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电化教育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实验研究

电化教育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实验研究

【摘要】:为稳步推进实验研究,10月,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湖南慈利举办了课题研究培训班。11月30日,“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育委员会重点课题,更激起了所有参与人员的热情与信心。12月初,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有300余人参加的全国电化教育实验研讨会,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正式启动。

◎黄 慧 许乃英

“我国的教改,特别是教学领域的改革,喊了许多年,但进展缓慢,改变不大。有人说:‘我国的教学改革就像一潭池水,虽然有时有人向它投放了几颗小小石子,使水面激起层层浪花,但是石子沉向水底,浪花消失,池水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而这次的课题实验(指‘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课题实验),是向池水投进一颗巨石,它所掀起的波澜,将久久不会平静,影响是深远的。”(见南国农《电教实验发展的新阶段》,《电化教育》1985年第10期)

“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实验研究课题,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在与各地电化教育馆及有关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1991年5月提出,并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育委员会重点课题。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电化教育馆,82所中小学,近千名教师、研究人员和聘请的专家、教授参加了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整个实验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的组织下,全体实验研究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科学、求实、认真、团结的态度,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规定和教育科学实验的规范、要求,在总课题组严密计划、组织、指导下,各子课题组努力做到专题落实、分科深入、理论领先、深入探索、积极实验、共同负责开展课题研究。历时5年,按预期目标完成课题实验研究任务,并于1996年3月11日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笔者作为该课题的策划组织者、总课题的负责人与所有参加课题实验的组织人员、研究人员、实验教师,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5年实验,亲力亲为,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现在回想起来,仍会感慨万千。

记得是1989年年底,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山东青州召开的“部分省市电化教育实验交流座谈会”中,中央电化教育馆提出要在全国组织电化教育课题实验研究的设想,得到与会人员一致赞同,反响热烈,同时提出为提高实验的层次、水平,争取能申报成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1990年初,中央电化教育馆李奈副馆长和研究室主任许乃英,一起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有关课题申报的程序、要求、条件、规定、途径等,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问题。在征求有关电化教育研究人员、专家教授的意见后,数易其稿,于年中,许乃英起草完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 实验研究方案。后将方案下发到各级电化教育馆,要求各地认真选择实验学校、子课题,制订好子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包括课题的提出、假设、指导思想、目标、方法、步骤、要求、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并正式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为稳步推进实验研究,10月,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湖南慈利举办了课题研究培训班。南国农、李克东、查有梁等教授,就“现代教学理论与教改实验”“系统科学与电化教学”“传播理论与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与教学设计”“科学理论与方法在电教研究中的运用”做了讲座,对参加课题实验的有关人员进行初步培训。

1991年5月,中央电化教育馆决定,无论“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实验研究课题申报成功与否,都要在“八五”期间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这一实验研究。并对此项研究的具体事宜做出了具体布置,得到了各地电化教育单位、研究人员积极热烈反响。11月30日,“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育委员会重点课题,更激起了所有参与人员的热情与信心。还记得:为争办此课题开题会,不少省市电化教育馆都积极要求承办,有的馆长带着研究室主任直接找到许乃英家中表态,要求承办会议,为推动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出力,着实让人感动。12月初,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有300余人参加的全国电化教育实验研讨会,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正式启动。

这一课题实验周期长,研究内容广,涉及单位和研究人员多,而起始水平又不一,操作有很大难度。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规范化及其效度和信度,完成实验任务,达到预期目标,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了总课题组(前中期组长许乃英,中后期黄慧。成员:许乃英、黄慧;湖南:詹道佳、梁育腾;北京:潘克明;上海:张迪梅;广西:潘志诚)。整个实验是在总课题组总体设计、严格控制、具体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期间还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暂行办法》《课题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子课题验收评估表》。从1990年准备,1991年开题,到1995年10月各子课题验收结题,总课题组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实验研究人员进行了4次大的集中培训,召开了3次课题研讨交流会,编发5期《实验研究信息》。并由总课题组集体编写2册,计30万字的《课题研究指导》(1992年湖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1993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指导、提高所有参加该课题实验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方法。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前、中、后期,对整个课题研究开展的情况经常交换意见,对各阶段各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分类、排队,进行个案分析,通过通讯的方式,或利用课题研讨交流会会议间隙,对各子课题分别进行指导。还记得每次研讨交流会,总课题组的几位成员就成了香饽饽、大忙人。各子课题的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几乎排队等候总课题组成员的指导、建议。当时实验教师的那种对实验的认真、热情、求知欲,使我们至今难忘。

实验中后期,总课题组又提出“相近课题,自愿结合,开展专题研讨”的要求,并确立了组长单位组织专题研讨活动。两年中,组织了6次专题研讨会,通过交流、答辩、总结、评价等活动,互相启发,促进实验研究成果水平的提高。

