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电化教育创刊40年:放飞梦想,扬帆起航!

中国电化教育创刊40年:放飞梦想,扬帆起航!

【摘要】:1980年9月5日,教育部批准《电化教育》编辑部成为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一个处级机构。屈指细数,《中国电化教育》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在回眸与梳理《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之后,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自己。

◎许 林

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之初,各地迸发出开展电化教育的巨大积极性,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迅猛。1978年,经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批准,教育部正式成立了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1979年1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成立留学生管理司和电化教育局的报告》,明确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电化教育局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与此同时,创办电化教育报刊的呼声更加迫切,这也是电化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需求。1979年7月,在首届“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上,提出了创办《电化教育》(现《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的建议,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当时的电化教育方针政策和经验交流,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满载着广大电化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1980年4月,一个崭新的权威性的期刊——《电化教育》诞生。刊物创办之初其定位主要是作为全国性的电化教育综合性刊物,面向全国教育战线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师和电化教育工作者、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介绍电化教育基础知识,交流国内外电化教育工作经验,推动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丰富教学内容,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1980年4月25日,《电化教育》(双月刊)正式创刊,内部发行,当时教育部分管电化教育工作的张健同志撰写题为《要逐步推行电化教育》的文章。1980年8月20日,教育部批准《电化教育》杂志自1981年开始改为公开发行,成为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以后,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杂志之一。

1980年9月5日,教育部批准《电化教育》编辑部成为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一个处级机构。1994年1月,《电化教育》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995年7月《电化教育》杂志被确定为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6年1月更名为《中国电化教育》。

屈指细数,《中国电化教育》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中国电化教育》伴随着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壮大,见证了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的心血和智慧。

在回眸与梳理《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之后,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自己。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过去了,不同时代的影像慢慢地浮现出来。我们始于编辑《电教工作简报》,继而由双月刊到月刊,由电化教育事业的工作指导刊到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术性综合刊,由《电化教育》到《中国电化教育》,由国家拨款到自负盈亏,历经40年,举众人之力,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评价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40年里,作为一个专业刊物,我们忠实地记录着教育技术学领域、事业、学科的发展历史。在面对发展中的每一个热潮时,我们时时勉励自己:热情而不失去敏锐,敏锐而不失稳重。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在编选每一篇稿件时,我们致力于创设一个平等的氛围,真实地传递每位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实践真知,努力让广大读者感受到作者们的思想光芒与力量。有作者在,有读者在,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们正在和作者、读者一起经历着教育信息化历史的嬗变。从幻灯、电影、广播、电视、投影到计算机与互联网,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到教育的现代化,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联通主义,从西部试点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促进教师的教到促进学生的学,从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到学习革命,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教育信息化具有变革教育的巨大潜力,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作为一个专业刊物,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什么?我们要传播什么?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要坚守什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是什么?(www.chuimin.cn)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管跋涉者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但毕竟留下了前进者的足迹。40年风雨,数千万字文章,在这充满艰辛与拼搏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电化教育》走过40年辉煌历史,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凝聚了广大电化教育工作者不懈的支持,无私的奉献。电化教育界不少老前辈为我们的事业披荆斩棘,开创了一条道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回顾过去,路途坎坷,成果来之不易,自当珍惜。在《中国电化教育》创刊40周年之际,梳理回顾我们的来路,旨在追寻一代又一代学人前辈的脚印,厘清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吸取经验教训,为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贡献我们的解决方案

教育的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用教师的生命和爱去育人,和仅仅靠机器、用技术教人大不相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不是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或运动人,而是多方面整体发展的人。人的创造不能伤害人,这是技术伦理的底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引领学生、教师、校长在运用技术时,成为技术的主人,适度合理地运用技术,避免技术对人的异化,让技术在教育中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工具,提高技术伦理意识,引导人归回教育的终极根本,让刊物所传播的信息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永恒性,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不能直接改变社会,但却能改变人,而人则能改变社会。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刊物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它是思想者创造思想、展示思想、传播思想,探寻真理的学术平台。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文化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最有文化价值感和责任感的人维系着学术期刊的运行,决定着学术期刊的品质与道德高下。我们是传递教育真理的管道,如何让知识与良知同在,学术与正义共存,以高贵而正直的文化力量影响教育,影响社会,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40年已经成为历史,新的征程已在前方,我们祈望在作者、读者和所有朋友的支持下,放飞新的梦想,扬帆再起航,创造崭新的未来。

作者单位

许林,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