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决策准则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决策准则

【摘要】:城市生态规划决策准则,就是评价方案达到目标的价值标准,也是选择方案所依据的原则。城市生态规划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其决策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求决策者改变已往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规划准则。尽管如此,城市生态规划仍不失为一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在保障社会资源在城市社会成员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等方面可以起到基础性引导作用。

城市生态规划决策准则,就是评价方案达到目标的价值标准,也是选择方案所依据的原则。通常,决策准则和方案的选择都与决策者的价值观或偏好有关。城市生态规划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其决策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求决策者改变已往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规划准则。

1.环境价值准则

从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土地伦理观所强调的人类与土壤、水、植物动物共同构成群落整体特性,到人类均等的环境伦理观所强调的将自然环境与其他生物有机体看作是人类均等(包括代内和代际均等)的内容,均突显了一个主题,即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有其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商业价值或目前是否对人类有用。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间接使用价值上,即存在于其生态功能之中,如保持水土、吸收CO2、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减少或减轻污染物的危害等。此外,人们对自然景观及绿色的偏爱,使城市绿化对人们生理和心理均起着独特的调节作用,也反映出环境的存在价值。

环境价值准则要求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应具有环境导向性,规划要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要考虑城市自然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并达到足够的量化环境指标。

环境价值准则也要求城市生态规划既要确定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也要有利于城市环境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效地控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成本外摊”与“收益外泄”现象,促使城市生态系统朝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经济效益准则(www.chuimin.cn)

城市经济效益包括城市经济系统运行效益和城市开发建设效益,前者涉及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等内容,主要依靠经济增长来实现;后者则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各种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有关。

经济效益准则要求城市生态规划要符合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要求,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交通运输、市场等经济要素的空间组织,应在不损害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收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提倡统一建设工业园区,集中配套园区内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开发效益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城市生态规划应努力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在遵循环境价值准则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城市用地构成、功能布局、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科学地确定具体地块的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及环境控制要求,并根据人口和市场区域的分布配置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各种设施的运营效率。

3.社会公平准则

社会平等涉及的领域很广泛,社会保障制度、科技教育发展政策、种族政策、政治制度等都影响着社会平等性,因此社会平等理想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制度和政策。尽管如此,城市生态规划仍不失为一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在保障社会资源在城市社会成员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等方面可以起到基础性引导作用。城市生态规划应在人口规模的理性预测的基础上,将重要的社会资源如住房、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和建设时序上加以合理分配,避免不同阶层的住区隔离,提高社会开放空间的可达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利用市场规律来开发城市社会资源,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从公平的发展观出发,城市生态规划也要注意城市各地域或社区间的平衡,在不危及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给城市各地域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