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研究:新思路与实践

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研究:新思路与实践

【摘要】:1980年,广东省政府宣布丹霞山为旅游区并对外开放,成立丹霞山中国旅行社。目前丹霞山已开发区域还不到景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很多精华资源尚未开发,造成游客大多只有半日游到一日游。此外,其旅游接待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丹霞山归属部门较多,造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影响了丹霞山景区的管理效率。

案例2-3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露天地质博物馆,打造“大丹霞”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仁化县和韶关浈江区境内,总面积达290平方公里,又称“中国红石公园”,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自古为岭南第一奇山。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5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2001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授予4A级旅游区,2001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丹霞山是地学专用名词“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也是国内已发现的580多处丹霞地貌中面积最大、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丹霞山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地貌发育过程、营力作用表现、自然环境和生态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分布区中最为详尽深入,其科研价值主要表现为丹霞山具有一组重要的标准地层(包括丹霞组和长坝组的丹霞山红色岩系)和典型的块状构造。

同时,丹霞山历史人文积淀也非常丰富。丹霞山是历代文人赋诗题咏、怀古忧今之地,唐韩愈,宋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在此挥毫题诗。保留至今并有较大影响的寺庙有别传寺和锦石岩石窟寺。从女娲采石补天、舜帝南巡奏乐的传说到隋唐而下的宗教名山、众多的诗文、题记、摩崖石刻以及古山寨和洞穴岩墓群等文化景观无一不显示着丹霞山的深厚文化积淀。

1.丹霞山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开发历史悠久,但已开发面积不到景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丹霞山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已成为岭南风景胜地,同时有僧尼进山经营,兴建佛寺。由此带动香客进山拜佛观光,旅游活动主要为宗教旅游性质。

20世纪60年代,丹霞山得到广东省委的重视,修建了公路、旅馆、商店等,成为广东省的重要风景区。1980年,广东省政府宣布丹霞山为旅游区并对外开放,成立丹霞山中国旅行社。此后,别传寺的重修和锦石岩的新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光游览客。

但是,丹霞山的旅游开发长期局限于长老峰、海螺峰,直到1994年,旅游开发范围仅为0.5平方公里,游江路线总长3公里。

1995年,管委会新开发了阳元石景区,修筑旅游步道8公里,开发利用面积3.5平方公里,随后开发的翔龙湖景区旅游步道8公里,利用面积1.5平方公里。

2000年,韶石山景区编制了总体规划,其列入开发的景区面积为20.4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面积76.05平方公里。现已向游客开放的有朝石顶观光区和金龟岩观光区共5.45平方公里的范围。

(2)旅游效益低,接待能力有限。目前丹霞山已开发区域还不到景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很多精华资源尚未开发,造成游客大多只有半日游到一日游。停留时间短,旅游效益低。

长老峰、阳元山等已开发老景区的酒店、餐厅等旅游接待设施主要处于从外山门至长老峰内山门的轴线上,区内共有1840个接待床位,停车位500个,旺季接待能力有限。由于接待设备基本集中于老景区,而老景区的旅游开发历史较久,许多设备老化,需要更新。此外,其旅游接待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

(3)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领导,内部无法协调。丹霞山风景区原来分属仁化和曲江两县管辖,其中仁化部分130平方公里,曲江部分160平方公里,涉及仁化县的丹霞镇、董塘镇和曲江县的周田镇、大桥镇、犁市镇及黄坑乡部分山地。目前已开发建设的各景区行政区划具体为:长老峰景区、阳元石景区、翔龙湖景区、大石景区隶属仁化县管辖,主要管理单位为丹霞山管委会;韶石山景区和矮寨景区隶属曲江县管辖,其中韶石山景区为一私人老板承包开发。

丹霞山归属部门较多,造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影响了丹霞山景区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政事不分,政府部门自身对其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实施监督,影响了监督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2.丹霞山旅游开发新思路

