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惊人影响力

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惊人影响力

【摘要】:所有Kuru家人都被杀死,几乎全部的Pandavas家人也是。勇武的Bhishma便在10天之内杀了10万人。按照这位诗人统计家的报告,伤亡总共有数亿人。印度的第二部史诗是一切印度书籍中最著名和最受人喜爱的,并且比《摩诃婆罗多》更容易为西方人了解。今天还有这类诗人在讲诵这些史诗,有时一连90个傍晚,而对着出神的听众。

那些学校大学仅是印度教育系统的一部。写作不像在其他文明里那样受重视,口述的教导保存了并且散布了本国的历史与诗篇,聚众背诵的习惯则把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部分传布于百姓之中。如同把《伊里亚德》和《奥德赛》增述传递的许多佚名的希腊说书人一样,印度的背书人和讲书人把愈来愈庞大的史诗,里面装满了婆罗门教徒所加进去的传奇故事,从一代到一代,从宫廷到民间传递下去。

一位印度学者把《摩诃婆罗多》列为“亚洲到现在为止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想像作品”,Charles Eliot爵士称之为“比《伊里亚德》更伟大的诗”。在一种意义之下,这后面的一种判断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开始时(约公元前500年)是一篇长度合理的短故事诗,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Mahabharata添加了故事与教训,又吸取了Bhagavad-Gita以及Rama的部分故事,终于它的长度到了10.7万个八音步的对句——7倍于《伊里亚德》和《奥德赛》加在一起的长度。作者的名字颇多,传统所认定的是Vyasa,其名字原意为“安排者”。上百的诗人写了它,上千的歌者塑造它,一直到笈多王朝诸王统治的时期(约公元400年),婆罗门僧侣才把他们的宗教道德观念大量注入这部原属于刹帝利阶级的书,于是这首诗便被赋予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巨大形式。

它的主题并不太适合于宗教的训诫,因为它所叙述的是暴行、赌博与战争的故事。第一卷讲到美女Shakuntala(她命中注定将成为印度最有名的戏剧女主角)和她的伟大的儿子婆罗多(Bharata),他传下了大婆罗多(Maha-Bharata)、Kurus和Pandavas族人,他们之间的血斗衔接了书中时常脱断的线索。Pandavas王Yudhishthira输去了他的财富、军队、帝国、兄弟,终于连他的妻子Draupadi也输掉了,在这场赌博中他的Kuru敌人用的是装了铅的骰子。按照约定Pandavas家人在被放逐后再收回王国。12年过去了,Pandavas家人找Kuru家人收回国土,他们没有得到回音,于是宣战。双方都找了同盟来参战,直到几乎整个北印度都加入了。[5]这场战争猛烈进行了18天,占去5卷书。所有Kuru家人都被杀死,几乎全部的Pandavas家人也是。勇武的Bhishma便在10天之内杀了10万人。按照这位诗人统计家的报告,伤亡总共有数亿人。在这血腥的场面,Gandhari(瞎眼国王Dhritarashtra的王后)在见到兀鹰在她的儿子Duryodhan的尸身上面贪婪地盘旋时,恐怖地哀哭。

Krishna神把屠杀暂停一会儿,加进一个诗篇谈论战争和Krishna的高贵。垂死的Bhishma延后了他的死亡,而解释阶级制度、遗赠、婚姻、礼物与葬仪的规则,并说明Sankhya哲学和《优波尼沙》的哲学,叙说一大堆传奇故事、传统规范与神话,又长篇大论地教训Yudishthira关于皇帝的职责。此外沙尘弥漫的谱系,地理描述神学与形而上学的长段叙说分开了戏剧和动作的绿洲部分。寓言与神话,爱情故事与圣者的生平等也使得《摩诃婆罗多》在缺乏形式方面比《伊里亚德》和《奥德赛》更糟,而在思想的宏富方面则过之。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动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瑜珈规则、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美的工具。其金科玉律有许多种形式的表现,[6]美与智慧的道德格言极多,[7]关于婚姻忠贞的美丽小故事也不少,这些故事使得妇女听众知悉婆罗门理想中那忠诚而忍耐的妻子模范。

在伟大战役的叙述之间夹藏着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Bhagavad-Gita(上帝之歌)。这是印度的《新约》,受崇敬的情形仅次于《吠陀经》,并且像《圣经》和《古兰经》一样在法庭里被用来监誓。Wilhelm von Humboldt说它是“最美的,或许是惟一真正的,在任何文字中所存在着的哲学性的歌颂,或许是世界所能展示的最深刻最高贵的东西”。印度对于个别者一向是不在意的,Gita也就承受着印度给它的创造品所包覆的匿名之雾气,既无作者名字也无创作日期地被流传到现在。它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400年,也可以晚到公元200年。

