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海洋水质现状及防污减灾对策

中国海洋水质现状及防污减灾对策

【摘要】:在排污口附近的海域微生物污染更为严重,已对养殖业、娱乐用水及水产品食用价值构成了较大的威胁。近岸海域受大量营养盐及有机物的影响,水域大部分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初级生产水平普遍较高。

1.入海污染源

据调查统计,我国近岸海域的入海污染源共有企业直排口1211个,混合排污口160个,市政下水口数百个,入海河流210 条,海上石油平台18 个,船舶20 余艘,虾养殖塘14.5 万hm2。每年排入近岸海域的水量有16040.42亿t,其中陆源污水102.24亿t,河水15155.08亿t,船舶和海上石油平台污水0.6亿t,养殖污水782.55亿t。

1998年四类排放口(包括直排口、混排口、市政口、入海河流)污染物的入海情况见表6-1。

表6-1 1998年陆域排海污染物入海量 (t/年)

我国近岸海域的主要入海污染物是无机磷、无机氮、COD、铅、石油类。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有的入海河流无氮磷的监测数据),实际的氮磷入海负荷量还要更大一些。

污染物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入海河流,占总污染负荷的88.4%,其余依次为混合排物口占6.5%,市政下水口占3.7%,直排口占1.4%。

四大海区比较,纳污量最大的是东海海区,其污染负荷比达57.5%,其次是南海海区,达26.17%。各海区COD等主要污染物入海量的比例见图6-1。

图6-1 各海区COD 等主要污染物入海量的比例

2.水质状况

中国近岸海域水质超四类的比例占30.1%,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海水各占23.0%、19.4%、13.3%和14.2%。超标指标有活性磷酸盐、无机氮、铅、石油类、汞、生化需氧量(BOD)、COD、铜、pH、溶解氧、镉和非离子氨等12项,其中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污染较为普遍,是影响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重金属汞、铅、铜及石油类、生化需氧量和COD在部分海域超标率较高。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江河入海口及毗邻城市的海区,如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近岸海域。四大海区中,东海海区因受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污染影响,其海水水质以四类和超四类海水为主,占87.5%,无一类海水,二类海水也仅占6.6%。各海区的水质类别比例见表6-2和图6-2,各海区的超标水质因子的超标率见表6-3和图6-3。

表6-2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评价结果

图6-2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海水各类水质比例

表6-3 中国近岸海域水质各指标超标率比较 (%)

(www.chuimin.cn)

图6-3 中国近岸海域水质指标超标率

3.沉积物质量状况

中国近岸海域沉积物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铅为近岸海域沉积物中主要超限值污染指标,超限值比例达41.3%,铜、总汞、镉、六六六、DDT 和有机质等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准限值现象。铅、铜超限值情况珠江口海域最为严重,镉、总汞、DDT超限值区域和砷、油类高值区也主要在珠江口附近海域;铜的主要超限值区分布在渤海湾;镉的主要超限值区分布在辽东湾。各海区的沉积物因子超限值比例见表6-4和图6-4。

表6-4 近岸海域沉积物主要污染指标超限值比例 (%)

图6-4 各海区近岸海域沉积物主要污染指标超限值比例

四大海区比较,南海近岸海域沉积物已受到普遍的污染,污染指标超限值比例及超限值污染程度高,沉积物环境相对最差;其次为东海近岸海域,超限值比例较高,超限值指标较多并有一定的超限值污染程度;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沉积物受污染相对较轻。

沿海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相比较,香港、广东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相对较差,超限值比例高且超限值程度严重;天津、福建、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超限值比例较为普遍;上海、江苏、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有相当比例超限值,超限值指标较多并已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山东、海南、河北近岸海域沉积物受污染相对较轻。

重要河口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比较,珠江口海域沉积物环境受污染影响最为严重,超限值极为普遍且超限值污染指标多、超限值程度严重;渤海湾和辽东湾海域沉积物已明显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渤海中部和长江口海域沉积物环境受到一定的污染,有一定的超限值比例;莱州湾和杭州湾海域沉积物环境现状相对较好。

4.生物环境状况

中国近岸海域尤其是沿岸的一些港口海湾由于受城市生活污水及工农业废水的影响,沿岸海水微生物污染严重,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厦门港及珠江口等海域大肠菌群超标严重,细菌数量也较高。在排污口附近的海域微生物污染更为严重,已对养殖业、娱乐用水及水产品食用价值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近岸海域受大量营养盐及有机物的影响,水域大部分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初级生产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区域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较高,但局部区域如大连湾、胶州湾、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以及珠江口,由于污染影响,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优势度明显,并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底栖生物量偏低,尤其是长江口和杭州湾底栖生物种类贫乏,整个杭州湾种类还不到25种,生物量均少于1.0g/m2,长江口海域各站位生物量均为0,已连续两年没有底栖生物出现。珠江口由于底部环境污染严重,溶解氧缺乏,导致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生物量也明显下降。

沿岸水质中的一些重金属及油类污染已对海区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汞、铜、铅、镉及油类的污染压力影响最大,平均浓度普遍超过了单细胞藻类、甲壳动物及鱼类的阈值浓度,并接近单细胞藻类及甲壳动物的毒性浓度。其中渤海、黄海沿岸3n·mile范围内有50.5%的水体油类超过渔业水质标准。舟山渔场油类100%超过鱼类的毒理阈值。

工业废水影响,沿岸的潮间带生物体内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丹东100%的贝类汞含量超标,且体内的砷平均含量超标严重;烟台有25%的贝类镉超标,青岛有50%的贝类镉含量超标;大连有25%的贝类镉含量超标,另外辽东湾的毛蚶及长岛的扇贝镉含量亦有超标样品,丹东、锦州、烟台、辽东湾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均较高。东南海潮间带生物中软体类、甲壳类和鱼类的体内污染物超标率分别为14%、7.7%和11.4%,尤其是迁移能力较差的软体类,其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及油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生物。其中浙江沿岸海域潮间带生物也已受到环境污染的明显影响,软体类中的牡蛎、毛蚶、缢蛏,甲壳类中的弧边招潮蟹、藤壶,藻类中的紫菜受污染较重,软体类超标率7.9%,甲壳类超标率为7.4%,鱼类超标率为2.4%,与1992年海岛资源调查结果相比,软体类、鱼类超标率均明显上升,DDT含量全面上升。

就近几年的监测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近海环境质量大致稳定,未出现急速的恶化现象,表明环保投资正在逐步发挥效益,但是从污染的面积逐年扩大这一点来看,海洋环境的总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