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河流域污染严重,污染物COD排放量为130.1万t

黄河流域污染严重,污染物COD排放量为130.1万t

【摘要】: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重金属指标基本符合Ⅰ~Ⅲ类水质要求。黄河流域两大支流陕西省渭河和山西省汾河均污染严重,几乎均为劣Ⅴ类水质。1998年黄河流域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为130.1 万t,主要来源于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占68.4%。

1.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较好。2000年,长江流域493个控制断面中达Ⅲ类水质的断面占69%,劣Ⅴ类断面有11个,主要超标因子为COD、氨氮和石油类,集中在云南楚雄州、昆明市和湖北武汉市、襄樊市、荆门市以及江苏常州市。长江干流(包括通天河、金沙江)水质较好,控制断面62个,达Ⅲ类的断面为70%,劣Ⅴ类断面只有2个,主要超标因子为COD、氨氮和石油类。

2000年长江流域废水排放量为205亿t,COD排放量为521.3万t,较1998年有显著增长。其中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8个省市的废水排放量占流域的83.2%,COD排放量占流域的82.5%,这6省2市为流域总量控制的重点。

据1991~1998年监测资料,长江干流COD及氨氮浓度变化总体平稳,其中CODMn主要在2.94~3.85mg/L之间波动,氨氮在0.2mg/L左右波动(图1-3)。但近年来水质恶化速度有所加快,长江干流劣质水体比例分别增加了15.3%,上游部分河段因水土流失悬浮物超标较重,1998年度长江干流出现洪水,悬浮物超过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44.6%。

图1-3 1991~1999年长江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

2.黄河流域

黄河全流域干支流所有监测断面中有29%的断面丧失了使用功能,62%的河段不能达到功能要求。1999年度黄河流域114 个重点监测断面中,符合Ⅰ~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比例为18.4%,劣于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比例为81.6%,其中,Ⅳ类水比例为18.4%,Ⅴ类、劣Ⅴ类水的比例分别为7.0%和56.1%。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重金属指标基本符合Ⅰ~Ⅲ类水质要求。劣Ⅴ类的断面分布在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河流中,而超标断面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甘肃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境内。黄河流域两大支流陕西省渭河和山西省汾河均污染严重,几乎均为劣Ⅴ类水质。

1998年黄河流域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为130.1 万t,主要来源于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占68.4%。在黄河的46 条支流中,黄河支流渭河、汾河、湟水河、金堤河、涑水河、漭沁河排污量大,污染严重,6条支流排污量占黄

河流域总废水量的51.98%,COD占流域总量的48.17%,造成黄河流域污染的污染物类型为有机耗氧型,污染因子主要包括COD、氨氮和石油类。

1991~1999年,黄河干流总体以Ⅳ、Ⅴ、劣Ⅴ类水质为主,占80%左右,Ⅰ~Ⅲ类水质比例则仅占20%左右。黄河干流石油类和氨氮指标普遍超标,洪水期间悬浮物浓度值偏高,高锰酸盐指数基本符合Ⅱ~Ⅲ类水质要求。1998年小浪底发生污染事故,CODM 浓度值上升明显,达劣Ⅴ类,1998~1999年,总体污染程度呈下降态势,但波动较大(图1-4)。

图1-4 1991~1999年黄河干流主要污染指标浓度年际变化

3.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2000年监测的130个控制断面的数据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为淮河流域主要超标因子。水质Ⅴ类、劣Ⅴ类居多,满足Ⅳ类水质的断面仅42个,占1/3,如果不考虑氨氮,满足Ⅳ类水质的断面55个,占42.3%。

2000年,淮河流域废水排放量为42.5亿t,COD排放量为105.9万t,入河量为72.7万t,其中,江苏省、河南省排放量所占比例较大。各省排放量详见表1-5。

表1-5 淮河流域2000年各省COD排放量 (万t/年)

2000年,淮河流域氨氮排放总量为12.33万t,入河量为9.88万t,其中生活源氨氮排放量约占70%。各省氨氮排放量与入河量见表1-6,其中安徽、河南两省排放量占主导。

表1-6 淮河流域2000年氨氮排放量与入河量 (万t/年)

由于“九五”期间,氨氮并未作为总量控制指标,淮河水质超标,有33%是由氨氮造成的,为此,“十五”期间,将增加氨氮作为总量控制目标。

20世纪90年代淮河流域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90年代前半期水质逐年恶化,90年代后半期水质有所改善(图1-5)。1991~1996年,淮河水质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劣质水体(Ⅴ类以上水质)所占的比例由1991年的12.5%增加到1996年的66.6%,增加了54%;同时,淮河干流CODMn浓度也逐步升高,由3.96mg/L提高到8.04mg/L,增加了103%。1997~1998年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后,水质有所好转;劣质水体所占的比例由1996年的66.6%下降到1998年的11.1%,减少了55.5%;与此同时,淮河干流CODMn浓度逐年降低,1998年CODMn浓度已由1996年的8.04mg/L 下降为5.10 mg/L,降低了近37%。淮河水质的这种变化与1995年开始实施流域污染综合防治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淮河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淮河流域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近年来由于加大治理和加强监管,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但氨氮污染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流域山东省境内河流水质很差,河南省、安徽省境内部分支流水质较差,江苏省境内河流水质相对较好。

