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江海防污减灾对策

中国江海防污减灾对策

【摘要】:预防赤潮发生对策。因此,陆源污染物的削减应主要集中于污水的处理和处置。防治对策包括对常规的日常排污的控制和对突发的灾难性溢油泄漏事故的防范。灾难性溢油事故的治理对策。治理灾难性溢油事故的现有对策是建立良好的应急体系,使各种环境水文气象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到指挥部门,指挥部门的行动指令能迅速下达,抢险设备、人员能迅速赶到事故现场作出反应。

1.富营养化及赤潮防治对策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控制赤潮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预防: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使赤潮的发生频率下降。

(2)治理:在出现赤潮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方法灭藻使赤潮的发展得到控制。

(3)处置:在出现赤潮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保护赤潮水不侵害到目标功能区(养殖区、沙滩等)。

很显然,在赤潮发生后采取的行动是一种被动的损害补救对策,在人们发现它时,损害有时已经发生,而且在某些场合,行动从经济上、管理上讲也不可行。所以,赤潮防治的战略重点在预防。

(1)预防赤潮发生对策。为预防赤潮的发生,主要应削减营养盐的入海量。无机氮、无机磷等污染物质的来源中,陆源污染物所占比例为90%以上,而陆源中沿岸水体的氮、磷入海量与以大气沉降进入海洋的氮、磷量之比大约在4∶3左右。由于从大气中进入海洋中的营养物质,是以面源形式进入海洋的,海洋表面单位面积进入的负荷并不算高,所以从大气中进海洋的营养物质,对水体浓度贡献很小,这部分来源的污染物的治理对解决富营养化问题而言效益低,不经济。因此,陆源污染物的削减应主要集中于污水的处理和处置。其可行的方案大致有:①对于城市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削减,传统的二级污水处理工艺对氮、磷的处理率很低,一般要改为脱磷除氮的工艺,这些工艺能量消耗较多,单位处理成本较高。目前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已采用这种方法。②对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后供工业使用或农业灌溉之用,可减少排放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对海域的污染。③水产养殖产生的氮和磷排放量,对局部区域的富营养化有很大的贡献。是许多地区小范围赤潮发生的重要因子。为削减这一部分的污染负荷量,主要的对策为:发展生态养殖,实行多种水生动物的混养,使饵料及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能够被生物体充分利用,使入海污染负荷最大幅度下降;实行陆上工厂化养殖,并制定养殖污水排放标准,使排放的污水能经过处理后排放;实行养殖区域的养殖排污的总量控制,限制养殖密度。④沿海地区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估计可削减磷入海总量的5%~10%左右。

(2)治理赤潮对策。控制赤潮的发展,可采用以下对策:①完善预警系统;增加卫星遥感方面投入;完善监测飞机的预警手段;在赤潮高发区域及高发时段对赤潮敏感区(如水产养殖区等)可研究采用廉价的飞艇、气球做定点监测的可能性。②灭藻技术开发。现有的灭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化学药品杀除法;凝聚剂沉淀法;天然矿物絮凝法;超声波法;海面回收法;动物捕食法。灭藻效果的好坏与赤潮发生时藻类的种类有关。选择方法时,应考虑经济性指标,同时要考虑杀藻过程中是否带来其他次生的环境污染及影响。从减灾的角度上来看,灭藻技术的研究是必要的,也应该投入足够经费给予支持。

(3)赤潮处置对策。在建立赤潮监测机制,出现异常情况时可及时发出赤潮警报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以下对策防止赤潮,使之不致侵害目标动物区:①立即关闸停止纳潮,保护近岸养殖池的水体免受赤潮侵袭;②采用可沉浮式网箱,在赤潮发生时将网箱沉入水下,以抵御赤潮侵袭;③悬挂有毒赤潮警告旗,关闭泳滩及其他水上娱乐区。从紧迫性的角度来看,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发生大面积赤潮时,可以采取更有效、无害的处置方法。

2.石油污染的防治对策

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陆源(包括一般排污、沿岸陆上油田的事故排污)、海上石油平台采油以及海上石油输运,以及一般船舶的日常排污。防治对策包括对常规的日常排污的控制和对突发的灾难性溢油泄漏事故的防范。