很多的形而上学与伦理方面的矛盾冲突之处,反映出生命里的对称与复杂的情形。非常令人惊讶,这个人所采取的道德立场好像较为高尚,而那位神却为战争和杀戮辩护,其所根据的是靠不住的“生命无法杀死以及个人的分殊本为虚幻”的理由。作者所想要做的,似乎是把印度人的灵魂佛教信仰的销蚀精力的宁静主义之中唤醒,使其愿为印度而战。这是一个刹帝利在感到宗教削弱他的国家时所表示的反叛,他骄傲地认为很多东西是比和平更可贵的。总之,这是一则好的教训,印度假如在过去听取了它,本可能会使她保持自由的。

印度的第二部史诗是一切印度书籍中最著名和最受人喜爱的,并且比《摩诃婆罗多》更容易为西方人了解。《罗摩衍那》比较短,仅是1000页,每页48行的长度。虽然它自从公元前3世纪起到公元2世纪为止,也曾经有添加和不断的增长,中间插入的部分却较少,并且不影响主题的发展。传统上认定的作者是Valmiki,他也和那篇较长的史诗的传闻作者一样,在故事中作为一个人物而出现。但更可能的,它是许多路旁的弹唱诗人的产品。今天还有这类诗人在讲诵这些史诗,有时一连90个傍晚,而对着出神的听众。

好像《摩诃婆罗多》的类似《伊里亚德》,是一次神和人都参加的大战故事,其部分的缘起是一国的一位美女被另一国掳去,《罗摩衍那》则好像《奥德赛》,讲到一位多难飘泊的英雄,以及等他回去团圆的耐心妻子。一开始我们见到黄金时代的一幅景象,十车王(Dasa-ratha)在国都Ayodhya城统治着Kosala王国(今名Oudh)。

富有着王者的尊贵与武勇,富有着神圣的《吠陀》学识,

十车王统治着他的帝国,在往昔美好的日子里……

和平地生活着,那有义的百姓,多财而有德;

他们的胸中没有嫉恨,口中不作谎言。

为父者家室欢乐,有牛群、玉米和黄金;

苦恼的困穷和饥馑在Ayodhya无能为力。

邻近另有一个幸福的王国,是国王Janak所统治的Videha。他亲自“操犁耕地”,像个有力的辛西内塔斯(古罗马英雄,本为农民)。有一天,他的犁刚一触到泥土,那田畦中便跃出一个可爱的女儿Sita。不久Sita必须成婚了,Janak便给追求者举行一次竞赛,凡能够拉弯Janak的一面战弓者可赢得妻子,于是十车王的长子Rama来到这次竞赛,Rama“有狮子般的胸膛,硕大的臂,眼如荷花,庄严如林中之象,束发如冠”。只有Rama能弯这弓,于是Janak把女儿许给他,说出印度婚事中特有的惯例祝词。

这是Sita,Janak的女儿,对他比生命还宝贵。

今后她共同承受你的德性,王子啊,她是你忠诚的妻子。

祸福同享,她是你的,不论在何方;

无论欢喜或忧伤,珍爱她,紧握她手在你手。

如影随形,她是夫君的忠诚的妻,

我的Sita,最好的妇女,生死都跟随你。

于是Rama回到Ayodhya,带了公主新娘——“象牙般的额,珊瑚般的唇,齿如列贝”——而以他的虔敬、温和与慷慨大量赢得了Kosala王国百姓的爱戴。忽然罪恶进入了这个伊甸乐园,它的化身便是十车王的第二个妻子Kaikeyi,十车王曾应允满足她任何的愿望。这时她对于王后感到妒嫉,因为其子Rama是王储,于是她求十车王把Rama放逐14年。而十车王有这样的一种荣誉感——那是惟有不懂政治的诗人才想得出来的,竟然遵守了诺言,而伤心地把心爱的儿子放逐了。Rama爽快地原宥他,便准备单独到林中去生活,但是Sita坚持要同去。她所讲的话几乎每个印度新娘都记住的。

“高车骏马,涂金的宫殿,在妇女的生活中都是空,

对于爱着丈夫和被爱的妻子,丈夫的身影最可贵。

Sita在林中徜徉,比在父亲的华厦中还更快乐,

憩息在丈夫的爱中,不必妄自思念家或亲人……

从新鲜芳香的树木,她会采撷野果,

Rama尝过的食物将是Sita珍爱的食物。”(www.chuimin.cn)

甚至Rama的兄弟Lakshman也要求去陪伴他:

“孤伶伶地带了Sita,你将遵循你的暗黑路途,

准许你忠诚的Lakshman日夜给她保护,

准许Lakshman携带了箭在森林里到处巡行,

让他的斧砍倒林木,让他的手建立家屋。”