图1-5 淮河流域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年际变化

4.海河流域

海河水系水污染问题一直比较严重。据1998年9月上旬(海河流域丰水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海河流域60 多条河流的193 个断面监测结果表明: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仅占8.4%,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占13.4%,符合Ⅲ类标准的占7.3%,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占10.1%,属于Ⅴ类标准的占6.1%,劣Ⅴ类水质的河段占54.7%。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水质较好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滦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滹沱河和漳河的上游部分河段;污染严重的河流有徒骇河、马颊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滏阳河、北运河和海河干流等河段,其中海河干流所有监测断面均为劣Ⅴ类水质,污染相当严重。(www.chuimin.cn)

海河流域2000年的废水排放量为56.8 亿t,COD 排放总量为158.4 万t,较1995年有明显改善,但距离“九五”规划要求的119.6万t尚有一定差距。对海河流域污染物排放“贡献”最大的为河北省,其次为河南省及北京市、天津市,排放最少的为山西省(表1-7)。

表1-7 海河流域COD 排放量 (万t/年)

近十年海河干流水质始终以Ⅴ类、劣Ⅴ类水质为主,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值有升有降,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均在高污染水平上波动,且1998~1999年有增加趋势。氨氮浓度1993年以后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图1-6)。

图1-6 1991~1999年海河干流主要污染指标浓度变化

5.辽河流域

辽河流域的主要特点是:河流上游水库较多且水质较好;河水中大量含砂,主要来自于西辽河上游;污染最重的区段集中在城市段;污染物的主要来

源为辽宁省,约占80%;枯水期污染严重,主要特征属有机耗氧型污染。1998年,辽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劣Ⅴ类标准的断面数为38 个,占56.7%;超标断面数为44个,超标率为65.7%,水体水质较差。辽河水系枯水期污染更为严重,流经城市河段的水质均超过地面水Ⅴ类标准,全水系符合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9%,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占24.3%,属于Ⅳ类、Ⅴ类标准的占72.8%。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铜、氰化物、汞也有超标现象。

由图1-7可见,辽河干流水质总体变化不明显,其有机污染程度仍相当严重。辽河CODMn浓度基本保持稳定(1998年数据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年洪水造成的影响),辽河氨氮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有限。

图1-7 1991~1999年辽河干流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

6.松花江流域

松花江流域年径流量762 亿m3,仅次于长江和珠江。其中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流域区域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物总量不大。从总体上来说,松花江流域的水质较好。但枯水期水质恶劣,约有50%的河段水质劣Ⅴ类。据松花江流域86 个断面数据:有43 个断面水质劣Ⅴ类,表明水域一半丧失使用功能;Ⅴ类断面共9 个;Ⅳ类断面22 个;Ⅲ类断面8 个;Ⅱ类以上断面4 个。松花江水系污染主要污染参数是总汞、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挥发酚。其中,同江段总汞污染严重,水质历年都较差。

松花江流域三省现状COD 入河量及所占比例详见表1-8。

表1-8 三省现状COD 入河量及所占比例

由表1-8可知,黑龙江省COD 入河量占全流域的62.3%,吉林省COD入河量占全流域的30.4%,内蒙古自治区COD 入河量占全流域的7.3%,即松花江流域的污染主要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因此,削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COD 排放量,是改善松花江流域水质的关键

1990年以来松花江流域以Ⅲ~Ⅳ类水质为主(所占比例一般在65% 以上),水质尚好。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基本在Ⅲ~Ⅳ类间波动(6.30~7.98mg/L),氨氮浓度则在0.02~0.07mg/L间波动(1996年除外)。因其汞背景值较高,在部分河段偶有汞含量超标现象。由于1998年发生洪水,水质状况有所下降(图1-8)。

图1-8 1990~1998年松花江流域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

7.珠江流域

珠江干流年径流量达3338亿m3(1998年),水量丰富,水体自净能力强,流域河流水质总体较好,污染断面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境内。位于流域上游的广西境内经济欠发达,污染物总量相对较小;流域下游广州段水质则明显变差,基本以Ⅴ~Ⅴ+类水质为主。1998年,珠江流域片的控制断面为300个,其中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数为36个,占流域总断面数的12%,全部位于广东省境内,超标断面为82个,占流域总断面数的27.3%,其中61个分布在广东省境内的河流中,主要超标因子为COD、氨氮和石油类。

珠江流域多年来水质变化较为稳定,以Ⅱ~Ⅳ类水质为主,珠江COD浓度变化总体平稳,1991~1996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96年与1991年相比,COD浓度下降了约24%),1997~1998年COD浓度有所提高(1998年与1996年相比,COD浓度提高了27%)(图1-9)。主要污染指标氨氮浓度值时有超标,高锰酸盐指数的浓度均优于Ⅱ类标准值。

图1-9 1991~1998年珠江流域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