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旅游景区管理解决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难题

旅游景区管理解决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难题

【摘要】: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旅游景区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旅游景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不少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商,热衷于在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服务齐全的星级酒店,这种行为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更导致了许多景区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佛教寺庙商业化运作据了解,旅游景区上市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当地的文化环境。

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旅游景区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旅游景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不少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商,热衷于在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服务齐全的星级酒店,这种行为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更导致了许多景区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景区的“三化”问题给景区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旅游景区的商业化

旅游景区的商业化,是指旅游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简单地将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济产业对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采用开放式的商业经营模式过度开发的行为。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表现主要有:(1)人造景区作假现象日盛;(2)景区收入过分依赖门票;(3)景区内店铺林立;(4)唯利是图导致景区的超负荷接待。

案例9-2

旅游景区追逐商业利润受诟病

五一小长假来临,国内相关信息显示,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即将上调,涨幅均超过20%。刚公布的多家旅游景区上市公司上年年报显示,其景区主营业务利润率超过70%。一些景区旅游上市公司一味追求商业利润,受到各方批评。

门票高涨游客吃不消

国内许多景区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今年恰逢这些景区3年“解禁期”。未来数月,全国多个知名景区门票将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据了解,从1996年至今,包括峨眉山、张家界、北京潭柘寺、戒台寺等著名景区内各种门票、索道、客运收入陆续成为上市公司的收入来源,这些景区各类票价近年来持续上涨。

尽管很多景区自称涨价是因为成本增加,但查阅近期风景区上市公司财报发现,众多知名景区被打包进入上市公司后,其主营业务高利润率惊人,自称“成本推涨”似乎站不住脚。

今年3月1日,经营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内三条索道和一家酒店的上市公司丽江旅游披露,2011年5月15日即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索道客运票价涨价申请,欲将玉龙雪山索道价格由双程每人次150元涨到200元。该公司2011年年报显示,当年盈利1.17亿元,较2010年增长158.81%。而旅游企业高利润率之下依然申请涨价并非个案。

佛教寺庙商业化运作

据了解,旅游景区上市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

北京西郊的戒台寺和潭柘寺历来吸引众多游客和佛教信徒。但是,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显示,两家寺庙与这家公司为“长期承包经营”关系。

一位戒台寺住寺僧人说,前几年寺院中有些场所不属于僧人管理,游客为多数殿堂“功德箱”捐出的香火钱、购买“开光佛教法物”的钱款及各种“求签算命”的费用,很多和僧人无关。僧人所管理的只是“大雄宝殿”和“戒台殿”内的捐款箱。

在戒台寺,除了在大雄宝殿内有一名住寺僧人,在“观音殿”“关公殿”等殿堂内出现的,多是身穿普通服装贩卖各种礼佛物品的工作人员。寺庙后面,还有一个修缮完好的标准网球场。

宗教界人士透露,将佛教寺庙承包给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绝非北京独有,在国内风景区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宗教的严肃性,从去年广受诟病的少林寺“上市门”中,就可见一斑。

上市公司赚钱不分红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旅游上市公司不仅无视景区作为公共资源的特点,也没有向股东派发与利润增长相应的红利。桂林旅游公告显示,2011年其董事长收入达73.08万元,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总收入达670万元,却仅向3.89万名股东分红3601万元,每10股派发1元的分红方案令其股息率远不及一年期定期存款。

桂林旅游还算不上最著名的“铁公鸡”,张家界坐拥稀缺旅游资源带来的高利润率,但这家上市公司自2003年以来一直没有分红;西藏旅游更是自1996年上市以来从未进行过现金分红,被股民称为“一毛不拔”。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吕随启认为,有关旅游、价格、宗教、金融的监管部门应该履行监管职责,不能任由风景区上市公司侵害公共利益。

资料来源:中国江苏网(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04/28/013237078.shtml)。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危害包括:

(1)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危及景区的生态环境。过多的商业店铺和商人进入景区,破坏了景区原本的生态环境;大批游客、车辆的涌入,产生了大气、噪声和视觉污染,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加速了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的退化,影响景区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力。

