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理论与风险分析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理论与风险分析

【摘要】:管理城市生态环境风险的方法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事先算好自然生态环境已提供、正提供和未来将持续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其纳入城市化破坏带来的机会成本中,能促进有效决策,避免城市问题和城市病出现的风险。

基于生态风险和环境风险的基本内涵,可以将城市生态环境风险概括为在全球生态系统变化趋势下,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要素、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发生不良变化可能造成的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受到威胁的程度和可能性。管理城市生态环境风险的方法包括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风险评估用于确定风险的大小,而风险管理用于明确风险受体、审视不同控制风险举措的需求度。

城市化意味着原有的生态系统服务被放弃,并转变为新的用途,这将产生净收益的损失,而使用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为损失的净收益。例如,在将森林转变为新用途(如酒店群)的过程中,会导致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提供栖息地等)丧失。在转变林地为建设用地时不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丧失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然而,这一损失并没有被充分地评估和估值,导致破坏以后恢复所需要的成本远远高于当初破坏时所获得的收益。对于财政资源和承受能力都非常有限的城市政府,这是在城市化初期即要考虑的风险问题。因此,“居安思危,强化风险意识”是城市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需要改变以往“治已病”模式为“治未病”模式,防患于未然。事先算好自然生态环境已提供、正提供和未来将持续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其纳入城市化破坏带来的机会成本中,能促进有效决策,避免城市问题和城市病出现的风险。

1.空间性与受体

城市生态环境风险源根据不同的地理范畴可以分为城市中心区、城郊结合部和飞地。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建设已趋于稳定的区域,风险特点主要反映在暴露在风险中的人口密度最高、不利疏散、外部依赖性极强以及外部影响性极高等。城郊结合部为城市化的前沿区,这一地区的城市化将导致区域性自然生态斑块的丧失和破碎化加剧,影响更大范围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从而导致更大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减弱,其风险受体较为隐秘,但其潜在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带来区域性风险。飞地为离开城市中心区以外跳跃式建设的新城区,这些地方往往是生态环境较为原始、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地区,如海岸带、高产农田、山地森林、湿地、矿区等。这些地区随着城市建设和人口的涌入,将导致全球、区域和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包括下游地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其风险受体更为隐秘和扩大,使得其评估和管理过程更为复杂。

2.时空性与追溯(www.chuimin.cn)

城市生态环境风险具有很强的累积性,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程度的累积性和风险受体暴露时间的累积性。当真正出现风险事故、造成经济社会损失时,其所产生问题的主因往往是隐秘的,需要向前或向更大区域进行责任追溯。并且在评估风险的经济成本与生态效益损失时,还需考虑货币价值和贴现率等经济问题。

3.开放性与多元共治

城市生态环境风险的时空特性决定了其典型的开放性特征,不仅风险受体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不同,而且风险源也需要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加以追溯。衡量与追溯这一问题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景观生态学统计学社会学、环境法学等多种学科,需要相关人员统筹兼顾,合理取舍,提供公正、透明、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必须多方面收集信息,充分动用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才能做到主动预防、有效控制和及时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