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活饮用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生活饮用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摘要】:确定生活饮用水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关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如饮食、营养、个体生理和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中,饮用水到底起多大作用,目前尚无足够的大范围人群的定量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饮用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

确定生活饮用水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关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如饮食、营养、个体生理和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中,饮用水到底起多大作用,目前尚无足够的大范围人群的定量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饮用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饮用水水质的微生物风险(一般是急性的)和化学物风险(一般是慢性的)是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

1.微生物风险

微生物的风险来自于饮水中的致病菌,19世纪末人们第一次将饮用水水质与健康直接联系起来,认识到严重危害生命的霍乱伤寒、痢疾等传染病是微生物通过饮用水传播的。为此,20世纪初首次出现了只规定细菌质量的水质标准,对保护人体健康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病源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肠虫等,病源菌包括传染伤寒的沙门氏菌、传染菌痢的致贺氏菌和传染霍乱的霍乱弧菌。从20世纪70年代起,饮用水中越来越多的致病微生物对饮用者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如微小拟病毒、贾第虫、军团菌和隐孢子虫不断被鉴定出可传播肠胃道疾病。

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一般均与饮用水源受粪便或医院污水污染有关,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亦增加水源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性,70%的农村自来水厂无固定的消毒工艺及其设备,大部分取水口紧靠粪坑或位于易感地带,分散式取水则更易受外界污染,这些都使得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成为农村饮用水安全供给的关键。WHO认为自来水龙头的数量与人口的比例要比病床的数量与人口的比例更为重要,只要有足够的洁净自来水和不传播疾病的厕所就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的饮用水卫生水平。

2.化学物风险

饮用水的化学物风险是工业发展的副产物。许多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杀虫剂、除草剂和农药等通过各种方式进入饮用水源,除了直接威胁人体健康之外,还有许多有机物可在氯化消毒中生成消毒副产物,同样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1)饮用水与肿瘤。肿瘤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全球每年癌症病例数呈直线上升趋势,WHO 估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 万癌症新增病例,到2020年,每年将有2000万癌症新增病例。当前估计我国每年的新增病例为130 万~140 万(其中肺癌、胃癌、肝癌和食道癌发病率最高),每4 个死亡者中就有1 人死于恶性肿瘤,癌症的死亡率从1980年前的84.6/10万上升为2000年的94.4/10 万。绝大多数致癌物质来自被污染的饮用水和空气,饮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毒素、氯化消毒副产物及某些不良自然地理因素导致水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或砷、钴、镍的超标也可能导致肿瘤。供水系统中可检出的有机物多达2000 种,相当部分是致癌的和可疑致癌物,统计分析表明,每天饮用四氯化碳含量为1μg/L的水,一生中可能致癌的几率为1.5×10-7,如每天饮用聚氯联苯含量为1μg/L的水,一生中可能致癌的几率则为3.1×10-6

(2)饮用水与内分泌紊乱。近年来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一些奇形怪状的鸟,大量的畸形蛙、发育不良和生殖器异常的鳄鱼(美国)和贝类(日本);妇女患乳腺癌和子宫癌,男人患膀胱癌、前列腺癌和睾丸癌的病例在增多。专家学者认为新型环境污染是由近似于生物激素的化学物质引起的,诸如氯代有机物,其结构与激素非常相似,人和生物摄入这些污染物后,就会破坏激素平衡,导致发育与生殖功能出现异常。过去人们比较注意致癌、致突变、致畸物质的危害,近年来科学界认为,内分泌紊乱能导致癌症、不育症、甲状腺机能障碍、先天性缺陷、行为障碍、神经系统压抑以及生殖器官畸形,而人造化学物质可能正在严重破坏人和动物的激素,造成内分泌紊乱。过去认为低水平污染是安全的,现在认识到长期低水平的污染亦能危害健康,1996年美国的麦克拉伦提出,用作杀虫剂的多种化学物质,其个体浓度极低,只有几十个ppb,看来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但如果混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于个体160~1600倍的激素作用。科学家们已确定50种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其中约有一半是氯代有机物(如二恶英和多氯联苯)、杀虫剂、DDT。据报道,船底涂料成分、用于食品保鲜的化学物,还有用于塑料、树脂原材料和洗涤剂的化学物质也会起到同样作用。

(3)饮用水与新生儿缺陷。血吸虫病地区大量投放入水体的灭螺药物五氯酚钠经常污染附近饮用水源,研究表明,这类化学药品可导致新生儿出现缺陷。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网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出生的缺陷儿多达30万,其发生率为95.6/10000,在城市新生儿死因中出生缺陷占第一或第二位。

(4)饮用水与地方病。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以及碘缺乏均与饮用水中特定元素的过量或缺少有关。饮用水中适量的氟可以预防龋齿,但是,生活在水氟超标地区的人们极易出现氟斑牙或氟骨症。随着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部分地区源水氟含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氟中毒患者有增无减。这类地方病不仅会影响人体健康,使人丧失劳动能力,还会影响下一代的智力发育,成为生活贫困、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性根源。据WHO报道,长期饮用受砷污染的水,会发生砷中毒,诸如:皮肤损害、膀胱癌、肾癌、肺癌、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在长期饮用砷污染水的人群中,10 人中就有1 人死于癌症,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改善孟加拉国的饮水安全,减少病源性微生物的污染,帮助当地居民建小管井,取用地下200m的地下水,却不知当地地下水含砷浓度极高。20年后,孟加拉国28%~62%的人口约3500万~7700万人饮用高砷水,有10 万人因此皮肤受到损害,灾害的范围超过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3.实例

(1)饮用水与肠道传染病。据1999年全国疫情监测报告,江西省166例霍乱患者中1/3系饮用水传播;四川省巫溪县的水源地——大宁河水受霍乱弧菌污染,造成霍乱暴发流行,病人123 例,带菌者35 例;重庆市万盛城区暴发1025例痢疾疫情,罹患率227.8/10万,发病原因与城区生活饮用水受洪水和医院污水污染、部分学生喝生水以及学校共用饮水杯等有关;哈尔滨市电缆厂宿舍发生197例痢疾暴发,疫情为二次供水受污染所致;安徽省六安市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发生6例伤寒,疫情系自备水源受污染,未加氯造成;黑龙江省双城市暴发101例伤寒,疫情系该市第一水厂擅自选择水源地、违法建井、出厂水未严格消毒所致。(www.chuimin.cn)

(2)饮用水与肿瘤。据报道我国某些湖、塘、水库富营养化严重,微囊藻毒素(MC)高达160μg/L,常规净水工艺、紫外线照射或加热均无法去除该类物质,以致个别水厂夏季自来水中MC高达6.4μg/L,超过WHO饮用水1.0μg/L的规定。1986~1991年某些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饮用此类水的人群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饮深井水者,数据如表5-6所示。

表5-6 湖塘水与消化道癌症死亡率

(3)饮用水与地方病。表5-7为1988~1994年主要高氟水地区饮用高氟水的人数及其氟斑牙和氟骨症的患病情况。表5-8为饮水砷的浓度分布和暴露人口数。

表5-7 高氟饮水与地氟病的患病情况

续表

表5-8 饮水砷的暴露人口

注 饮用水标准砷含量小于0.05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