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首个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首个故事

【摘要】:1962年,成立了教育电影幻灯组,从此沈阳市电化教育有了正式的工作机构。这期间,沈阳电教馆利用教育电影和幻灯片服务学校,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1978年5月11日,经沈阳市委批准沈阳电教馆正式恢复。这一时期,沈阳电教馆在人员编制上,由“文革”前的35人扩编为60人。沈阳电教馆开展一系列教学电影的开发和制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部及全国教育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洪志

1959年10月,沈阳市教育局从基层学校调入3名物理教师(杜谦、张岗琴、司富生),成立教育电影编导组,工作地点设在沈阳市第二十中学。1960年,教育电影编导组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系统第一部35毫米教学电影《静电学》的创作,此片在全国教育系统发行。

1962年,成立了教育电影幻灯组,从此沈阳市电化教育有了正式的工作机构。1964年教育电影幻灯组正式更名为沈阳电化教育馆(简称“沈阳电教馆”),这标志着沈阳电化教育事业步入了正规发展的轨道。这期间,沈阳电教馆利用教育电影和幻灯片服务学校,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1964—1965年沈阳电教馆先后编印了《电化教育资料》共11期,介绍了基层学校,本馆电影幻灯摄制组、放映组、教研室以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电化教育经验。

1978年5月11日,经沈阳市委批准沈阳电教馆正式恢复。这一时期,沈阳电教馆在人员编制上,由“文革”前的35人扩编为60人。从此,沈阳电教馆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并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

1978年3月筹建恢复时期,沈阳电教馆拍摄的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同志少年时期在沈阳》在全国上映,这是我国教育部门拍摄的第一部全国发行的文献纪录片。沈阳电教馆开展一系列教学电影的开发和制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部及全国教育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拍摄的主要教学影片有《中国季风》《大气压强》《汉字》《海上日出》《阿基米德螺线》《鸟的天堂》《鸬鹚》《东北大地》《家兔解剖与生理》等。

1979年拍摄的《中国季风》是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教学电影。图1为《中国季风》摄制组在黑龙江外景地和海南三亚外景地拍摄。

图1 《中国季风》摄制组在黑龙江外景地和海南三亚外景地拍摄

1981年由沈阳电教馆录制的电视剧《心灵》,在中央电视台和13个省市电视台多次播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教育系统独立制作的首部电视剧。图2为《心灵》摄制组全体演员与部分主创人员合影,图3为摄制组在大连外景地拍摄。

图2 《心灵》摄制组全体演员与部 分主创人员的合影

(www.chuimin.cn)

图3 摄制组在大连外景地

1984年,沈阳电教馆拍摄的小学语文教学电影《鸬鹚》在全国教育系统发行,并被教育部推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部展映。图4为摄制组在江西上饶地区拍摄外景。

图4 《鸬鹚》摄制组在江西上饶地区拍摄外景

1984年,由沈阳电教馆与北京语言学院联合摄制、中央电化教育馆监制的教学电影《汉字》,是我国第一部同时向国内外发行不同版本的语言教学影片。图5为《汉字》摄制组在各地拍摄外景,图6为文字学专家王力在审查影片《汉字》。

图5 《汉字》摄制组在拍摄外景

图6 文字学专家王力在审查影片《汉字》

作者单位

王洪志,沈阳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