(1)灾难性溢油的预防对策。预防灾难性溢油的对策是对所有可能导致事故灾害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对症下药,采取各种措施。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现有油轮的建船标准和设备运行不很合理,从而造成了80%以上海洋事故的产生。可采用预防对策有:①逐步发展双层船壳油轮。1990年美国在新的石油污染法律草案中,规定2015年之前所有输美油轮一律采用新型的双层船壳的油轮。拒绝单层壳体油轮向美运输石油。我国也有必要考虑双层船壳油轮的发展,逐步限制采用单层船壳油轮,支持其他可降低溢油风险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船体的研究。②加强码头或船舶的防撞设备的配置。船舶作业不当与码头相撞,造成溢油的事件也有相当的发生频率,因此增加码头或船舶的防撞设备是投资较少、效果明显的防治溢油的方法,特别是对封闭海湾及感潮河口。③井喷控制技术的研发。海上石油开采平台一旦发生井喷,溢油数量一般较大,此类事故的预防,主要靠更好的制止井喷技术,使井喷在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2)灾难性溢油事故的治理对策。治理灾难性溢油事故的现有对策是建立良好的应急体系,使各种环境水文气象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到指挥部门,指挥部门的行动指令能迅速下达,抢险设备、人员能迅速赶到事故现场作出反应。应急体系的层次可包括:①事故主体应急体系:主要是指出事的船舶钻井平台的应急体系,其内容包括配置良好的通风设备,迅速地通报上级及过往船只,发出求救信号,请求支援,配置一定数量的防止溢油进一步扩散以及防火的设备,指示溢油云团去向,利用自身设备救灾,防止灾害的扩大等。②港区应急体系:指对局部区域的溢油事故作出迅速反应的体系,包括对港区溢油事故实施快速除油作业,利用围油栏等设备阻止溢油向岸边及其他敏感区域靠近,围油栏的放置要根据当时的气象水文条件由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溢油漂移的方向及路径确定。③沿岸海区应急体系:由于监控的范围较大,这一层次的应急体系对其人员及设备的配置有较高的要求。这一应急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海洋部门、环保部门、交通部门、气象水文机构的组织功能的有效性,包括跨行政区域的协调;由于近岸海域的环境生态、人群娱乐、养殖、航运经济建设等功能众多,沿岸的敏感点均要顾及,因此,沿岸海区应急体系的建设应该在港区应急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全国沿岸海区各种敏感点的识别及区划,在溢流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确认哪些敏感点在可能影响范围,利用飞机或遥感信息跟踪溢油的漂流方向,确定敏感点的保护级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保护,派出船只对溢流的原油进行快速回收,对不能回收的原油投放药剂进行削减处理,以减轻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④外海溢油应急体系:由于外海溢油距离海岸较远,对环境及生态的压力相对较轻,但是在不利的气象及水文条件下,也可能影响近岸水体,另外外海溢油可能涉及国际关系,其应急体系也应该得到重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外海应急体系还未受到重视。其基本的框架,应考虑海底输油管道破裂形成的溢油与海面油轮溢油及海上产油平台溢油的不同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应急反应方案,即海底抢险,海上救援、救护,并根据溢油收集方式的不同特点建立组织架构。应急的设施要求能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出远海救灾。各个层次的应急体系的设计均应包括:①监视系统:船只巡视、飞机预警、卫星遥感的分析频率要求;②通信联络系统:无线电、卫星通信传递质量要求;③组织机构:跨部门的合作组织体系的统一指挥要求;④回收处理设备:种类及数量储备要求。

(3)日常排油的防治。防治日常排油的重点是油轮的清洗和压舱水、油轮机舱及其他船只的机舱水的处理及处置,从数量上讲燃烧油废渣也在入海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世界范围内的统计数据。1989年清洗和压轮水排放带入海洋中石油15.8万t,机舱废水带入海洋的石油6.44万t,燃烧油废渣带入海洋的石油18.68万t,各种方式入海量大致在同一量级上,都需要重视。与事故排放相比,日常排污产生的油污染危害是慢性的、长期的、近乎恒定的,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不能忽略。对这种污染的控制,重要的是在管理上,技术上并不困难。我国的管理难点在于私有小型船只的管理,主要是渔船及运输船,其数量多,分布广泛,流动性很强。需要更多的宣传教育投入和严格执行有关法律。

从控制总量和发展清洁生产的角度,目前技术上无困难,经济上可行,但仍应重视这一领域清洁生产工艺的研究,如采用专用干净压舱水舱,研究货物压舱的技术,研究少清洗或不清洗的工艺等。

