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旅游景区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案例

旅游景区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案例

【摘要】:⑥旅游景区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管理状况。通过回顾评价,揭示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发展变化过程。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两三年来的有关环境资料,对待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的现状评价。

一、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内涵

所谓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空间条件下,旅游景区环境系统状态的整体表现,即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如空气、水体、地质、地貌、生物、设施等对游客的生理、心理及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

二、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管理的内容

(1)空气质量,参考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

(2)噪声质量,参考GB3096—1993的一类标准。

(3)地表水环境质量参考GB3838的标准,污水排放参考GB8978的规定。

(4)景观、生态、文物、古建筑保护状况。

(5)环境氛围:出入口、建筑与景观的协调性、建筑体量适度、绿化状况。

(6)采用清洁能源的设施设备状况。

(7)采用环保型材料状况。

(8)旅游景区卫生质量状况,具体包括:

①环境卫生: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9664规定,文化娱乐场所达到GB9664规定。

②废弃物管理:污水排放、垃圾管理、垃圾箱、垃圾处理。

③吸烟区管理:合理划分(吸烟区与非吸烟区)、管理到位。

④食品卫生: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规定。

⑤厕所:位置、数量、残疾人厕位、设备、服务达到《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⑥旅游景区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管理状况。

三、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管理的方法

(一)旅游景区环境评价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是旅游环境质量控制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指对人们的旅游发展需要与环境系统状态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进行界定。

1.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时间角度可分为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是指对某一个旅游景区过去一定时期的旅游环境,根据历史资料进行的回顾性评价。通过回顾评价,揭示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发展变化过程。目前,我国只有少数旅游景区开展回顾评价。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两三年来的有关环境资料,对待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的现状评价。它着眼于当前的现实情况,通过现状评价,可以阐明环境的污染现状,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及保护旅游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从环境要素角度可分为单个环境要素的质量评价、部分环境要素的联合评价、整体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3)从参数选择角度可分为美学参数评价、生态学参数评价、卫生学参数评价、污染物参数评价等。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不同,目的不同,所选择的参数和标准也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随之而变化。

2.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旅游景观质量,包括旅游景区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奇特性、规模与组合状况等。

(2)自然环境质量,包含大气、水体、地质、土壤、生物、噪声等六个方面。

(3)旅游基础设施质量,包含住宿、娱乐、安全、卫生设施质量等内容,以上几项均可参照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

(4)社会经济环境质量,包含旅游者所接触的旅游地社会、经济及文化状况,如旅游地政府的旅游政策、物资供应、社会治安、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等。

案例6-8

广西宜州刘三姐故里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建设项目简述

广西宜州刘三姐故里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范围是:西起龙江叶茂电站大坝以下1公里处,东止龙江下游鲤鱼山,北以临江中枧坝为界,南与矮山社区、洛西镇接壤。依托两山,规划范围整体呈“人”字形,总面积9.6平方公里。

项目建设内容共分两类七大项,包括旅游集散中心、旅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景区道路、停车场、码头、环卫设施工程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不在宜州水上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区内。

宜州市旅游发展公司委托西南交通大学《广西宜州刘三姐故里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2012年12月4日,宜州市旅游发展公司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信息公告。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目前已完成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编制,现予公示,再次征求公众意见。

2.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监测结果表明,1#冯京公园监测点位的TSP超标,超标率为25%~79%,冯京公园靠近宜州市城区,且园区内部分道路、景点建筑等正在施工建设中,受施工扬尘的影响,园区内空气中的TSP超标,但施工扬尘影响为暂时影响,工程施工结束后,扬尘影响也随之消失,园区内空气质量将有所改善。除1#冯京公园监测点位的TSP超标外,其他监测点位的TSP、SO2、NO2的日均浓度值均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相应标准,总体而言,项目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良好。

(2)地表水。地表水五个监测断面中各监测因子全部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

(3)噪声。项目环境敏感点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达到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相应标准要求。