面对新形势下旅游发展的需要,丹霞山明确了以下发展思路。

(1)统一行政区划,提升管理级别,形成“大丹霞”发展格局。2004年,丹霞山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为适应管理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原属曲江县的黄坑镇、周田镇、大桥镇划归仁化县,从而使丹霞山景区的大部分都属于仁化县管辖。梨市镇则划归韶关市浈江区,基本结束了丹霞山景区行政区划分属两县的历史。“大丹霞”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行政级别上,丹霞山管委会升格为副处级,归属于韶关市直接管理,提升了管理级别和管理权限。

(2)明确定位,确定四大发展主题。管委会对丹霞山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了丹霞山的定位是:全方位展示丹霞地质地貌特征和文化生态禀赋的,可供科普教育、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和开展徒步、探险、露营健身等户外活动的“露天的地质博物馆”和著名风景旅游胜地。规划提出打造四大旅游主题,塑造“丹霞山——露天地质博物馆”的主题形象:

①“科学丹霞”——建设丹霞地貌博物馆,举办世界地质公园论坛,开展修学旅游、科普旅游和科考旅游等形式,使丹霞山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宣传、普及和研究丹霞地质地貌的基地,力争把丹霞山建设成为一座“科学名山”。

主要打造的旅游产品包括修学旅游产品、科普旅游产品、科考旅游产品等。承担的旅游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面向大、中专学生的修学增智;面向大众游客的地质地貌科学普及;面向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考察。

②“生态丹霞”——加强生态展示、强化生态宣传、使用生态材料、控制开发强度。

主要打造的旅游产品包括徒步观光产品、探险露营产品、山地自行车运动、自驾车旅游产品、直升机、热气球之旅、水上游船、滑翔运动等。

③“文化丹霞”——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质地貌文化、韶文化、生殖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山寨岩庙文化等资源类型丰富,通过充分挖掘丹霞山文化底蕴,力求使丹霞山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主要打造的旅游产品包括韶文化旅游产品、生殖(爱情)文化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④“爱情丹霞”——利用举世无双的阳元石和阴元石、鸳鸯树和丹霞红豆锦江沿岸的爱情岩画,营造“丹霞之恋”的爱情氛围,让丹霞山成为一座人们表达和宣誓爱意的“爱情名山”。

主要打造的旅游产品包括利用举世无双的阳元石和阴元石、鸳鸯树和丹霞红豆、锦江沿岸的爱情岩画等元素大做文章,在导游词、景区宣传资料中突出丹霞山的“爱情”主题,着重包装鸳鸯树、丹霞红豆等内容。每年的“情人节”、“七夕节”等节日,举办重大的以“爱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打造丹霞山“爱情名山”的知名度。把鸳鸯树作为一处恋人、情侣们表白情意、永结同心的场所。情侣们可以在此挂同心结、拍情侣照,见证爱情的亘古永恒;扩种红豆树,让情侣们相互拣拾丹霞红豆互赠对方作为爱情的信物。把丹霞红豆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旅游商品之一出售给游客,使丹霞红豆成为游客到丹霞山必须要购买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3)明确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创造利润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丹霞山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保护第一的理念贯彻在每一个细节。在尊重丹霞山风景区、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等的区域范围基础上,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丹霞山把外围公路到丹霞山边界之间的地带列为景观控制地带,统一纳入丹霞山的管辖范围,体现大丹霞的指导理念。外围地带作为丹霞山旅游发展控制用地,尽量避免与旅游功能不符的项目干扰,而丹霞山的主要旅游度假项目建设用地、大型服务设施用地也均安排在外围,实现世界地质公园“区内游、区外住”的可持续旅游的生态目标。

丹霞山旅游发展把握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对景区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发展主题,同时将开发与保护很好地统一起来,促使景区不断壮大和发展。

案例思考:从景区定位和发展主题方面来看,丹霞山旅游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2-4

南宁大明山——“岭南八桂奇山,壮乡人间仙境”形象定位解析

大明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南宁市东北部,最高峰为龙头山,海拔1760米,跨上林、武鸣、马山、宾阳四县,总面积597.4平方公里,主体山脉位于上林县域。管理上主要分属于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上林县龙山自然保护区。

