在模块设计、功能设计、视频流播放和教学演示软件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具有创新性,中央资源库建设实际上是对学习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学习过程的再设计和再优化,其应用环境具有经济、实用、高效和共享的特点,该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专家们也提出了增加资源库信息资源数量,提升资源质量,完善管理系统以及积极推广应用等建议。

鉴定会后,教育部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与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开通上网应用现场会”,于是出现了我们故事的第一幕。

项目圆满结束后,根据鉴定专家的建议,项目组成员一边丰富中央资源库的内容,一边开始组织各地开展推广应用。随着实践的深入,在攻关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真正走上产业化道路的时候,项目组成员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力量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目的是使之易于实现天网(卫星通信网)与地网(国际互联网)以及天网、地网与有线电视网的结合,最终形成相对完备的我国学校远程教育体系,以更加经济、便捷的方式适合我国各类学校复杂的信息化环境需求。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项目为建设一个有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特色,提供多媒体网络教育服务的教育资源库进行了有益而成功的探索和尝试。该项目为我国后续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诸多项目的组织和开展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创建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当前我们虽然处于更加先进的信息化环境中,但是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以及很多努力和尝试,到现在来看都很值得学习和思考。

作者单位

黄旭光,中央电化教育馆。

许林,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