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促进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促进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摘要】:城市环境规划要与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进行,采取相同的程序,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时批准下达。

1.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主要内容

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指标纳入、技术政策纳入、资金纳入。

1)指标纳入

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应本着先成熟先纳入、后成熟后纳入,逐步发展逐步纳入和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纳入的原则进行。指标纳入的要求是尽可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并要有针对性,有重点,要体现规划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城市环境问题。要特别注意国家一级纳入指标少而精,地方级的纳入指标包括上一级的指标在内。

2)技术政策纳入

以往的城市环境规划一般是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已确定、产业结构和布局已定局的前提下进行的“事后”规划,它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很少反馈或制约,这类规划本质上是经济制约型的规划。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城市环境规划工作已形成一门产业,任何计划、建设首先需要环境规划论证,得到环境事务所的批准认可后方能制定计划和建设,也就是说城市环境规划从经济制约型向经济环境协调型转变。

以往城市环保部门对城市污染控制一般是从尾端监控,主要靠大量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污水处理厂或固体废弃物焚烧、填埋等尾端治理的办法,有的甚至依赖行政和经济处罚来进行治理。这种尾端控制型的环保措施不仅不能有效对付越来越大的城市污染负荷,而且使很多的有用资源白白流失或浪费掉,同时还需消耗巨额资金,将城市环保与城市经济置于对立地位,大大抑制了人们治理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发展的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政策,从原材料开始,能源有效利用,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选用无废少废技术工艺,调整产品结构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达到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措施从尾端控制型向生产全过程控制型技术政策转变。

同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管理从污染物浓度控制向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或实行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双轨控制方法。

以往在“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下发展起来的点源治理,虽具有政策合理性,但有过分分散、管理不便、投资效益低等问题。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不断发展,污染控制方式慢慢由点源治理发展成集中控制,或点源治理与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以上技术政策的纳入,导致产业技术政策必须从物质投入主导型向科技投入主导型转变,即从设计到生产都应特别重视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品节能化、废物减量化,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一同考虑。

3)资金纳入

所谓资金纳入是指城市环境规划参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投资计划中的城市环保投资计划,分配给城市环保一定投资比例和贷款份额,以保证城市环保有稳定的资金来源。(www.chuimin.cn)

城市环保资金的筹集本着“污染者负担,受益者分摊”的原则进行。对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的贷款实行低利率或采用一定的贴息补偿,对城市环保项目实行免交或少交能源税、交通税等措施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城市环保工作的实施。

另外,还需利用非直接环保投资项目,如国家在水土流失、沙漠化治理、绿化工程建设、水利农业林业、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资金,均含有环保意义,这是完成生态环境标的主要投资保证。

同时积极寻求和推进环境国际合作,努力争取国际援助和世界银行贷款

2.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具体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疏通与城市政府计划部门的联系,争取城市政府计划部门领导的支持。城市环境规划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市长工程”的组成部分。城市环境规划要与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进行,采取相同的程序,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时批准下达。

(2)城市的工业污染防治是城市环保工作的重点。因而城市环保部门要密切与城市工业部门联系,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城市工业规划与建设中,严格遵循城市环境规划原则,进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确保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3)城市环保部门与城市市政建设部门密切联系,把重大污染防治项目和生态保护项目列入城市基本建设项目之中,把无废少废工艺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列入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计划之中,把合适的环保项目列入国家利用外资项目之中,等等。

(4)结合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推行,把分解的城市环境目标分别纳入有关城市管理计划之中,特别是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城市文明建设定量考核工作计划之中。

(5)完善城市环保计划的指标体系、报表制度,使之能符合纳入的要求,同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纳入,注重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6)城市环境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市环境,使城市居民有一个有利于健康、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活的优美环境。保护城市环境是全市居民(包括临时流动人口)的共同责任,要充分调动市民参与,要让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任务家喻户晓,使每个市民充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且为之奋斗,这有利于将城市环境规划置于全市人民监督之下,推动城市环境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