大明山地处北回归线,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中山地貌组合,塑造了区内雄伟壮丽的险峰峡谷景观、气势磅礴的瀑布景观、神秘原始的沟谷雨林景观、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野趣横生的动物景观,其中以险峰峡谷、溪涧瀑布景观最为迷人,山景、水景、天景、生物景资源丰富,类型齐全,风格各异,并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迷人的壮乡风情,风光无限,绮丽多姿,具雄奇、秀丽、幽静、野趣的景观特色,以“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著称,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大明山自1984年开始发展旅游,到20世纪90年代,游客达到每年1万多人次,随着政府保护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大明山的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但由于真正开发旅游起步晚,资金投入少,开发和管理方面缺乏专门人才,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还不到位,发展进步的空间很大。

南宁市委市政府对于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北有桂林,南有南宁”的旅游业战略决策,决定以大明山为中心,加快环大明山旅游圈建设,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形成广西和南宁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为配合大明山的旅游发展,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大明山的形象口号定位为“岭南八桂奇山,壮乡人间仙境”。那么,大明山的形象为什么要定位为“奇山”呢?这个形象定位又有什么内涵呢?

1.大明山的文脉特征

文脉往往反映并构成一个地区形象的基础,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地方文脉分析是旅游形象策划的出发点,只有准确把握地方文脉,才能进一步挖掘和提炼相应的地方特色,从而构造鲜明、独特、符实的旅游形象,并以形象魅力开拓和扩大客源市场。

综合分析大明山的文脉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个“奇”字。大明山的“奇”,突出表现在天象、地质、水文、草坪、佛光等方面,主要有“奇水”、“奇石”、“奇山”、“奇天”。

(1)奇水——赤水。大明山片区的龙湖、橄榄河峡谷等地和核心区的水陈峰附近,有不同颜色的水系。以上山公路为界,公路以北的水色为暗红色,公路以南的长城大峡谷的水则为普通清水,甚为奇特。

(2)奇石——田螺石和石英石带。田螺石位于大明山汉江沟,因水流冲刷而形成田螺状巨石。石英石带位于北回归线标志塔附近沟谷等地,呈带状分布,黑白相间,非常规则齐整。

(3)奇山——天坪、天书和坐佛、卧佛。大明山海拔1200~1300m的山顶部位,有8处不长乔灌木的大草坪,几乎分布在一条直线上,也称天坪。天坪内土壤为矮林草甸土或草甸化沼泽土,其四周古树参天,密灌丛生,中间却是芳草如茵的高山天然草坪,故壮家人称之为“天坪仙圩”。其中一天坪呈心形,故又称“爱心天坪”。二天坪又称“天书天坪”,因草坪中有好几块生有神秘“文字状”纹理的大石块而得名,人们传言大石块为仙人遗落于此的“天书”,这给天坪增加许多神秘色彩。坐佛和卧佛位于大明山上山公路23公里处,是两处山峰,分别酷似盘坐的释迦牟尼和平躺的释迦牟尼。

(4)奇天——佛光和天籁之音。佛光主要发生于望兵山附近,每当降雨和天气骤然变化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当地人称“大明仙镜”的佛光景观,是奇特而美丽的大气光学现象。一般在云雾多,阳光照射较强时,于早上9时前或傍晚16时后可看到。前面是弥漫的密云浓雾,背后有太阳光照射而来,在密云浓雾的孔隙中发生衍射分光作用,观察者的头影或人影出现在浓密的云幕上,其周围还有一圈彩色光环,好像佛像上的光圈,即为佛光,佛光的产生使大明山更具吸引和和神秘感。天籁之音则发生于大明山观音河一带,据武鸣县志载,大明山上“常有声,似风非风,似雨非雨,似雷非雷,似波涛非波涛,故曰大鸣”。据考察,这是大气层的震动声与鸟群鸣叫的混合声,在欧洲莱茵河谷称之为“罗累莱女神的歌声”,是一种极罕见的自然奇声。

