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生态系统价值转换的基本原理

城市生态系统价值转换的基本原理

【摘要】: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时,常需用到收益递减律、经济效果原理、边际平衡原理和价值转移原理。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流中,收益递减律现象普遍存在。在对某一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价值流分析时,应结合当时当地的生产条件,选择某一类指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这可利用报酬递减律来进行计算验证。遵循这一原则,方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增产增收。

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时,常需用到收益递减律、经济效果原理、边际平衡原理和价值转移原理。

1.收益递减律

对某一现实系统进行资源或资金投入时,某种必要资源或资金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产品或资金)增加较快,当输入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率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为收益递减。这种随着投入的增加而使输出递减的现象,在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因而成为一种规律,称为收益递减律。

收益递减律也称报酬递减律,最初是由经济学家杜阁(Turgot)于18世纪后期在经济研究中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为从某一现实经济系统中所得报酬,随着向该系统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量却在逐渐减少。

具有一定内部结构的转换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收益递减律现象,是各种限制因子连续作用的结果。当某种必要资源是系统输出的限制因子时,对该种资源的输入会促使系统的限制因子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使产出迅速增加;当系统对该种资源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其他因子就成了该转换系统输出的限制因子,这时再增加这种资源的投入而对其他资源不采取措施,系统的产出自然不会出现增加;如果该种资源的投入数量过大,即出现该资源的过量输入,势必对系统产生危害,因此过量的资源投入还会导致系统的产出下降。

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流中,收益递减律现象普遍存在。根据收益递减律原理,在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资金流调控和资源的投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必须选择合适的资源或资金投入水平。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投入水平,使系统在获得较高的产值的同时,取得较高的资金产出投入比和较大的纯收入。因此,对于投入水平较低的地区或系统,通过增加投入,可获得较高的报酬;当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产出增加减慢,就应考虑资源投入是否已满足系统要求,此时应着重考虑将资源或资金投入方向改到其他生产项目,或通过改善其他限制因子来提高系统产出。

(2)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投入产出规律。对收益递减成因的分析表明,要获得某一资源的良好效果和延迟收益递减的出现,必须注意同时解决其他因子的问题。因此,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分析和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必须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分析多种资源的投入产出规律,提高资源的整体投入水平。

2.经济效果原理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流中,与能流、物流偶联的资金流,可以通过技术经济效果来进行分析和评价。所谓技术经济效果,就是指生产消耗和生产占用对于生产成果的比例关系。其中生产占用是指生产过程中所占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生产消耗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等一次性定量消耗的生产资料,完成这一生产过程所消耗的人类劳动,以及完成生产过程中因使用房舍、机器、工具等固定资产所消耗的折旧部分。

技术经济效果=生产成果/消耗或占用的劳动

生产成果常以货币形态表示,其全部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由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C);第二部分是由必要劳动制造的,就是劳动报酬(V);第三部分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形成利润(M)。第一部分加第二部分(C+V)就是成本,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V+M)是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常叫净产值。这样,生产成果可以按照不同的评价要求分成三种方式进行计算:产品或产值、净产品或净产值、剩余产品或利润。根据生产成果的划分和资源耗用的情况,技术经济效果可以使用不同的指标从不同角度来反映。

在对某一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价值流分析时,应结合当时当地的生产条件,选择某一类指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以我国目前生产领域的现实来看,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有限,资金和物质比较缺乏。如果只以活劳动消耗方面的指标为主进行分析,往往促使片面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忽视土地生产率和增加产品产量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我国当前情况下,一般应以资金方面的有关指标为主进行分析。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部门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www.chuimin.cn)

3.边际平衡原理

增投一定数量的变动资源所取得的某种产品的增产量,称为产品的边际产量。以产品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所得的积,即为产品的边际收入。增产某一数量的产品所增投的某种变动资源的数量,就是该种资源的边际用量。以资源的边际用量乘以该种资源的价格,即为资源的边际费用。边际平衡原理是以产品的边际产量及其边际收入和资源的边际用量及其边际费用作为立论的基础,来分析现实生产系统的经济转换效果的。其要点如下。

(1)必须在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值在1到0的区间内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某种产品的产出量达到最适量,并使某种资源的投入量达到最适度,必须以该种产品的边际产量等于每单位该种资源所生产的平均产量为下限,以该种产品的边际产量为零为上限,把这个区间看作投入产出的经济范围。当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大于1时,资源的利用率虽好,但系统的产品输出较少,尚有较大的产量潜力未得以发挥;在该比值小于零时,若再增加投入,不仅增投的资源不能收到任何效果,系统的产出反而会减少。所以,边际产量为零是资源投入的临界值。

(2)在边际费用与边际收入相等时系统的纯收入最大。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某种变动资源的边际费用与产出某产品的边际收入相等时,生产这种产品的纯收入最大。即在增投1元资源增加1元产出时纯收入最高。这可利用报酬递减律来进行计算验证。当边际收入大于边际费用时,继续增加资源投入还能增加纯收入,表明产品的产出量未达最适量;当边际收入小于边际费用时,则增投资源所得已不能抵偿其花费,纯收入就会减少。相对地说,纯收入最大时产品成本也最低。遵循这一原则,方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增产增收。

(3)利用资源替换找出生产等量农产品的最低成本资源组合。利用多种资源生产等量产品时,为了节省费用,可用高效或价廉的资源来替代一部分原有资源,通过这种替换,找出生产等量产品的成本最低的资源组合。为此,首先必须找出替换资源的最适比率,即替入资源的增加数/换出资源的减少数。

根据边际平衡原理,当替入资源的边际费用与换出资源的边际费用相等时,就是相互替换资源之间的替换率达到了最适度。同样,互相替换的资源之间的替换率与两种资源的单位费用(单价)的反比率相等或相近时,使用资源成本最低,资源替换效果最大,这样就可找出生产等量产品的成本最低资源组合。

(4)找出等量资源用于生产多种产品时的最大收入组合。将一定数量的资源分配用于生产多种产品,当生产出的各种产品的边际收入相均等时,生产收益最大,即为该种资源的最大收入组合。

4.价值转移原理

一切产品的价值都是由活劳动、物化劳动消耗和剩余产品的价值构成的。产品的劳动消耗或完全成本,实际上是生产和实现该种产品所投入的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价值的转移。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产品价值在量上要高于它所耗费的劳动消耗或完全成本,即要有剩余价值存在,才能正常进行扩大再生产。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某些自然资源,如光、热、水、风等,属于非劳动产物,本身没有价值,并不存在价值转移的问题,只要这些资源的利用效果大于其使用效果,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提高系统的经济效果。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现代生产活动中,系统内部的自有资源将逐渐减少,外购资源将相应增加。生产中利用外购资源所增加的总收入,应大于这些资源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及其使用费用之和,这是利用外购资源的第一个经济界限;生产中利用外购资源,换出的原有自用资源的价值转移到其他生产部门的产品中去,并获得高于原有收益的资源转换效益,这是利用外购资源的另一个经济界限。

把资源转移原理和边际平衡原理结合起来,使资源利用达到充分平衡,从而使城市生态系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