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

【摘要】:生态思维的兴起有着深厚的认识论和社会基础。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角度来考虑,生态思维表现出如下特征。生态思维的进化性是基于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因子的进化而产生的。

生态思维的形成是生态学汲取其他学科养料,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也是现代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相比最突出的特征。生态思维的兴起有着深厚的认识论社会基础。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生态思维是人类审视自己与自然界关系时在认识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飞跃,也是摒弃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将自己看作自然主人的认识的表现。从社会角度来看,生态思维的兴起与生态学的社会化过程,以及生态学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当今世界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各种社会制度的主流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生态思维上升为主体思维模式并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伦理的基础也是合乎逻辑的。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迫使人们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维和认识层面上的先进理念——生态思维。

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角度来考虑,生态思维表现出如下特征。

1.整体性

生态思维强调整体性,即强调将研究对象作为整体来看待,从宏观上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系统都由若干个要素所构成,每个要素可能都具备一定的功能,但系统的功能总是大于各要素的功能的总和,这就是系统论中的新生特性原理,同时也是系统整体性的集中表现。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要站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层面上来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充分利用整体性特征来解决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问题,而不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思维的关联性强调生物圈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一物的存在依赖于它物的存在,一物的状态影响着它物的状态。正是这种关联性,使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因子,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之间能够长期共存、协同进化。

3.进化性(www.chuimin.cn)

进化性是指系统内各构成要素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朝着某个目标发展的趋势。生态思维的进化性是基于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因子的进化而产生的。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在自然选择机制的作用下,有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序列。生态圈内的各种理化环境因子,也有着一定的进化趋势,如远古时代的地球表面全部都是裸露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岩石逐步风化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与植物协同进化,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肥力特征的土壤,从而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基质和肥力条件。

4.平等性

生态思维的平等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认识到其与自然界生命和非生命的客观实体具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均以其自有方式寻求最适宜的生存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客观存在的关系应是同等的。

5.共生性

生态思维的共生性反映了人类已认识到,尽管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但仍寄生于生物圈以维持其生存。人类只有同生物圈的其他物种及其生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才能维持长久的生存和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