2.大明山形象内涵分析

基于以上奇景奇观,大明山将形象定位为“岭南八桂奇山,壮乡人间仙境”,突出大明山天象、地质、水文、草坪、佛光等奇观,以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去探究大明山的科学生态价值,为发展生态科普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中,“奇”字不仅代表了大明山的天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景观方面的奇特性,而且也代表了大明山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设施的奇趣性;“岭南八桂”、“壮乡”则指明了大明山的地域特征,“人间仙境”描绘了大明山的优美的环境和神秘感,有利于树立特色鲜明的广西山地旅游形象。

3.大明山形象徽标设计

为配合大明山形象系统的塑造,大明山还对形象徽标进行了设计,大明山的徽标设计以大明山山峦的外形为设计灵感,以写意的手法突出大明山的灵秀、大气、山水合一。同时也意取大明山的“明”字开头字母“M”,形意结合。在色彩运用上,蓝色和绿色表现了大明山蓝天、绿树、碧水的自然风貌,充分展现了大明山的完美形象和丰富内涵。

大明山的形象设计充分把握住了大明山以“奇”为主的文脉特征,并充分考虑到大明山的空间地域特征,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同时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容易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案例思考:试阐述大明山的形象内涵。通过分析大明山形象系统,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案例2-5(www.chuimin.cn)

中英街的起落

“中英街”是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后具体划界的产物。1899年3月19日,清政府道台王存善与港府辅政司洛克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根据附件在沙头角边界竖了20块界碑,其中有8块在沙头角老镇,均匀树立在桐芜墟侧面的一条小沙石河(沙头角河)中央。后来,这条小沙石河因改道而干涸,当地民众在旧河道两侧填土建房做生意,在旧河道的中间,便形成了一条街,即中英街。街长约250米,宽3~4米。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街两侧由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管理。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内经济尚未发展,中英街的货物品种多样,并实行免关税政策,港币、人民币可以通用,使得中英街一度成为国内游客心目中的购物天堂和去深圳必游之地,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去中英街,枉到深圳游。”20世纪80年代每天有超过1万人次的游客,在节假日高达每天10万人次,年游人量1500万,店铺300多间,是全国知名度极高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商业不再繁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内地商品的日趋丰富,中英街的商业也由盛及衰。沙头角税收资料显示,1998年沙头角国税和地税收入总和为1350多万元,到2000年就下降到了990多万元。随着港澳游的启动,特别是港澳自由行的开放,中英街引以为傲的“香港货”没有了竞争力。

(2)商业欺诈盛行。伴随着商业市场萎缩的是商业欺诈。如今的中英街已经从“购物天堂”沦为“购物陷阱”。在众多到过中英街的游客心中,中英街之旅成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阴影,其名字与欺诈、“黑”旅行社、“黑”导游联系在一起。如商家与导游勾结宰客,商品以次充好,虚报价格等问题较突出,且因涉及港方,难以管理,使中英街购物秩序混乱。商业欺诈导致口碑不佳,是中英街商业不振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英街商业不振的一个结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006年“3·15”前后,深圳市民抽样调查中,中英街被评为消费环境最差的地方。2006年4月3日,深方商铺一夜之间关闭了九成以上。这个最高峰时一天曾经有10万游客的中英街,在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一天竟然不足1000人!

中英街得以闻名全国,主要受益于它自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著名的“购物天堂”,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中英街的“一街两制”特殊地位紧密联系,是利用特殊的关税政策而形成的一种商业形式。这种商业形式,对政策及经济走势比较敏感。在国内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进口商品越来越普遍,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及内地赴港个人游开放等新形势下,中英街的购物优势不断丧失,中英街曾有的神秘感不断减少,中英街不可能再继续以商贸为中心,走商业区的道路。

中英街因划界而生,故自1899年划界树碑起,在这条街上一直是两种制度并存。在这条长250米、宽3~4米的街道上,一边是香港,一边是深圳,1997年前中、英并存, 1997年后则是深圳与香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

中英街保存了较多的关于一街两制的历史痕迹,除了界碑、旧海关、回归广场等物质载体外,“一街两制”更多更生动地体现于中英街上的生活场景。例如,深方商铺招牌较整齐,多采用简体字;港方招牌较混乱,采用繁体字等。又如深方边防警察与港方警察穿着不同的制服在街道巡视,各自守卫自己的关口。这些生活场景才是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