(2)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当地的文化环境。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根本吸引力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原本真实、独特的文化为商业气息掩盖,向拜金、庸俗化发展,长此以往,景区原本的文化最终沦丧;某些景区为迎合旅游者,编造虚假故事、传说,提升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结果适得其反,导致了虚假文化的出现;景区内大量人造景观的修建,不仅破坏了景区原本的生态环境,还破坏了景区原本的文化氛围,影响了文化景观的和谐。

案例9-3

星巴克进驻灵隐寺”能否实现共赢

星巴克进驻杭州灵隐寺引发热议。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星巴克江沪浙”发布消息:杭州灵隐门店将于明天开门迎客。消息一出,网络一片沸腾,网友纷纷转载并发表评论。有网友认为,灵隐寺的香火混着咖啡,那一定是浓浓的商业气。

“星巴克进驻杭州灵隐寺”的大标题在网上很是吸引眼球。其实,这只是一种不准确(或者说有“耸人听闻”之嫌)的说法。实际情况是:星巴克所开的分店并不在灵隐寺里面,而是在灵隐寺附近的商业区,那里已经开设有肯德基、知味观等餐厅。既然是商业区,当然应当允许商业机构进驻。肯德基进得,星巴克就进不得?如果连“灵隐寺附近”都成了“敏感地带”,那么请问:星巴克应该跟灵隐寺拉开多远的距离,才不会引发争议?

近年来,很多风景名胜区包括一些著名文化场所,都被纳入了“商业开发”的范畴,有的还被规划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笔者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一直持保留态度,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现有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让中国的文化名胜不沾染一点商业气息是不现实的,基本上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星巴克进驻灵隐寺”一类的商业行为。

早在2007年,星巴克在北京故宫开分店,就引发了极大争议,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去。有人之所以对星巴克的入驻颇有微词,也源于一种担心:星巴克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符号”,会不会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冲突?窃以为这种担心实无必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如今整个地球就是个大村子——地球村,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在不断加强,“闭关自守”的思想早已不合时宜。星巴克和灵隐寺所各自代表的文化内涵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游客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各取所需”。如果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对双方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共赢”。

当然,毋庸讳言,在对风景名胜特别是文化圣地进行商业开发的时候,必须掌握一个“度”,不能陷入过度开发、过滥开发的泥沼。禅宗祖庭少林寺就曾因周边环境脏乱差遭遇过5A景区“摘牌危机”,前车之鉴,教训应当吸取。只要能做到商业开发与景区保护相结合,窃以为“星巴克进驻灵隐寺”一类的做法不仅无伤大雅,反倒值得期待。

资料来源:中国网(news.china.com.cn/live/2012-09/24/content_16348911.htm)。

案例思考:“星巴克进驻灵隐寺”能否实现共赢?

二、旅游景区城市化

所谓景区的城市化,是指由于旅游的发展,带动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城市化现象,包括乡村城市化和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景区出现大量的旅馆、商业区等的城市面貌的建筑物。

(一)旅游景区城市化的表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景区城市化现象日益普遍,主要有:

(1)核心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如通常所说的“山上、沟内、湖内”等地域。

(2)景区内接待基地(旅游村、旅游镇)的城市化现象。(www.chuimin.cn)

案例9-4

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

武陵源自古地处边远,旧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其开发以1979年由张家界国营林场开放接待游客1.3万人次开始,到2002年接待游客量560万人次。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自90年代城市化迅猛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专家对武陵源的考察报告“对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的发展速度十分震惊”,认为“武陵源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已变成被围困的孤岛”,它们“对景区的美学质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2000年4月,武陵源风景区建筑物拆迁总体方案出台,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已经成为关系到这一世界级旅游胜地生死攸关的关键问题。

1990年以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规划、无管理”阶段。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但没有及时编制重点景区和旅游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总体规划执行,而且审批权限过于下放。由于旅游经济的刺激致使风景名胜区城市化快速膨胀,并且品质较低,规划管制过松,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迅速扩展,是武陵源城市化最快的一个阶段。2001年湖南省人大颁布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并开始实施,规范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使规划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控制,品质得到了提升。

