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方法现代化联合国项目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方法现代化联合国项目

【摘要】:1978年12月22日,在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主任杨蕴玉的主持下,召开了关于联合国援助的“教育方法现代化”项目会议,任命马燮如为该项目的国家协调员。1979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援助协定,其中“教育方法现代化”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0年1月开始执行。

1978年12月22日,在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主任杨蕴玉的主持下,召开了关于联合国援助的“教育方法现代化”项目会议,任命马燮如(女,我国第一批计算机专业学生,曾任职于东北大学,1978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1980年5月担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为该项目的国家协调员。1979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援助协定,其中“教育方法现代化”项目(项目编号为CPR/79/003/A/01/13)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0年1月开始执行。项目的政府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执行机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投入99.96万美元,中国政府投入2246.184万元人民币。该项目由杨蕴玉直接领导,经过时任外交部部长黄华审批签字,涉及外交部、教育部、外经部、驻华使馆,以及联合国驻华办事处。项目建设活动包括房屋建造、设备购买与人员培训。项目共运行8年,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物理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投资330万人民币建立起7150平方米的电子楼和演播楼,在1982年年底竣工。修建演播室的时候适逢中央电视台修建演播室,所以演播楼与中央电视台的规格、设计方案和材料使用是相同的,演播楼由基建工程兵修建,设计先进,用料考究,施工质量非常高。演播室的静音条件达到广播级别,一个声闸重几百公斤,监视窗为三层钢化玻璃,装有带消音装置的中央空调,是当时全国第一个装有空调的演播室。1983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各室纷纷从物理楼、学11楼等迁入电子楼,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有了名副其实的工作空间。(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