一街两制是中英街文脉的主线索,也将是中英街至少未来较长时间内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因此,未来中英街的发展,必须突出“一街两制”的历史脉络,从单一的商业功能发展到以“一街两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以文化发展旅游,以旅游带旺商业。

中英街因特定的历史条件具有了特定的商业形态而得以兴旺,同样也是因为社会形势的改变,其商业优势不断丧失而走向衰亡,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英街的未来发展,必须具有“二次开发”的理念,必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以及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式,深入挖掘景区文脉,进行合理准确的定位,唯有如此,才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案例思考:中英街的兴衰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才能实现景区的二次开发?

案例2-6

洞庭湖旅游开发

旅游业的兴起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活动。旅游收入和旅游从业人员均分别超过了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和全球人力资源的6%,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朝阳”产业。同时,科技进步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距离,旅游者在其间的穿梭,造就了旅游的繁荣。如今我国以最安全、稳定、祥和、快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着“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新格局。加入WTO后,在WTO的框架内,旅游业将更加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下,湖南要抓住机遇、适应发展,必须做好准备,加强策划,改革体制,加大投入,以新的姿态迎接合作与竞争。为此,就如何把湖南省最具特色的洞庭湖推向世界,整体地、科学地将它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湖南省旅游产业的产品,谈谈一些想法和建议。

1.洞庭湖——湖南省最响亮的旅游品牌

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中华母亲湖”,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历史以来就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湖,湖南、湖北两省都以它而得名,开发洞庭湖的旅游资源,以它作为湖南最响亮的旅游品牌,其理由有六点:

(1)洞庭湖是一个浩大的湖。历史以来洞庭湖一直是享誉全世界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是一个河道型湖泊,也是一个湖泊型河道,近些年来统计水域面积,常常没有包括河道型湖泊的面积,是不科学的,如果计算在内,加上近些年的退田还湖,根据不少专家研究统计,洞庭湖至今的水域面积至少还有3991平方公里,它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名湖,而且洞庭湖区含湖南、湖北四十多个县市与农场,是其他任何湖泊所不能相比的。

(2)洞庭湖是一个富饶的湖。洞庭湖水土丰润,自古都是人类与生物界生存的好地方,有着“东方大湿地”、“洞庭鱼米乡”和“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如今整个洞庭湖区的县、市、农场,大多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商品麻基地、商品棉基地、商品鱼基地、亚洲最大的造纸原料——芦苇基地、全国有名的柑橘基地、速生林基地、牧畜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等。

(3)洞庭湖是一个美丽的湖。历史以来洞庭湖吞吐长江和湖南四水,大雨季节的汛期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其他大部分时间洞庭湖是水碧、天蓝、草绿、苇青,湖光山色与各类飞禽走兽及水生鱼类嬉戏,农民、渔民辛勤劳作,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画卷。正如人们歌唱的“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整个洞庭湖从古至今一直是科学家、艺术家和劳动者们向往和歌颂的地方。如今洞庭湖又被列为国际自然生态湿地环境保护区,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4)洞庭湖是一个古老的湖。洞庭湖是1.4亿年前形成的,既是“自然生态湿地”,也是“人类文明的湿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现了至少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和犀牛化石、八千多年前以水稻种植为主体的农业文明——澧县彭头山、城头山文化;滋生了中华民族最具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楚辞》和以其为代表的南方楚文化。不少专家讲“中国历史上真正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楚文化”,认为秦王朝只几年工夫就垮了,而楚人建立的汉代政权才真正把中华大汉民族得以确立,这就是楚文化的功劳。所以,洞庭湖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先祖文化”。洞庭湖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创造了不朽辉煌,这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湖泊都无可相比的。可以讲洞庭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湖”、“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洞庭湖里有着数不清的古老的奇闻轶事。