资料来源:周年兴、俞孔坚:《风景区的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1期。

(二)旅游景区城市化的危害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和风景旅游区也同样经历了城市化的困扰。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至20世纪70年代末,公园内的野营基地已达11处,且主要集中在游人经常进出的路段旁和重要景区。80年代以来,在公园中心建立了综合服务基地,建有乡村客舍、豪华快餐店、游船码头和一个公共汽车运输系统、三处租车中心,公园内部旅游设施的不断扩大,破坏公园整体景观的和谐。更主要的是,对于多数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尤其是食肉动物(如灰熊),人工建筑往往构成其运动中的主要障碍。泰国巴塔亚旅游度假地20世纪60年代初是曼谷市民周末休憩地,到1990年已发展成为海滨城市,过夜游客量增加到245万人,客房数从1970年的300间发展到22000间。度假旅游的发展刺激了海岸土地开发,沿岸开发与沿路开发使巴塔亚度假地不断沿海岸延伸,向纵深发展,自然环境质量下降,海水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旅游人数从1990年开始下降。

对于我国风景名胜区,城市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景区城市化破坏景区整体视觉景观

风景区内的核心景区和旅游村镇往往具有非常杰出的自然景观,而在该地段城市化之后,这些杰出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对武陵源进行景观美学评价中,认为人工设施是石英砂岩峰林景观的负面影响的首要因素,其权重值为41.29,而正面影响权重仅为3,这说明即便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人工因素,对峰林景观美景度的贡献也相当低,也就是说峰林景观的美学价值来自于它的天然构成本身,人工因素不可能起主导作用。同时,破坏性的人工因素不仅影响生态功能,而且已经严重影响美学质量。研究表明,人工干预对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学质量来说,其弊是远大于利的。

2.景区城市化破坏景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1992年联合国世界遗产高级顾问验收武陵源,认为5540米长的金鞭溪,清澈的溪水,完好的植被,长地段不见人烟,这在亚洲是十分少见的。然而,1998年世界遗产官员再次检查武陵源时,认为“在峡谷人口区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在产生深度尚不清楚的影响”。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质量逐年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住宿的需要,风景区内锣鼓塔、天子山、索溪峪等地段城市化进程迅猛,而同时污水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服务设施增多的同时,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以锣鼓塔为例,接纳其生活污水的金鞭溪水质指标已发生明显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入园游客量较大,但当时接待设施档次相对较低,金鞭溪水质仍然良好。但90年代以来,随着宾馆饭店的不断新建和升级改造,金鞭溪的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并与森林公园人口游客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金鞭溪的水质污染呈现明显的有机型污染,总磷2000年度各断面年均值100%超标,并与游客年内季节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三、旅游景区人工化

旅游景区人工化,顾名思义,即在自然景区不便于游览参观时人为地对自然景区加以改造,以使游客更好地进行旅游参观,使得景观原貌失去其旧样而带有非常明显的人类印迹,影响游客的审美情趣。

(一)旅游景区人工化的原因

(1)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矛盾众多,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旅游房地产的开发,以此作为自己的政绩,这些人工建筑破坏了旅游景区原有的环境和文化。

(2)旅游景区开发缺乏长远规划,而地方政府和旅游投资商都热衷于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娱乐设施,甚至引入房地产开发,大建现代人文景观,无序开发风景区。

(二)旅游景区人工化的危害

旅游景区的无序开发导致恶果不胜枚举。泰山东麓天烛峰素以奇峰俊秀,松奇洞幽,松石多姿著称,自然之美不逊于张家界,除登山盘道外,无人工开发痕迹,充满自然原生野趣。2009年3月以来,以往风景秀丽的泰山东麓—天烛峰,出现了与自然文化遗产极不和谐的一幕,到处是满目疮痍,大型施工机械正在毁坏性开山,泰山地区珍贵的原始地形地貌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泰山石遭滥挖,珍贵的黄连木被破坏,上百年的山林已经遭到毁灭,世代居住的村民背井离乡,眼中流露的无奈令人心寒……当地村委为了一己之利,未经任何部门批准,将所处天烛峰景区辖区的山林、土地、民房强行卖给开发商,进行大规模施工,毁坏现状令世人担忧。