3.海上倾废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对策(www.chuimin.cn)

我国现有的海上倾废制度在倾废区的设立、倾废的申报审准、倾废的监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倾废区停止使用后的评价工作做得较少,不能说明已使用过的倾废区是否能达到原来设计的倾废要求,不能为后续倾废区的建立提供更多的经验,这很可能对环境形成潜在的威胁。

目前,我国海上倾废的主要部分是港口及河道的疏浚污泥,在工业城市的港区,污泥中的有毒污染物的含量相对较高(如PCB、DDT 重金属,烃类等),不适当的倾卸方式将可能使一部分有毒物质溶在水体中,而形成污染源,对水生生态不利。从疏浚污泥的处置上看,重点还是监管,技术是第二位。

对其他工业废物,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分散处理处置,这是一种不经济、能耗高的方法,应该考虑集中处理处置的方法。使小的工厂企业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含有毒物质的固体废弃物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废弃物的处理处置中心,而不是每个工厂都要为很少量污染物建立一套处理设备,或是使某些工厂偷偷地将废弃物排到河口海湾及近岸水体中。集中处理处置可以减少投资费用,减少操作人员,提高效益。船舶垃圾的收集也应严格执法,使所有废弃物上岸处理。

要重视不法商人以及其他国家运送危险物品在我国海域倾倒的问题,这方面要重视空中的监测,包括飞机的巡视及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

4.有毒有机物污染防治对策

(1)有机锡污染控制对策。①限制有机锡的生产和使用:限制小型船只使用有机锡防污涂料;逐步减少有机锡涂料的生产;对有机锡涂料的购买、贮存、使用进行许可证管制。②制订有机锡海水质量标准。③实施有机锡的海上污染监测,防止灾难性事故发生。④开发新型的无毒防污技术,减少对有机锡涂料的依赖。⑤控制及合理指导有机锡杀虫剂的使用。

(2)有毒有机物控制对策。①开展各大河口地区海水、底质、贝类、鱼类等有毒有机物的监测。②建立有毒有机物灾害事故的应急系统。③增进有毒有机物控制的国际交流。④对工业污染源的有毒有机物的排放标准实施严格的限制。

5.海水利用的环保对策

海水可作为陆地水资源的补充,利用方式有海水淡化后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如电厂冷却水)、海水灌溉(种植耐盐牧草、培育耐盐水稻等)。海水利用的发展速度会由于陆地淡水水资源危机的加重及淡水单位成本的增加而加快。而良好的海水水质是海水利用的基本保证。由于海水利用基本上是岸边取水,而目前的近岸水质相对较差,因而应注意以下问题:

(1)沿海城市应该留有足够的海水洁净区,保持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特别注意细菌指标、无机氮、有毒有机物等指标,供海水淡化后作生活用水之需。

(2)用作冷却循环水源时,要注意选取悬浮物浓度低,富营养化程度不高的海水。海水的排水口要避开珊瑚礁区域,避免造成生态灾难。

(3)海水灌溉种植技术发展前途光明,是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其环境效益包括:使沿海的一些荒滩地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增加这些地区的绿化水平。利用海水灌溉可以利用目前已富营养化的海水,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加经济收入。芦苇种植的水质要求相对较低,今后也应发展耐盐水稻品种,但对海水的有毒、有害物质要有严格的要求,以保证人体健康

6.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

海岸及海洋保护的难度比陆地保护的难度要大,经济上的投入也要更多,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目前我国比较重要的区域有:南海南沙、西沙群岛珊瑚礁区域;海南岛东南海岸珊瑚礁区域;海南文昌清澜港、琼山东寨港红树林区域;广西合浦山口沙田半岛海区(红树林、儒艮);广东珠江口南海海岸和海区;浙江平阳南麂列岛海区;江苏盐城沿海海域;山东庙岛群岛海域;山东青岛群岛海域;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海区;渤海辽东湾湿地系统。

目前,我国的国家、省、市、地、县的海上自然保护区共有60 余个,控制面积1.3万km2。这种分级的管理方式可使保护的重点更加突出,减少国家的费用支出。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保护区能否起到作用,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经费的保障;②人员的保障(技术人员、管理人员);③管理及科技条件的保障;④公众对保护区的保护意识;⑤立法及执法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