(4)生态环境。规划区地处大石山区,适宜多种阔叶林、藤本植物药用植物的生长,树种资源比较丰富,气候、地理环境优势形成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种,属二级保护植物有7种。但由于人为因素影响,下枧河旅游区区域森林植被覆盖率并不很高,森林蓄积量低,林种单一,生态功能差的问题比较突出。(www.chuimin.cn)

(5)宜州市域内旅游景点分布范围较广,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分布在龙江、下枧河旅游区,而旅游区以外的景点相对分散布置,规模不大,其中以沿323国道分布为主,主要景点有龙隐洞、九龙岩、丹霞山、六坡水库、仙女岩、怀远八滩山、德胜古城等。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1)项目热源采用太阳能、电能和液化气,饮食油烟经净化处理,处理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的排放浓度限值后通过专用烟道引至楼顶高空排放,最大限度减轻空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项目对景区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2)刘三姐旅游集镇、歌源竹韵度假村排放的废水水质简单、污染源强小,下枧河现状水质较好、纳污自净能力强,项目废水正常或非正常排放情况下,都不会降低下枧河现状的水质功能级别。景区内植被覆盖率高,农业生态园经济果林、绿化带草坪等占地面积广,有足够的土地面积可以消纳刘三姐故居及望妹石生态农业园片区产生的生活污水,确保项目污水不直接排放河流。污水处理站出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水质较好,则雨水冲刷被施肥土地产生的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低,有效保护下枧河水质不受污染。综上所述,“刘三姐故居及望妹石生态农业园”片区运营期间的污水处置方案对下枧河影响较小。

(3)项目社会、生活噪声对景区敏感点影响不大。

(4)项目规划在旅游景区内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筒,便于游客投弃垃圾。工作人员将垃圾收集筒中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堆放至景区内的垃圾收集点(项目内设置两处垃圾收集点),然后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项目运营期间固废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5)刘三姐故里旅游区现状精华部分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多数集中在这“一园一带七区”。规划的一些新项目和配套设施也主要安排在这些景区中,根据刘三姐故里旅游区的统一规划布局,形成既有联系又各具风格特色的不同区域。“一园一带七区”应境而设,情境相融,旅游功能各具特色又巧妙地相互联系,遥相呼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自然、和谐、古朴的意境

(6)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科学原则,以恢复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目的,采取多树种、多林种、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点、线、面相结合,山体的面上绿化和景区、景点、道路的绿化相结合。

4.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项目热源采用太阳能、电能和液化气,饮食油烟经净化处理达到《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的排放浓度限值后通过专用烟道引至楼顶高空排放。

(2)废水污染治理措施分析。

①旅游集散中心污水经管道收集进入化粪池和隔油池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接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宜州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②刘三姐旅游集镇、歌源竹韵度假村污水经污水管道统一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就近排入下枧河。

③刘三姐故居及望妹石生态农业园污水经污水管道统一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用做农业生态园灌溉水。

④水上地质公园采用生态卫生间,则无需考虑污水排放问题。

项目拟在刘三姐旅游集镇、刘三姐故居分别建设1座污水处理站,规模分别为800m3/d、400m3/d。采用“ETS生态水处理技术”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工艺。

(3)废渣处置措施分析。项目规划在旅游景区内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筒,便于游客投弃垃圾。工作人员将垃圾收集筒中的垃圾进行集中,堆放至景区内的垃圾收集点(项目内设置8处垃圾收集点),然后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另外,为防止白色污染,景园内应限制使用不易降解的包装用品。

(4)噪声控制与防治措施。

①进入景区的车辆一律不准鸣喇叭,车道放限速牌,车辆减速行驶。

②沿公路、停车场两侧种植绿化带,以乔木、灌木和草地相结合,形成连续密集的障碍带,以发挥林带的吸声、降噪作用。

资料来源:宜州党政网(www.yzdzw.gov.cn/news/2012/1204/ggl/092931.htm)。

(二)旅游景区环境保护

陕西境内两千多公里的古长城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其中850公里的明代长城就有三分之一永远消失了;长达600多公里的齐鲁长城,大部分墙体已经坍塌;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的宁夏境内1500多公里的历代长城正在迅速“缩水”。又如,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九寨沟,由于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大量游客的涌入,景区内原始的生态环境正遭受严重的破坏,湖泊、瀑布消失,土质、水体在恶化,植被受到破坏等。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解决旅游景区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加强旅景区的环境保护是当前景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案例6-9