案例9-5

填湖造别墅事件敲响旅游地产开发警钟

据了解,云南大理的“洱海天域”别墅项目自2006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因为占用了大理团山公园(亦称“洱海公园”)的一大部分,并填埋公园中的“情人湖”,盖成豪华别墅出售,一度引起大理市民的反对。此后,该楼盘被媒体曝光,并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

2010年4月,建在大理洱海公园内的“洱海天域”被曝光,“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正在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随后纪检、监察机关介入调查。2010年5月,“洱海天域”项目被责令停工至今。大理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段力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原副市长方元也被开除公职。

开发商填湖造别墅,叫停两年后政府提出三种解决方案

为做好项目遗留问题处理,大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2011年12月委托大理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大理市“洱海天域”项目遗留问题处理比选方案》的编制工作,共提出了3个备选方案,供20名听证代表参考论证,并在今年3月30日召开了听证会。

方案一是拆除情人湖区域分体式产权酒店建筑(即之前媒体曝光的别墅群),最大限度恢复情人湖及周边山体,保证洱海公园整体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还原情人湖区域的历史自然面貌。此方案技术、经济和时间的成本耗费巨大,预计需投入20亿元左右。

方案二是继续建设原规划设计中已批未建部分建筑,加强小区内部绿化景观建设,增加大树种植进行遮挡。

方案三是拆除部分项目围栏、增加公共用地和公园绿地、穿过项目区新建一条连接洱海公园与湖滨路的廊道、未建设部分停止建设、削低影响视觉效果的楼层等。

业主和开发商希望继续建设,有听证代表认为应彻底拆除

有一位听证代表彻底否定3个方案,他认为应该彻底拆除“洱海天域”项目全部建筑。这位代表认为,情人湖景区、海滨景区都是洱海公园的主景区。大理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洱海公园是大理苍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洱海公园地域内新建的“洱海天域”项目违反了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八条和2006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项目的建筑物包括情人湖区的别墅和海滨区饮食商业街的饭店酒楼都是违法建筑,应当全部拆除。而3个备选方案都只是部分拆除违法建筑,都不能很好地恢复洱海公园景观。政府应当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彻底拆除违法建筑,重新规划。

多数听证代表希望拆除部分建筑,政府最终采纳折中方案

2007年《大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5》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后,该项目用地已不再属于风景名胜区,也不属于核心景区。因此,“洱海天域”项目没有违反国务院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代表认为,3个方案各有利弊,方案一保持了洱海公园整体性,但成本高,操作难度较大、较复杂,社会资源浪费大;方案二最为不妥,继续建设将会加剧占用公共空间、破坏山脊线;方案三相对现实、较合理,建议以方案三为基础,再综合考虑,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大理市政府认为,应本着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原则,充分尊重和采纳多数听证代表的意见,应当以第三方案为基础,作进一步调整、完善、优化,妥善处理“洱海天域”项目遗留问题。

“洱海天域”事件,为全国各地不断兴旺的旅游地产发出警示

有许多市民认为,这样的听证结果,很难令全部公众满意,但也是无奈之选。

据知情人透露,在听证会上,当年曾经激烈反对“洱海天域”填湖造别墅的市民,也无奈保持缄默,或者选择了第三种方案。因为这个项目,当年开发的时候可能花的钱很少,但如今真要恢复原状,20亿元的资金,对于并不富裕的大理市来说,钱从何而来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有专家则表示,大理的“洱海天域”事件,不仅给大理市政府一个沉痛的教训,还给现在全国各地不断兴旺的旅游地产敲响了警钟。近年来,旅游地产概念兴起之后,各地地产项目对公共资源的侵占步伐加剧,以开发旅游的名义圈地,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洱海天域”已经成了既成事实,现在最迫切的,是不是应该吸取教训,对知名景区周边进行一次彻查?同时,有关部门需要更加公开透明项目立项、规划、建设等过程,保证公众都能够享有知情权,尽可能少一个“洱海天域”这样的项目,多给子孙留一个像“情人湖”这样的公园。

资料来源:新浪网(news.sina.com.cn/0/2012-04-27/0841243390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