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

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

【摘要】:由于城市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城市生态规划,也已成为对人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行为。因此,强调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的结合,是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的重要举措。城市生态规划中运用协同的调控思维具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在城市生态规划范畴,城市生态位的概念主要反映在城市区位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目标。

由于城市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城市生态规划,也已成为对人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行为。因此,强调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的结合,是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生态规划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分析城市问题的生态学意义、实质和动因,将生态思维引入城市生态规划,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在城市生态系统内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1.系统的整体思维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对城市的研究,应以城市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站在系统的高度,应用全局的观念,整体把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度及其动态变化。

城市生态问题具有跨介质性(如空气、土壤、水体污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因而要求改变城市各功能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积极推行横向系统整合的生态规划,尤其包括各环境管理部门与用地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整合。生态问题还具有跨边界性,在一个地方产生的生态问题,可能会带来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影响或后果,因而要求要有纵向系统整合的生态规划,城市与乡镇、区域、国家等各层面的政府与国际组织的生态环境政策之间要保持高度协同,并使城市在实施过程中仍有相当的创新和调适余地。

2.协同的调控思维

在城市生态规划实践中,仅对各生态要素进行规划或仅对单一生态问题采用控制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共生关系、生克关系来协调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的相互关系。

城市生态规划中运用协同的调控思维具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生态系统与乡村、区域甚至生物圈(全球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都是息息相关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各生态要素是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从而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序性。②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两个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克关系,即促进或抑制的生态关系,正是这种生克关系,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动态发展。③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生态要素为寻求最佳的生态位而存在着相互竞争的生态关系和各种反馈调节机制。④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关联性使系统总体在宏观上显示出其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⑤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结构、功能及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系统形成了一种稳态机制,从而使城市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城市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在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的生态关系的协调,以城市生态关系和谐为根本目标,运用因势利导、遵循自然的调控机制,采用适宜的引导措施,才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所在,这也正好与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理保持一致性。

3.生态位趋适思维

生态位既表示生存空间的特性,又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来源、活动时间、行为以及种间关系等。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位既表现在系统内部的不同地位和空间位置,以及各要素之间种群、地理、营养等生态位势,也表现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城市与生物圈之间的地域生态位势、空间生态位势和功能生态位势。在城市生态规划范畴,城市生态位的概念主要反映在城市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是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由芝加哥学派运用生态学理论发展而来。

生态位不仅是地域空间概念、环境最优概念,而且涉及经济范畴。城市中人口迁移总是趋于最适宜的生态位,由此而带来城市地域的分异、空间的变化、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经济的高效运转和资源的集约利用,使人才、土地、资源、空间的利用达到最佳。

生态位趋适思维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和要素,总是趋向于占据其最适宜的生态位,通过趋利避害,从而改善本身的存在状态。生态位趋适思维实际上是推动城市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就在于城乡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生产及生活生态位的差异。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目标之一便是创建生态位势高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规划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分布,为人类提供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行为的良好的适宜度,提高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潜力。

4.动态的平衡思维(www.chuimin.cn)

中国生态学会在关于“生态平衡”的讨论会上提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和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概念,维护生态平衡不是简单地维持原初状态,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打破旧的平衡,实现新的更高水准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状态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其理想状态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这其中具有广泛的内涵,如城市中人类与城市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城市资源供给与需求,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城市发展代际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分异等。平衡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不过分追求单一要素的最适,通过各要素之间的最适,使得彼此之间产生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得到动态的、平衡的自我完善和更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目标。

5.预警的限制思维

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渐变的长期过程,一旦自然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遭到破坏,其后果将不可逆转。城市生态问题的基本特征之一正是其潜伏性,正是这种人类行为实施过程中对环境损害的潜伏性,导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学中有阈值法则,环境科学中有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其根本目的都在于通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控制,来保证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得到安全、持续的维持。

然而,目前关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极限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还缺乏足够的技术和方法来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极限作出准确的量化辨识。因此,城市生态规划必须树立预警性的限制思维,防止任何人类行为有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后果,尽管当今科学知识体系还不足以对环境后果的可能性做出定论,预警性限制思维的谨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不当措施和决策的实施。

6.开放的区域思维

耗散论认为,一个物质系统若要在非平衡状态下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它必须是开放的。通过开放不断地与系统外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产生促协力,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程度很高的系统,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腹地之间都在连续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进行着各种物质、能量、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交流,城市通过其特有的对外辐射力与吸引力,在内外交换中维持城市的新陈代谢,从而保持城市的动力和活力。芒福德指出,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特点,一方面城市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其发展潜力仍来源于区域。因此,城市生态规划要以区域大范围的地域空间和发展动态为宏观背景,城市生态问题也要放在区域甚至全球背景之中,通过区域的整体协调加以解决。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运用开放的区域思维理念,通过分析区域范围内的区位条件、空间特征、交通通信等的整体作用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来协调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保证城市稳定有序发展。

7.可持续发展思维

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某种外界干扰时,能维持其完整功能的能力。生态系统由于具备多种稳态调控机制和自组织性,能够通过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在自然界得以长期生存和延续。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栖居地和集聚地,持续发展观应成为保持人类自身长期存在的主导思想。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其特定的自组织性质和多样化的稳态调控机制,即在没有外部指令和外部调控措施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子系统和各要素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按照某种有序度形成一定的结构,行使一定的功能,维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是人类,其具有强烈的改造自然的欲望和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在城市建设中很容易造成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打乱系统的自组织性,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城市本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削弱。

为此,必须对人类的建设行为和思想进行调整,注重城市生态规划,包括近期、远期和远景规划,调整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的自组织原理和稳态调控机制相适应,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持续供应。

城市可持续发展思维要求体现社会公正原则、代际公平原则和境外责任原则,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