(5)洞庭湖是一个战略的湖。洞庭湖是一个战略的湖,主要指它在中国所处的战略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其一,历史上它是连通中国长江、黄河、珠江三条交通主干道的“立交桥”,通过它可以把中国中心区域与外部联系大大拓宽;如今它又处在长江中部和京广铁路、107国道中端的中国水陆交通大动脉十字架处。其二,它吞吐长江和湖南的四水,在人们与水灾作斗争中起到“大胃”的功能,帮助长江流域的人们缓解险情,保护生命财产,是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命湖”。其三,是长江流域鱼类等水生动物最大的产卵场和生存地。每到冬天湖水下降,春季洞庭湖中各种草类植物速长,春夏之交,水势随湖中的植物相应逐涨,最后形成特别适合鱼类产卵和生长的“水下草原”(故洞庭湖又叫“青草湖”),长江流域的鱼类大量回流湖中产卵,有114种鱼类在湖中生存。其四,洞庭湖是鸟类的天堂,有各类鸟164种,尤其是珍稀鸟类越冬栖息地,每年冬季有达近百万只以上的鸟在此过冬(越冬水禽就达50万只以上)。其五,洞庭湖吸收整个湖南境内污染脏水,全部加以处理再输送出去,起到了“肾脏”的功能。其六,洞庭湖历来是兵家争夺的要塞之地,外敌入侵,我军把守都要先占领洞庭。其七,四水的湘人要走出省门,干番事业,要走出洞庭湖,所以湖南、湖北人都流行“搞出了湖”、“冒搞出湖”的口头禅,来形容事业的成功与否。比如说清代的曾国藩、陶澍、左宗棠等人“搞出了湖”。这个湖就是洞庭湖。其八,洞庭湖的旅游战略位置也相当重要,它可把湖南省旅游的“东边一条线,西边一大片”的分离格局连接起来,也可以把我国最壮观的长江三峡和最秀美的张家界两个景区有机地连接起来,它是这一旅游黄金线上最为闪亮的“宝石扣”,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最有文化特色的“文明湿地”。

(6)洞庭湖是一个完整的湖。这个区域内长沙、岳阳、益阳和常德的旅游,都在局部地、分割地做洞庭湖的文章,但没有整合起来做整体的大文章,不能给世人留下一个完整的洞庭湖概念。湿地也是分成东、南、西三块。为此,应统一认识:湖南,洞庭湖之南。先有洞庭,才有湖南。做好“大洞庭旅游”的品牌就是做好湖南旅游的招牌。把这个品牌打造响亮,才能对得起三湘的父老乡亲。只有这个品牌做出去了,湖南的旅游产业才有真正名副其实的“龙头”。洞庭湖是一个完整的湖,必须整合资源,统一开发。

2.天下谜——洞庭湖最本质的旅游特色

一个地方的旅游要“搞出湖”,最主要的是要发掘出自身独具特色的东西,只有抓住这个重点,才能让消费者得到“与众不同的享受”,这种旅游项目才有生命力。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下秀、青城天下幽,雄、奇、险、秀、幽是不同山的特色。洞庭湖的特色是什么?特色不是水,水是所有湖的共性。俗话说“洞庭,洞庭,是神仙洞府之庭”,为什么它是神仙洞府之庭呢?因为洞庭湖历来十分神秘,人们十分向往,历史上的诸子百家都曾游历过洞庭湖,洞庭湖因而又叫“万子湖”,这些“子”就是一些大学问家,神仙们聚集的湖当然是神仙洞府之庭了。所以,洞庭湖的特色当然是天下“谜”了。洞庭湖有集雄、奇、秀、幽于一体的自然环境;洞庭湖有集神、奇、怪、新于一身的文化内涵;洞庭湖是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炉的知识宝库,需要旅游者在游乐中不断地感受、探求,才能破解这些“谜”,这就是洞庭湖旅游的本质特色。在这里粗略地列举一些内容:

(1)成因变迁之谜。洞庭湖是怎样形成的?是如何变迁和发展的?

