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水环境管理机制,防污减灾策略

中国水环境管理机制,防污减灾策略

【摘要】: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全国以“三河三湖”为重点的流域总量控制机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且为改善各个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打破条块分割的水环境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我国必须全面有效实施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全国以“三河三湖”为重点的流域总量控制机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且为改善各个流域的环境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国“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的目标”,首次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充分肯定了总量控制作为环境管理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水环境管理体制的基本点是“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这是法律规定的,也是符合我国当前水环境管理特点的。它对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运用各部门的力量搞好水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水环境及水污染控制的管理存在着机构重叠、政策不一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的分工不清,协作不够,造成一些人为的矛盾,存在统一监督管理难以实施、分工负责难协调的状况,跨省的水污染纠纷难以有效解决。为此,建议国家在总结“九五”各个流域实施总量控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重点治理的流域建立更加强有力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机构,按照流域水污染规律,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为核心,实施更加有效的水环境管理。

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必须在各有关部门之间很好地进行相互协调和配合。水污染防治中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管力度,协调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完善我国水环境管理体制,逐步向流域管理转变。

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由局部河段污染变为流域性污染问题,上下游污染纠纷突出,必须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就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容量总量控制的原理作出科学规划,强调污染治理落实到项目,具有可操作性。规划经国务院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后实施,明确了上下游的责任和各有关部门的任务。这样制定和批准的规划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实施,建立上下游交界断面的责任制,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严格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在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应考虑并设立水污染防治的专门领导和协调机构,具体贯彻和实施国家的水污染控制战略;各行政区之间由于受人文地理及区域利益所限,未能从流域整体或大区域范围利益考虑与协调水体功能区的划分,使得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水环境功能失调,其影响从行政区内扩展到整个流域。因此,打破条块分割的水环境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从长远管理职能看,建立流域环境管理网络体系,参与流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在流域范围内协调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对全流域环境质量负责,开展流域水污染补偿试点,对全流域污染源实施管理。(www.chuimin.cn)

我国必须全面有效实施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流域水污染防治要以改善环境质量和满足水环境功能为目标,按照污染物排放与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将污染削减负荷落实到源,通过治理和管理措施,实现水质保护目标。根据水环境质量目标确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相应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切实地与改善水环境质量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以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来推动污染源进行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污水回用、技术改造等工作,形成有利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九五”期间,我国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国广泛地开展了污染源排放申报登记制度,并在重点污染源实行污染物生产全过程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当前工业部门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大好时机,实施重点行业污染物总量控制,解决结构性工业污染,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