“大美黄山”是如何打造的?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的安徽省黄山风景区,是我国名山胜水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多年来,黄山风景区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始终恪守《世界遗产公约》,高度重视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景区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景区编制实施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高了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为黄山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施污水统管,探索垃圾减量化

近年来,随着黄山游客量的持续攀升,在旅游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面对新问题,黄山风景区成立了污染治理管理站,对全山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统一管理,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一举措开创了全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之先河。2010—2011年,管委会投资1450万元对西海片污水设施进行了改建。

污管站成立以来,根据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要求,制定了《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章程》、《污水处理设施统一管理实施意见》等各项规章制度。此外,为确保管理到位,还对操管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污水统管工作实施几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强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对改善生活污水排放水质、提高景区环境质量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同时,为有效减少景区垃圾的产出量,减轻对景区环境的压力,黄山风景区积极探索垃圾减量化,倡导绿色管理、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实施净菜供应和山下洗涤,取消袋装食品,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在源头上实施减量化。在废物回收利用方面,力争做到3个100%,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机油等危险品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处置和清运率100%。

为加强对景区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维修改造、装饰出新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景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黄山风景区建筑垃圾管理的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清运路线及处置等过程的责任单位和管理部门,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到环保部门申报、填写《建筑垃圾排放申请表》,并按规定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为从根本上解决山上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景区目前全面实施将建筑垃圾运送下山,缓解精华景区的环境压力。

创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开展生态环境观测站项目建设

2010年6月30日,黄山风景区全面启动由环境保护部批准,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会主办的“全国低碳旅游示范景区”创建工作。同年12月,黄山风景区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并顺利通过“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初审。2011年,景区结合“6·5”世界环境日,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6·5”低碳旅游环保宣传活动。

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观测站项目建设于2011年开始,根据黄山风景区现状与基础条件,拟通过配置大气、水质、植被、土壤、森林防火等先进观测设备,实现景区内的大气、水质(饮用水、污水)、重点古树名木、森林防火、野生动物等因子的在线监测和监控,提升科学观测与研究水平,力争在3年内建成国内山岳景区内集生态环境观测、生物多样性展示、环境交流平台于一体的一流生态环境观测站,从而为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决策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为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黄山成立了护林防火领导指挥机构,由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此外,管委会还编制了《森林防火工程规划》、《防火办法》和《扑火预案》,层层落实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制;组建了130多人组成的专业防火队伍,配备了交通、通讯、人工降雨高炮等防灭火设施和装备,游道沿途设置防火蓄水池;利用防火宣传站(车)、张贴防火标语、设置禁火标志等形式,对游人进行防火宣传。截至2010年底,黄山已连续31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景区内重点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率达到100%,迎客松保护创造了“单人独树”管护的世界创举,“梦笔生花”扰龙松移植技术被认为是一项重大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风景区古树名木保护的先河,对全国风景名胜区著名古树景观的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黄山在全国首创景点“封闭轮休”制度,为景点生态环境落实了“法定假”,促其自然生息,实现生态景观持续利用。

黄山风景区还精心实施了光明顶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采取实施地形改造,移植黄山松、黄山杜鹃、黄山花楸等以“黄山”命名的乡土树种为主体,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立体层次清晰、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的设计方案,并经专家论证通过。这一工程于2008年4月30日全面竣工,成为黄山风景区迄今为止海拔最高、坡度最陡、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施工最难、效果最佳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网(www.cenews.com.cn/xwzx/st/qt/201201/t20120115_711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