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江河湖海水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中国江河湖海水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摘要】:三河三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以淮河、太湖两个流域开展得最早。因此这两个流域暴露的问题最具代表性。对面源污染未作有效控制。湖泊集中全流域汇水,是流域污染的综合反映。

三河三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以淮河、太湖两个流域开展得最早。因此这两个流域暴露的问题最具代表性。

1.淮河流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污染反弹。淮河流域多年来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了一些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污染严重的造纸、制革和酿造行业,经过取缔“十五小”企业,关停了一批,治理了一批,但并未真正达到集中生产、集中治污的初衷,至今制浆造纸和酿造企业仍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只要求COD一项污染指标达标,不能代表水质的根本改善。部分企业因治理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善,特别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连COD也不能稳定达标,污染反弹时有发生。

(2)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九五”期间,淮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严重滞后,其原因: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及部门认识不到位,“等、靠、要”思想严重,筹集资金过分依靠国债,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使得工程资金缺口较大。二是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时间太长,需要办理的审批手续多,利用外资的项目更是程序繁杂,致使工程延误。三是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厂建设不同步,相当多的地方重建厂轻建网,污水处理厂建设贪大求洋,规模偏大,加上配套管网建设难度大,导致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达不到涉及规模,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3)对面源污染未作有效控制。由于水土流失、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秸秆腐烂等因素,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影响日益突出。2000年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氨氮是淮河流域一项主要的污染超标因子,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氨氮超标的最主要原因。

2.太湖流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www.chuimin.cn)

(1)对湖泊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湖泊集中全流域汇水,是流域污染的综合反映。既有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污染,又有过量施用化肥及大量畜禽养殖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湖泊开发利用方式违背生态规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全流域全面建立污染防治系统和生态恢复体系,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由于缺乏对上述问题的充分认识,“九五”期间太湖治理目标定得偏高,时限要求过紧,治理目标难以完成。

(2)治理湖泊氮、磷污染控制措施不落实。磷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染,尽管在“九五”期间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应采取脱氮除磷措施,但是太湖流域内已经建成的29座污水处理厂只有几座有脱氮除磷措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又缺乏法律上的支持和有效的治理技术,氮、磷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削减。

(3)部分企业污染反弹。由于经济利益驱动、管理不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执法不严等诸多原因,太湖流域有10%的企业在实现达标后,仍有超标排放甚至偷排废水的现象发生,部分区域水质发黑发臭,造成上下游污染纠纷。而且这一地区即使废水达标排放,但其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加上大量直排的生活污水已远远超过当地水环境容量,水体仍处于较高污染水平,致使很多水质断面不能达到规划的要求。

(4)治污投入不足,资金到位晚,影响了治污工程进度。①投入不足。以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九五”期间需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6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约40亿元,缺口近30亿元,约占总投资的45%。②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在“三河三湖”国债项目专项中,1998~2000年国家共批准26项太湖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是4.608亿元,地方转贷资金6.144亿元,目前已基本落实到位,但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理想,据建设部统计,到2000年底,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计划的41.3%,而且大部分是1999年和2000年才陆续投入的。③银行贷款不足。因为项目资本金不到位,担保等不符合银行评审要求,致使前期工作不充分,很多项目不能得到银行贷款。④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低。如江苏省2000年污水处理费才收到0.6 元/t水。多年来,环保治理项目没有固定资金投入渠道,治理进度、治理效果要依赖于治理资金到位时间、到位程度,严重制约了太湖治理进程,加上一个污水处理厂从立项到竣工至少要3年时间,太湖治理显效时间将滞后于处理厂投产运行时间。

(5)需加大太湖自净能力。太湖是浅水湖,淤泥沉积,加之马山岛等地的不合理围垦和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太湖西北部水体交换能力更差,水体滞留时间长达300 天,在削减入湖排污总量的同时,必须人工提高太湖自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