(2)名人轶事之谜。洞庭湖涉及的名人有娥皇女英、屈原、范蠡、西施、李白、杜甫、岳飞、李自成、毛泽东等。

(3)民俗风情之谜。洞庭湖区有稻农、麻农、棉农、橘农的民风民俗,渔民、樵民的特殊婚丧礼节。

(4)珍奇特产之谜。包括《吕氏春秋》载“果之美者,洞庭之柚”的洞庭柚;洞庭四珍,即君山茶、朗山麻、药山草、赤山花,分别是君山毛尖茶、朗山优质苎麻(唐时贡给杨贵妃做蚊帐)、药山的包茅草(春秋时楚国贡给周天子祭祀沥酒用的贡品)、蠡山上的黄花菜(相传为西施培种),还有西施药豆、斑竹、江豚、白鳍豚、中华鲟、珍珠、金钱龟、洞庭香石等等。

(5)考古发现之谜。如洞庭湖区早期人类活动之谜,湖区大量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及历代各时期文化遗址、墓葬之谜,古代水稻、苎麻种植之谜,古代城址建筑之谜,古代窑址(铜官窑、湘阴窑)遗物之谜,洞庭湖区出土古代精美青铜器之谜(越王州句剑、楚王戟等),湖区古村落古民居之谜等等。

3.赤山岛——洞庭湖最适合的旅游基地

世人都想了解洞庭湖,尤其是读书人和境外华人,有一种对洞庭湖神奇的向往。但到了洞庭湖后,往往不能如愿,因为洞庭湖太大了,太奇了,太谜了。就是土生土长常年生长在洞庭湖里的人,对洞庭湖也不真正、全面了解,因为“不知洞庭真面目,只缘生在此湖中”。还有不少人以为到了岳阳楼就是到了洞庭湖,其实那只是洞庭一角,到那里还不能算真正到了洞庭,只能算到了洞庭湖东北角的边上。在湖区从事考古和洞庭湖研究的学者发现,只有到了沅江的赤山岛(因为越相范蠡携西施隐居,故唐代起又名蠡山岛),才能对洞庭湖有比较深刻、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什么?

(1)赤山岛是洞庭湖的中心——洞庭湖以它分东西南北。赤山岛的西边是汉寿县和沅江市的目平湖(即西洞庭湖),南边是沅江市境内的南洞庭湖,东边是沅江管辖的洞庭中心地带的万子湖与共双垸(这个垸是历史上的青草湖)和岳阳市的东洞庭湖,北边本来是北洞庭,如今全部围垦成了垸田,仅存大通湖。

赤山岛距长沙120公里、岳阳110公里、常德90公里、益阳35公里,距株洲、湘潭、娄底等城市也都在150公里之内。它处洞庭湖的中心,也处在湘北七大城市群的中心。它完全可开发成湘北城市群人们休闲旅游的中心。

(2)赤山岛是洞庭湖的核心——资、沅、澧水和长江三口都在它脚下汇聚。资水从益阳经甘溪港到沅江城区流到赤山岛南端;沅水从桃源、常德、汉寿流经赤山岛西部,再沿山的西南与资水在山南汇集;澧水从津市经安乡、南县流到赤山岛的北部,与从长江南下而来的三口之水汇集,如果把湖南地形看成是“人头”,那么洞庭湖是这人头的“脑子”,赤山岛则是这个脑子各路神经的“中枢”。

(3)赤山岛是洞庭湖的脊梁——洞庭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在它身上留下痕迹。地质学家们认为赤山岛是“燕山造山运动时期”所形成,处在洞庭湖中心,是“洞庭湖的脊梁”。其中最高海拔达115.7米,百米以上岗峰有20个,该山全长30公里,面积约为120平方公里,有6个澳门大,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岛。山顶大多为河砾石,山底为紫砂红岩,中间多为红色网纹土。

(4)赤山岛是洞庭湖文化的源泉——洞庭湖区的人文史数它最早。在该岛上已发现了几十件至少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和多处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期遗址。考古学家们研究,这里是人类早期最适宜生存的地方,因为洞庭湖中鱼类成群,周围植被丰富,可食的东西很多,饮水方便;山岛上又能躲避水灾和猛兽,相对安全;赤山又是洞庭湖唯一有河砾石加工打制石器的地方,这里是整个洞庭湖区人类最早生存、生活之地。