为了使课题研究单位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认真投入实验研究,不走过场,同时对因名额限制(各省限报1所中学,1~2所小学),没有批准进入本课题实验,却又十分积极执着地跟着本课题实验同步走的“外围学校”以希望、鼓励,实验研究初期总课题组即确定了“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激励机制,允许中途上下车。据此,实验后期,1994年又有一些学校被批准进入课题研究。有个别的子课题学校,因种种主客观原因,终止实验,退出课题研究。

近5年的实验研究,各子课题除了达到了课题预期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能力外,还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水平的理论认识成果,撰写了一批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论文,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实验数据、资料,得到了国内和当地教育界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其中,有60多篇在国家级教育专业刊物上发表,有300多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40多份实验报告或论文在省级教育科研成果、论文评奖中获奖。有一些论文、著作由专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形成了一批中小学学科课堂电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课堂电化教学模式。

总课题组在所有参加本课题实验的各子课题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理论著作《课堂电化教学研究》(41万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见图1)。本课题不仅达到了研究的目标、目的,而且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中小学课堂电化教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我国现代教学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为发展学校电化教育,推广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做出了积极贡献。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柳斌副主任欣然为本书题词“运用现代电教手段,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见图2)。南国农先生作序,序中特别强调:“本书的编辑出版,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记得该书在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后,一书难求,不少教师和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竟然直接打电话或写信给笔者索取该书。在《电化教育》杂志做的有关电化教育理论著作索引统计上,该书也名列前茅。1999年,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该著作获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获奖证书和奖牌,是优秀成果奖中唯一的关于电化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可以说是电化教育起步20年来获得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奖项(见图3)。

图1 《课堂电化教学研究》封面(www.chuimin.cn)

图2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柳斌副主任为《课堂电化教学研究》题词

图3 《课堂电化教学研究》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应该说,这一课题实验,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已有的教学实践、电化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立足于本课题研究,为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电化教学的规律、原则的目的,实现电化教育的实验从经验总结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其社会价值、社会反响远远超过课题研究本身。如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多为中青年,他们教育科学实验的经验几乎是一张白纸。五年的实验,使所有参加实验的教师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不少教师通过实验被评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优秀教师,有的被破格晋升,有的被提拔到领导岗位,许多教师已是学校或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又如有的学校由于参加课题实验,显现出十分明显的效果,引起当地教育界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注意,因此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仅举一例:吉林省辽源市矿电街小学。实验前是“三类三” 的学校,家长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子女进入此校。通过五年的课题实验,实验效果十分明显,教学质量极大提高,社会影响广泛。因此,学生数额激增,实验结题当年,学校由实验前的12个教学班扩大到24个班,还有4个学前班。由于实验的成效极大,市教育委员会为这个“三类三”学校添置了电化教育设备;由于实验的影响推动了整个区的电化教育工作,《吉林教育》以“开辟了教改新途径”为题,发表了调查报告;由于课题实验,学校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校长是课题实验的组长,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被推选为区人大代表。这样的例子,实验结题后,比比皆是。

该课题实验为什么能组织这样庞大的队伍,参与的学校这样多,参加的教师这样多,还有不少学校在实验圈外同步,自筹经费,自愿参加,坚持数年,成果丰硕。原因主要有:(1)选题科学、合理,课题结合教学改革进行,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验成功的前提;(2)重视理论指导,强化课题管理,实验科学规范,是实验成功的保证;(3)领导重视,专家、教研人员、电化教育人员、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是实验成功的关键;(4)边实验、边学习、边研究、边出成果、边验证、边推广运用,直接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验成功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所有实验研究人员都有一颗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炽热红心。

有专家认为,这一课题实验的完成是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实验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明显标志。表现在:(1)在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实验研究课题,第一次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2)在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进行的科学、规范的实验研究。(3)在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电化教育的研究成果、理论著作(《课堂电化教学研究》)第一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4)在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有82所实验学校得到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结题证书。

南国农先生认为:“‘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课题的实验研究,是我国教育科学领域一次极有价值的探索,四年多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实验数据、资料,形成了一批新的教学模式;锻炼了一支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的电化教育研究队伍,提高了广大教师教学教研水平;为建立学科现代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理论体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摘自南国农先生为《课堂电化教学研究》一书所做的序)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笔者得到了南国农、李克东、卓晴君、潘仲茗等教授、专家的指导;与詹道佳、梁育腾、潘克明、张迪梅、潘志诚开展了精诚合作;与众多的从事电化教育的教研人员、第一线教师组成团队,历尽艰辛,排除阻力,积极探索,取得相当的成果,我们以此为幸运、为荣光、为骄傲、为自豪。

作者单位

黄慧,中央电化教育馆。

许乃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