这首史诗在此处变成了森林田园诗,叙说Rama、Sita和Lakshman如何出发到林中去。Ayodhya的百姓如何为他们哀哭,在第一天跟他们同行。这些被放逐者如何在夜晚从关心的陪行者身边溜走,放弃一切贵重物品和王子的服饰,披上树叶和编织的草,用剑在林中开出路途,而依靠林中的果子和坚果为生。

时常地,那妻子转向Rama,非常地喜悦与惊异,

寻问一些树木爬藤、果子或花朵的名称,因为从不曾见过……

孔雀欢喜地绕着飞,猴子在弯枝上跳跃……

Rama在清晨朝阳的红光下跃入河川,

Sita轻柔地探入水中,好似水莲凑近溪流。

他们在河边造了小屋,学习去喜爱林中的生活。但是一位南方的公主Surpa-nakha在林中闲荡时邂逅Rama,爱上了他,恨他的守德不渝,便唆使她的哥哥Ravan来夺走Sita。他成功了,把她捉到远方的城堡里,想要引诱她,但没有结果。因为神明和写书的人都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于是Rama募集了大军,攻击Ravan的国度,把他战败,救出了Sita,然后(这时他放逐的年限正好已经满了)同她坐了飞车回到Ayodhya,在那里另一个忠诚的兄弟愉快地让出了Kosala的王位。

在大概是后来添加的一段结语里,Rama屈服于那些怀疑者,他们不信Sita在Ravan的宫中住了那么久而始终没有让他接近。虽然她通过了火的试验而证明了她的清白,他仍把她遣到森林里去隐居,这实在是遗传的恶作剧,一代人把受之于长辈的罪恶过错再向后来者身上去重复施行。在森林里Sita遇到Valmiki,她为Rama产下二子。很多年后,两个儿子作为周游的歌者,在不快乐的Rama跟前唱出Valmiki据Sita的回忆而作的关于Rama的史诗。他认出这两个少年是自己的儿子,于是送信恳求Sita回来。但是Sita痛于她所身受的怀疑,消失于曾为她的生母的泥土之中。Rama孤独而忧伤地统治了好多年,在他的仁政之下,Ayodhya又经历了十车王时代的理想生活。

古代的贤人曾诉说,Rama在位的快乐时期里,

夭折和恶病,百姓们从未遭遇;

没有寡妇为早夭的夫君哀哭,

母亲们也没有为Yama(司死之神)勾注了的婴儿痛哭;

强盗、骗子和欺哄者不用巧语诱人,

邻人热爱正直的邻人,百姓爱他们的君王。

树木在季节转换时盛产果子,

土地感恩欣愉,丰收从无缺减。

雨水按时,暴风不起。

熙熙山谷,谷草丰茂。

布机与铁砧,耕就的沃土,各自生产,

举国各沿祖业,生活愉悦。

这是一个使人愉快的故事,甚至一个现代的愤世嫉俗者也可以享受,假如他有这份聪明,有的时候须忍受一点怪诞的片段和歌唱的韵律。这些诗虽然在文学素质方面也许比荷马的史诗逊色——在结构的逻辑次序、文学的华丽、描写人物的深度与忠于事物的基本要素等方面,却具有优良的感情,高贵的妇女与男子的理想化,与一种有力的——有时也是实际的生活描叙。Rama和Sita太好了,不像真实的人物,但是Draupadi、Yudhishthira、Dhrita-rashtra和Gandhari,则几乎同阿基里斯、海伦、优力赛斯和Penelope一样是活生生的人物。印度人会理直气壮地抗议说没有一个外国人能够评判这些史诗,甚至了解它们。对他们而言,它们不仅是故事,还是一些理想人物的画像,他们可以仿效这些人而修养他们的人格。它们是印度民族的传统,哲学和神学的储藏库。在某种意义下,它们是神圣的经典以供诵读的,好比一个基督徒的诵读《基督的模仿》或《圣者列传》那样。虔诚的印度人相信Krishna和Rama是神的化身,并且仍然向他们祈祷。在这些史诗中读到他们的故事时,印度人觉得在得到文学的愉快和道德的感召之外,也得到宗教的好处,并且相信只要读《罗摩衍那》便会洗净一切罪恶,也会得到一个儿子。印度人常以一种单纯的信心接受《摩诃婆罗多》的骄傲结论。

假如一个人读《摩诃婆罗多》而且能信奉它的道理,他可解脱一切罪恶,死后上天堂,如奶油之于其他食物,如婆罗门之于其他人,如大洋之于池水,如牛之于一切其他四足兽——此正如《摩诃婆罗多》之于其他的史书……凡留意谛听《摩诃婆罗多》的对句(shlokas),并且能信之者,在此世能得长寿和名誉,在来世能在天堂永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