(5)赤山岛是洞庭湖中的迷宫——洞庭湖中的奇闻轶事数这里最多。赤山岛上有洞庭湖的“湖中湖”,“岛中岛”,“树中树”(樟生腊古树);有奇人(世界最高少女曾金莲身高2.47米),奇石(香石和旧石器),奇树(2100多岁的樟生腊、九臂樟、百年银杏等古树);有春秋范蠡、西施隐居之所、有屈原吟诗作赋之处;有三国刘、关、张、赵和孔明征战之迹;有李白、杜甫等唐宋文人夜泊之渡;有南宋岳飞和牛皋与杨幺厮杀的战场;有明末宰相杨嗣昌墓葬之地;相传还有纪念范蠡、西施、屈原、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岳飞、杨幺等人的九十九座古寺庙(现存部分寺庙和遗址),还有神秘的湖南省第一监狱等等,总之岛上的奇闻轶事最为丰富。

(6)赤山岛是洞庭湖锦上的鲜花——洞庭湖区的景色数它最美。洞庭湖自然风光中除了一望无际的水面和芦苇荡之外,还有广阔的粮田,成行成网的河渠林带。山水之中最美的是茂密的森林和“山嘴”、“湖汊”,赤山岛森林密布,四周全是秀美的“湖汊”和峻丽的“山嘴”,犹如洞庭湖玉盘中的翡翠。

如果要体验洞庭湖、感受洞庭湖、观赏洞庭湖、研究洞庭湖,就必须到赤山岛来。不到赤山岛,就无法全面了解洞庭,无法真正领略洞庭湖的神奇博大和美丽,就不算真正到了洞庭湖。

4.大而特——洞庭游最切实的策划思路

面对“洞庭天下谜”这么一个规模大、内涵丰富的题材,要将其策划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人讲旅游行业是“点子行业”,旅游项目策划要将自然环境、民情风俗、人文历史、生物动态等,通过创新性的艺术思维、科学思维和哲学理念的整合才能得出。但不管怎样,方案必须手笔大。如果项目品位低、规模小,会使今后的“蛋糕”做不大,品位上不去,没有发展空间。也不能“啃别人啃过的馒头”,抄袭项目,尤其上那些雷同的主题公园,没有特色。更不能把一个可以开发的有机整体分割成几块,互相制约,影响开发。我们要珍惜洞庭湖这个独特的旅游资源,努力地宣传它、发扬它和利用它,要把它做成湖南最大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为此,提几点具体的建议,供决策者们参考。

(1)建议成立洞庭湖旅游开发课题小组,继续做好旅游资源的普查、收集和整理,编写《洞庭湖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上报有关部门,争取国家支持。

(2)洞庭湖区需要有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议将该地区中心的沅江市、南县、汉寿、安乡、湘阴、华容等县市划为一起,组建成“洞庭湖市”。唯有这样,才能改变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的边缘组合”现状,确保国家对洞庭湖区的整体规划和开发,才能确保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集中使用,才能做大做强洞庭湖的旅游品牌,真正有利于洞庭湖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建议湖南省考古所在此设立一个洞庭湖考古工作站,将沅江的“洞庭湖博物馆”搬迁到赤山岛并将其升格,增拨相应经费。授权在整个洞庭湖区征收文物史料,使其成为洞庭湖旅游的室内基地、参观指南和科研中心。

(4)加大对洞庭湖环境监测站的投入,让其继续做好洞庭湖的各类生物标本的收集制作工作。

(5)严格控制赤山岛的现有建设与开发。建议把赤山岛西侧目平湖退田还湖的农民搬迁他垸;尽快将赤山定为“洞庭湖生态旅游开发区”保护起来。

(6)积极与港澳地区合作,借力共同开发祖国的母亲湖。

案例思考:借鉴本案例,如何对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进行深度开发?

[1] 本节案例来源于禹贡等主编:《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案例解析》,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